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三彩产生原因及其器物造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工艺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多釉色彩陶烧造技术的发达。本文主要从唐三彩的产生原因、唐三彩人物俑形象及唐三彩镇墓兽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疑问,并探讨唐三彩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唐三彩;产生原因;人物形象;镇墓兽;色彩
  一般我们认为唐三彩创烧于唐高宗时期(628—683)盛于唐开元年间(685—762),唐天宝后逐渐减少。唐三彩大多出土于西安和洛阳唐墓中,主要的作用也是随葬的明器。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由于其优质光滑,色彩鲜亮而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瓷器,但实质上任然属于陶器。透过唐三彩的器物造型,探讨它的文化价值,能使我们更好地读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更好地还原真实唐朝社会风貌。
  一、唐三彩产生原因
  在唐朝以前,陶器多为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例如铅釉陶。唐三彩独特的色彩和烧制方法,使它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出现,看似突兀其实又理所当然。
  从色彩方面看待唐三彩陶的出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唐代人们审美观的改变所产生的结果。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将唐代壁画的色彩描绘为“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不同于魏晋的“青褐浑厚”。①唐朝社会繁荣,对外贸易频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的影響,如进口的钴蓝色颜料,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开始以“丰韵富态”为美,追求繁复华丽装饰。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唐三彩陶的釉色较之其他朝代更丰富、鲜艳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说唐三彩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的初创时期。虽然当时首都在长安,但从已出土文物的种类和数量上来看,所用的这些陶器中的精品大多是洛阳供给,至少也受到洛阳的影响。洛阳会成为唐三彩的主要产地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殡葬习俗中很看重风水。洛阳的北邙山是当时“风水先生们”公认的风水宝地,而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形成了邙山诸多的古墓群。②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中曾有过“北邝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描写。而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厚葬之风盛行,唐三彩也随之进入成熟时期。北邙山大量的墓葬需要唐三彩的供应,而北邙山上又的高岭土是生产唐三彩的主要原料,为唐三彩的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之后的武则天执政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武则天对佛教的大力推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唐三彩的发展。甚至有说法说“女皇武则天对唐三彩极为钟爱,曾组织工匠大规模烧造。”③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唐三彩的发展。总之,唐三彩的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始终离不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的大背景。
  若是说唐三彩的出现有什么突兀之处的话,那就是它的色彩太过有别于之前的朝代的多色釉陶。虽说以铅釉陶为代表的多色陶可能是唐三彩的前身。但是就唐三彩的烧制方法和釉质都和其有着极大的区别。且唐三彩对丰富的颜色和繁复的纹饰的使用都更接近于西域外來民族的审美,器形也更加生动夸张。即使唐朝由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开始出现变化,但是这个在铅釉陶和唐三彩之间的转变就显得略突兀了一些——感觉中间少了一环。在加上唐三彩中出现的大量的胡人形象,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唐三彩的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甚至是将其用于陪葬的习俗都很有可能是从西域传来的,并和唐朝的本土的陶瓷文化相互融合,从而造就了唐三彩的独特。
  二、唐三彩人物俑形象
  唐代三彩人物俑的造型生动、逼真,且种类繁多,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侍女俑和具有胡人形象的人俑还有形象较为独特的镇墓兽、天王俑。
  与汉代人物俑、魏晋南北朝随葬俑比起来,唐三彩人物俑内容和造型上都大有进步。和唐代绘画喜欢描绘仕女一样,唐三彩人物俑中出现了大量的仕女俑,这些侍女俑全面展现唐代仕女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她们的形象展现唐代社会风尚、显示唐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标准。仕女女俑中成年妇女丰肌秀骨、体型丰韵、脸圆、梳高髻、表情温柔,充分体现唐代人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仕女俑服装一般都是上身短袖襦衫,下穿长裙,肩上搭帔披中。上衣开襟较低,圆领露胸。上衣为黄色、长裙为绿色都是当代的流行色,仕女俑脸部化妆中有的贴上花钿,对比唐代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服饰和装饰都是仿造现实所做。唐代社会开放,思想解放,对女性服装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多的顾忌。所以在唐三彩仕女俑中还出现了身着敞领胡服女扮男装的托鹦鹉女俑,其衣着打扮和唐代张萱所绘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女扮男装的侍女极为相似。可以说唐三彩陶的重要性除了是多彩釉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就是它生动的显现了唐代人的现实生活。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唐三彩人物俑中出现了大量的胡人俑。这些胡人的形象,一般都很彪悍,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的胡服,带高帽子,形象生动。文献中记载唐朝进出洛阳的胡人人数极多,在西市中还有胡人聚居的专区,元稹就写过“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诗句,而唐三彩胡人俑这也恰恰证明了当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胡人进京的实况。不仅如此,胡人进京进贡,发展商业,在他们的影响下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如上文提到的,工艺品的风格特征也受到影响,给唐三彩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经济基础。
  但是在当时胡人的地位较低,如果说墓主人需要大量的唐三彩陶人物俑或动物俑是作陪葬品,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那么大量的胡人俑作为陪葬品是否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关呢?我觉得有这种可能性,现出土唐三彩陶俑中也有文武官俑,而在唐朝之前殉葬的习俗已经几乎消失了,依此推断这些人物俑也有可能就是代替了殉葬的活人,满足了墓主人希望来生能过好生活,有人服侍,生活丰富的愿望。
其他文献
【摘要】:二维动画电影相对于普通电影更依赖人的创作,同时作为电影,其对视听标准也比电视动画严格,而传统的逐格绘制要满足这种需求对创作人员的艺术功底和工时要求过高,随着计算机硬件和三维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中引入三维技术成为了可能,本文从镜头表现、画面效果、题材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三维技术对传统二维动画电影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三维动画技术会更多的应用在二维动画电影的制作中,但不会取而代之。  
期刊
【摘要】:绘画造型基础课作为刑侦摹拟画像系列课程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作为造型基础训练而设置的,更为重要的是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主要是人像素描、人物速写)旨在培养一种人物造型的意识,从客观的原理入手,逐步掌握人物形体知识,最终结合刑侦技术手段,依靠文字或图像线索,达到准确模拟人物形象的目的。同时,作为侦查手段之一,制作犯罪人模拟像(手工画像、模拟软件组合人像)在刑事侦查中早已广泛应用,并在实际的案件侦破
期刊
【摘 要】:《底色》在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之思中,呈现着历史和文学的优美。本文力图解读徐怀中《底色》在报告文学这种纪实性文体中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遵循,以及如何实现个人叙事的日常性和人性美。  【关键词】:徐怀中;历史;诗性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徐怀中的《底色》,以描写中越战争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西线轶事》和《阮氏丁香》作为文本参照,站在越南对美国的自卫反
期刊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质。白先勇的小说艺术一直广受赞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谨慎地创造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形成了含蓄晦涩、精致典雅的文学风格。本文将《台北人》的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和生活意象两大类,以意象出现的篇目为例,具体地解读意象及其含义,分析其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气氛渲染、主题揭示等方面的作用,借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意象;
期刊
【摘要】:色彩是油画的灵魂,在整部美术史的推进中,色彩的使用方式也不停地变化,在众多的风格里不断的得以进化发展。众多艺术家从没有停止对色彩的探索,努力发现新的可能。在西方绘画传承、沿袭与变革的过程中,艺术家创造了最高成就的形体写实主义绘画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绘画色彩的不断嬗变。  【关键词】:西方绘画;艺术观念;色彩技法;精神性  1、西方绘画发展的基本历程  在西方的绘画史中,中世纪的画家们,并
期刊
【摘要】:在绘画艺术中,印象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印象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让画家们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用自己的感受去将颜色表现在自己的画布上。印象画派的画作大多都用了比较夸张的色彩表现,色彩明亮有感染力。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他们必须快速的把颜料直接涂在画布上,一般只考虑画面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忌画面细致的部分。印象主义发展于19世纪六十到九
期刊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性作品,在日本极受欢迎,在中国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主人公渡边与直子、绿子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纠葛,柔情内向的直子与大胆热情的绿子使得渡边的内心十分迷茫与彷徨,而直子的自杀更是导致了渡边的失魂落魄,最后主人公渡边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旅程。这部爱情小说还曾经被拍成了电影,获奖颇多。村上春树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这部小说极具艺术魅力。本文则针对这部小说的艺
期刊
【摘要】:“漂流孤儿”即由于各种原因出生之时被抛之于江又幸运存活的孤儿主人公。 《西游记》中以”漂流孤儿”悲剧出身方式出场的唐僧不仅能给人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的哲理性思考,还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其中以“水”为命运象征的意象构成了悲剧出身的美学载体;“木匣”孤儿出场完全融于自然环境之中的悲剧出身也体现了自然审美中的交融性原则;“漂流孤儿”命运的反差形成了审美分裂的美学结构,同时,唐僧悲惨的出身对《西游记
期刊
【摘要】:覃江梅著《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一书中围绕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范式进行论述,概括了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通过阅读该论著并结合作者的想法,覃江梅的这一学术观点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认识与思考:第一,审美音乐教育的哲学范式的建立及建构;第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建立及建构;第三,审美教育范式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范式的比较;第四,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发展趋势
期刊
【摘要】:《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熟知的小说,本次研究中省略了基本的内容介绍,直奔主题,首先,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境况及留学热推动下的国外求学潮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述,主要介绍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地位及处境,重点在《围城》与当代社会实际情况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知识分子生存形态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围城之中的突围。最后,本文在说明知识分子生存形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