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并提出辅导策略和一些教学反思,以期转变学困生.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 案例 心理 辅导 反思
一、案例背景
初二上学期一开学,我班就转来了一名男同学,名叫蒙承林.他的父母长期在桂林打工,父母把他放在乡下读小学,然后他直接升入本地的初中.现在父母的经济宽裕一点了,同时也知道他在学校的成绩太差,而市公办学校又接纳进城务工子女就近读书,所以他父母就将他转入我校.来到本班之后,他把成长手册交给我,我一看,他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才20分,当时我就问他:“这20分是100分制,还是120分制.”他回答:“120分.”我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你的老师漏抄了一个‘1字’,你可是得满分的.”他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的,我上初中以来,数学都没有超过30分.”我笑着说:“你很诚实,不错.那现在换新环境了,你想提高你的数学成绩吗?”他没有回答我.然后我再跟他谈其他事情,他要么瞟我一下,点一下头,要么嗯一声.
二、心理分析
为了改变蒙承林的数学学习现状,我在数学课上注意观察他的表现,下课之后多次找他沟通交流,采用多种方式接近他.我发现他的心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1.随意心理
蒙承林以自我为中心,上数学课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情绪低落,上课时也不愿意发言,即使老师点名,他也不回答,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理睬老师,随着自己情绪来对待任何事情.
2.惰性心理
由于长期养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造成了蒙承林主观上不思进取,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意志薄弱等现状.当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逃避数学学习,懒于动脑.
3.厌学心理
蒙承林对数学有厌学的心理,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他没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数学学习困难.他做数学作业时消极对待,抄袭别人的作业.久而久之,他便产生了厌学心理,甚至有了放弃学数学的念头.
4.自卑心理
由于蒙承林的数学基础较差,加上他每天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比一般学生少得多,甚至为零.所以他的考试成绩分数很低.渐渐地,他的心里就形成“数学太难学”的条件反射,或“我不是学习数学的料”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发自卑心理, 产生颓废、伤感等情绪, 进而变得消极、怠慢,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于是破罐子破摔.
三、辅导过程
1.改变他的随意
我通过面见蒙承林的家长,了解了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随意.原来,以前他的家庭环境不富裕,为了生计,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常常无法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他的父母把他留在老家让外婆照顾,由于隔代的原因,外婆找不到交流的话语,任由他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没有人过问、了解,父母没有及时地教育,久而久之,他就自然形成了随意的心理.加上他在学校成绩较差,教师多次教育也没有明显效果,于是,老师与同学就再没给予他更多的帮助,也就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他不出大事就可以.而回家以后,又没有人过问他学校的事情,吃完饭以后,他要么看会儿电视,要么就自己玩自己的.总之,他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向他的父母提出建议:“现在孩子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过问孩子的学习及需求,多表扬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我也知道和谐的伙伴关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于是,我安排一名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和他一起坐,让他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改变他在课堂玩闹的毛病.而在课余时间,我又多次找他聊天、谈心,了解他来到这里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上数学课时,我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引导他回答问题,只要他稍微有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上课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了.
2.让他告别惰性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的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按照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人的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其行为都有妨害.过强的动机可增加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影响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过弱的动机则使人陷于惰性状态,精神不振,错失良机,虚度光阴.这就如同伊诺利卡斯所说:“惰性是一种慢性毒药,它慢慢地征服勇气,使其变得迟钝.”胡德也断言:“惰性换不来爱情和希望,只能等着有朝一日唉声叹气.”由此可见,告别惰性,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蒙承林同学几年来都没有认真地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缺漏又相当的多.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他就会从惰性转化成放弃.因此,我特意安排班委轮流给他辅导,要求他在学校完成数学作业后才能回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平时的测验成绩也有很大的起色.
3.消除厌学情绪
大部分学生多少都有些厌学心理,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发现、引导、鼓励,帮助学生逐渐消除这种心理.针对蒙承林同学,我 降低对他的要求, 给他另外布置作业,帮助他正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指导作业中,注意他的变化.通过他的语言、作业的书写等,及时发现他当时的心理.根据他反映出的心理状况,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帮助他,逐渐消除他的厌学情绪,让他能正确对待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我让几名学生和他一起做题,培养他的合作学习意识.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同学一次次的帮助,使他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给予关爱,树立信心
数学学困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针对蒙承林的情况,我给予他关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转化学困生,必须要给予其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使他们重拾自信,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不能挫伤学困生的自信心,要给予帮助、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上教师所任教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次我上完数学课后,会根据当天的数学教学情况,考查蒙承林的学习情况,帮助他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清”;帮助他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四个环节;重视数学课本知识、解题规律、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
四、转化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加上蒙承林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明显.
蒙承林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必经之路,尽管他的数学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能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对他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并且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良好习惯.他在学习思想态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遵守校规校纪,上课也能做到认真听课.在数学期末考试中,他成为及格人群当中的一员.另外,蒙承林与同学的交往也融洽了,他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班集体.我能够经常看到他和同学们开怀地聊天,共同合作探讨问题,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五、教育反思
蒙承林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授之以渔,将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作为教育者,应多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异常情况,注重和学生谈心,尽量走进学困生的内心,细心观察,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根源所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其可塑性和矫正可能性是很大的,要努力找出影响学困生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再次,教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可见,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尊重他们更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同时也给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最后,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心理修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教师要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韩愈先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践证明,教师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智慧和感召力,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爱、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要对缺少天赋而自卑的学困生予以关爱、理解和尊重,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出问题的根源,因人施教,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 案例 心理 辅导 反思
一、案例背景
初二上学期一开学,我班就转来了一名男同学,名叫蒙承林.他的父母长期在桂林打工,父母把他放在乡下读小学,然后他直接升入本地的初中.现在父母的经济宽裕一点了,同时也知道他在学校的成绩太差,而市公办学校又接纳进城务工子女就近读书,所以他父母就将他转入我校.来到本班之后,他把成长手册交给我,我一看,他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才20分,当时我就问他:“这20分是100分制,还是120分制.”他回答:“120分.”我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你的老师漏抄了一个‘1字’,你可是得满分的.”他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的,我上初中以来,数学都没有超过30分.”我笑着说:“你很诚实,不错.那现在换新环境了,你想提高你的数学成绩吗?”他没有回答我.然后我再跟他谈其他事情,他要么瞟我一下,点一下头,要么嗯一声.
二、心理分析
为了改变蒙承林的数学学习现状,我在数学课上注意观察他的表现,下课之后多次找他沟通交流,采用多种方式接近他.我发现他的心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1.随意心理
蒙承林以自我为中心,上数学课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情绪低落,上课时也不愿意发言,即使老师点名,他也不回答,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理睬老师,随着自己情绪来对待任何事情.
2.惰性心理
由于长期养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造成了蒙承林主观上不思进取,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意志薄弱等现状.当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逃避数学学习,懒于动脑.
3.厌学心理
蒙承林对数学有厌学的心理,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他没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数学学习困难.他做数学作业时消极对待,抄袭别人的作业.久而久之,他便产生了厌学心理,甚至有了放弃学数学的念头.
4.自卑心理
由于蒙承林的数学基础较差,加上他每天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比一般学生少得多,甚至为零.所以他的考试成绩分数很低.渐渐地,他的心里就形成“数学太难学”的条件反射,或“我不是学习数学的料”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发自卑心理, 产生颓废、伤感等情绪, 进而变得消极、怠慢,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于是破罐子破摔.
三、辅导过程
1.改变他的随意
我通过面见蒙承林的家长,了解了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随意.原来,以前他的家庭环境不富裕,为了生计,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常常无法顾及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他的父母把他留在老家让外婆照顾,由于隔代的原因,外婆找不到交流的话语,任由他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没有人过问、了解,父母没有及时地教育,久而久之,他就自然形成了随意的心理.加上他在学校成绩较差,教师多次教育也没有明显效果,于是,老师与同学就再没给予他更多的帮助,也就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他不出大事就可以.而回家以后,又没有人过问他学校的事情,吃完饭以后,他要么看会儿电视,要么就自己玩自己的.总之,他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向他的父母提出建议:“现在孩子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过问孩子的学习及需求,多表扬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我也知道和谐的伙伴关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于是,我安排一名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和他一起坐,让他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改变他在课堂玩闹的毛病.而在课余时间,我又多次找他聊天、谈心,了解他来到这里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上数学课时,我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引导他回答问题,只要他稍微有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上课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了.
2.让他告别惰性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的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按照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人的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其行为都有妨害.过强的动机可增加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影响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过弱的动机则使人陷于惰性状态,精神不振,错失良机,虚度光阴.这就如同伊诺利卡斯所说:“惰性是一种慢性毒药,它慢慢地征服勇气,使其变得迟钝.”胡德也断言:“惰性换不来爱情和希望,只能等着有朝一日唉声叹气.”由此可见,告别惰性,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蒙承林同学几年来都没有认真地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缺漏又相当的多.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他就会从惰性转化成放弃.因此,我特意安排班委轮流给他辅导,要求他在学校完成数学作业后才能回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平时的测验成绩也有很大的起色.
3.消除厌学情绪
大部分学生多少都有些厌学心理,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发现、引导、鼓励,帮助学生逐渐消除这种心理.针对蒙承林同学,我 降低对他的要求, 给他另外布置作业,帮助他正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指导作业中,注意他的变化.通过他的语言、作业的书写等,及时发现他当时的心理.根据他反映出的心理状况,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帮助他,逐渐消除他的厌学情绪,让他能正确对待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我让几名学生和他一起做题,培养他的合作学习意识.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同学一次次的帮助,使他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给予关爱,树立信心
数学学困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针对蒙承林的情况,我给予他关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转化学困生,必须要给予其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使他们重拾自信,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不能挫伤学困生的自信心,要给予帮助、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上教师所任教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次我上完数学课后,会根据当天的数学教学情况,考查蒙承林的学习情况,帮助他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清”;帮助他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四个环节;重视数学课本知识、解题规律、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
四、转化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加上蒙承林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明显.
蒙承林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必经之路,尽管他的数学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能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对他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并且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良好习惯.他在学习思想态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遵守校规校纪,上课也能做到认真听课.在数学期末考试中,他成为及格人群当中的一员.另外,蒙承林与同学的交往也融洽了,他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班集体.我能够经常看到他和同学们开怀地聊天,共同合作探讨问题,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五、教育反思
蒙承林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授之以渔,将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作为教育者,应多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异常情况,注重和学生谈心,尽量走进学困生的内心,细心观察,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根源所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其可塑性和矫正可能性是很大的,要努力找出影响学困生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再次,教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可见,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尊重他们更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同时也给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最后,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心理修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教师要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韩愈先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践证明,教师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智慧和感召力,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爱、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要对缺少天赋而自卑的学困生予以关爱、理解和尊重,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出问题的根源,因人施教,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