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在“因陀罗网”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b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碧华小说《青蛇》以青蛇为主人公,展现了从青蛇眼中看到的爱情与人生,表现了爱和欲的追求,并渗透着对女性主义的思考;而徐克改编的《青蛇》以出色的电影艺术向观众展现了兽性、人性、佛性的扭搏以及性善化的结局。两者都是在“因陀罗网”中追寻做人的哲理。
  【关键词】《青蛇》 三“性”扭搏 女性主义 性善化
  
  因陀罗网,这世上一切生灵都被收进网里,无一漏网。所以,一切生灵的存在都逃不H{去,包括人、妖、以及“色既是空”的和尚。李碧华小说《青蛇》与徐克改编的电影《青蛇》都同时展现了生灵对外物的追寻。对爱情的追寻,对人生的追寻,他们都在这“因陀罗网”中追寻做人的哲理。
  然而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叙述视角的不同,表达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艺术技巧的不同,小说语言与电影语青的差异,以及主旨升华的不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跨媒介思考:爱欲追寻与三“性”扭搏,小说语言与电影艺术。女性主义思考和性善化。
  
  爱欲追寻与三“性”扭搏
  
  小说以青蛇为主人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记录下从青蛇眼中看到的世界,她看到了人对爱的痴迷、看到了人对爱的背叛,她一边观察一边追寻。追寻爱和欲,追寻“做女人”的答案,追寻“做人”的答案。小说将青蛇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现了她亦仙亦妖、亦人亦鬼的性格和她内心对爱的欲望。
  青蛇性格独立且叛逆,不甘寂寞,内心充满嫉妒,是个如梦如幻的妩媚妖女,是个不甘做配角的第三者,最终成为一个洞察爱情的“桥下高人”。她妒忌白蛇与许仙的感情并故意勾引许仙,甚至谋害情同姐妹的白蛇;她垂青法海的“美色”并有意挑逗法海。这里的小青不仅是个妩媚艳丽的妖精,而且是一个追寻爱和欲并常常争风吃醋的凡俗女子。
  电影《青蛇》虽然名称上看是以青蛇为主,但在电影中加入了无视角限制的旁观叙述者,并将青、白两蛇的描述平分。没有特别突出小青的追寻,而是将小青的追寻转化成为众生相的一个部分,结合白蛇与许仙的痴爱缠绵,法海的六根未净等等来展现一个兽性、人性、佛生扭搏的人世。
  电影一开始镜头中就出现了诸多面容丑陋奇异的人,他们在做工在生活,这象征着众生的丑陋,人人身上都充瞒着恶,万物众生都有丑陋的一面。法海法力无边,斩妖除魔,却错收蜘蛛精;法海空无色相,敲钟念经,却难以忘记竹林产妇裸露的身体并产生幻觉;两蛇为夫人遮雨、治水救人,同时在爱的追寻中互相争斗,充满酸风妒雨,也水漫金山、涂炭生灵——这些都表现了一个灵魂中三“性”的扭搏,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其中一“性”就会蹦出来发挥作用。也表现了人世中三“性”的扭搏,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其积极面、消极面,低劣面和崇高面。
  
  小说语言与电影艺术
  
  小说的叙述语言主要是人物对白和心理描写。特别是关于小青心理的描写,细致地表现了她所洞察的一切。那些充满理性思考却又略带调侃性的语言让人回味无穷。男人“是一种叫女人伤心的同类”(《青蛇》)这是一个多么准确却略显滑稽和心酸的定义。“平凡的爱,与关心。嘘寒问暖,眉目传情。一种最原始的感动”(《青蛇》)这不正是现代爱情提倡的细水长流、最浪漫的事吗?“那是叫人软弱无能,万念俱灰的快乐”(《青蛇》)这对爱的定义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被爱所网、为爱所痴的表现。“爱情,不是太我,便是太他。不是赔尽,便是全赢”(《青蛇》)这也许是千百年人们都不能完全大彻大悟的爱情哲思。
  李碧华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把这些富有哲理的爱情思考加,入文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提高了小说的趣味性与思辨性。这些语言不时点拨着主题,既满足了读者的审美动机、求知动机,也满足了读者的受教动机和借鉴动机。
  电影艺术主要表现在身体语言、画面和配乐上。绵绵细雨,蓝光幽微,西湖柔波、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柳浪闻莺、渔翁唱晚、映日荷花红,楼台烟雨迷,这如痴如醉的江南美景为电影披上了华丽美艳却又朦胧凄迷的外衣,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仿佛置身其中,如梦幻般美丽。
  电影音乐配合画面将整个故事放人了一个绝美的环境,黄霑的音乐带着一波一浪的缠绵。惹得观众心中涌起一片片的柔波,古典乐融合中国戏曲的成分让人体会着江南小调的柔情似水,特别是主题曲《流光飞舞》给人以光彩流动的感觉,在音乐中顾盼生姿的白蛇与青蛇,一个狐媚一个妖媚,尽显蛇的蛊惑和美丽。而另一曲《人生如此》以哀婉绵长的曲调唱出了爱情和人生的无常,感叹人生如此。浮生如斯。这些音乐表现了白蛇对许仙的热情和小青对爱的追求。以及故事主人、作者和观众对人生的感慨。
  电影中的身体语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旧带着“小倩”般的神秘和媚惑的王祖贤,展现出仿似一缕幽魂的无限妖娆。而张曼玉饰演的小青,眉眼媚惑,红唇艳丽。长发纠缠,一颦一笑问渗透着炽热与渴望,扭动的身体,摇曳的身姿,如蛇般诱人光滑的身体语言,散发着妖艳和妩媚,无限的媚丽撩拨着人们心底的欲颦。
  
  女性主义思考和性善化
  
  小说表现了李碧华对女性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传统文学中坚贞不渝的爱情在小说里遭到了怀疑。许仙作为男人,抵挡不了小青的诱惑,顷刻间就暴露了自己的虚伪和软弱;具有多年降妖经验的法海,只是个六根未净的精壮男和尚,也不能抵御青蛇风情万种、丰饶多姿的诱惑,反而恼羞成怒,打着替天行道的招牌,为私人恩怨而祸及苍生,男权背景下卫道士的虚伪和假正经暴露无遗;青蛇和白蛇都在寻觅情爱,但两位蛇美女的法力使她们蔑视一切人,就算是令她们眼花缭乱、心驰神往的所谓爱隋、所谓男人,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过客,只是她们手中的玩物。
  “人的一生一世,才不过数十年——最慷慨的男人,也不过爱你数十年。何况,‘一生一世’那么重的赌注,有准会全下了?’(《青蛇》)
  “每个女人都应该为自己打算,这是她们的责任!谁会来代她绸缪?不,我有的,不过是自己。”(《青蛇》)
  每个女人,都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一个仰之弥高、一个熨帖心灵。小青还是凭借自身对世事的体验,看破了人类的真实面目,明确地意识到,人类之间任何的感情都虚伪和庸俗,要么是物质利益的驱动,要么是肉体欲望的吸引,女人要争取快乐和幸福还是得靠自己。
  所以,小说结局中的白素贞和小青从沉睡中苏醒后,依然放肆地追求着爱和欲。之前的男人算什么,之前的伤痛算什么,作为女人要挣脱男权的藩篱,拥有自己的快乐,学会做人,学会做女人,追求尘世的欢乐,灵魂依然故“我”。这也正是《青蛇》中对女性主义的思考。
  电影的结局与小说大不相同。白蛇被倒下的塔身压死,许仙死在小青剑下,法海抱着白蛇之子站在一只大木鱼上漂泊。小青跃入水中,说了一句:“有一天我会学着做人的……”滔滔洪水将所有爱恨情仇淹没。
  白蛇死了,用自己的牺牲保留了儿子的生命,凸现了传统女性作为母亲的伟大;许仙死了,携带着白蛇的爱和青蛇的恨离开了人间;法海在最后关头欲救白蛇,并救下了白蛇之子,这是善性的燃起、慈悲的表现;小青,也许她继续去追求做人的道理,带着白素贞的痴情和遗憾、带着许仙的多情,一头栽入滔滔洪流。
  这样的结局让故事变得很惨烈很悲壮,电影遂变得丰满和凄凉。世俗人也罢、出家人也罢、妖精也罢,在电影中都被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美德进行了粉饰。电影将妖性和人类的劣根性进行善化,让妖和人都变成善的标志。这样的主旨升华更容易让受传统文化教育多年的中国人所接受,但却有失原著的女性思想之光。
  无论是女性主义的思考,还是性善化的提升,无论是对爱和欲的追求,还是对人性、兽性、佛性的诠释,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世人众生,男男女女,妖魔鬼隆,都在思索自身存在的意义,都在“因陀罗网”里无穷无尽地追寻着自己所欲。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其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以实用为主,而不是以纯粹的艺术审美为旨归。因此可以视书法活动为一种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书家所追求的书写状态是“偶然欲书”,“随意落笔”,唯独如此才会“无意于佳乃佳”。  [关键词]传统 书法艺术 随性    当代书法创作受“展厅效应”及西方美学的影响,更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的表现,在创作中力求大制作,大效果。而传统意义上
【摘要】宫崎骏动画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奇思异想的创意,还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而隐蔽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约地将神奇想像变成美丽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动画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剖析经典作品能为中国动画成功地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关键词】题材 角色 色彩 背景    一、题材广泛、意境深远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
摘要:在《魔幻玩具店》中,安吉拉·卡特发挥英超人的想象力,形象地解剖社会细胞——家庭这个微观世界,剑指男性权威表象,质疑男权话语,彰显了女性主义立场及人性关怀。  关键词:父亲 木偶 父权 颠覆    安吉拉·卡特(1940-1992)生前曾荣获多项文学奖。作为一个有众多成就的多面手,她被称赞为是“站在当代英国文学前沿的作家”和“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魔幻玩具店》是卡特的第二部小说,曾
[摘要]《海角七号》给萧条时代——台湾电影的萧条时代及金融危机的萧条时代带来了体贴的欢愉,可谓应运而生的时代之作,在故事,人物和视听方面均有很强的可视性:浮躁时代的励志故事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失意小人物的温情夸张增添喜剧色彩,张弛有度的视听节奏保证了观众的审美快感,这种观众导向正是其成功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海角七号》 可视性 观众导向    电影《海角七号》投资四千五百万。台湾本土票房
[摘要]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重庆的电影工作者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单向、固定的视角中,而是利用互动的、包含了自我审视的视线交流,扩大电影动对抗战的影响,呈现出鲜明
摘要 影片《澳大利亚》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再现了澳大利亚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横截面,并透过混血儿那拉的视角展现了澳洲土地上欧洲文明与土著文明的冲撞、镇压与同化。导演在这史诗的庞大背景下,聚焦身处文明交锋间的那拉和他的土著外公、白人“父母”问的亲情,使影片在展现澳大利亚独特文明和残酷历史的同时,闪现出动人的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种族 文明 人性    曾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摘要】暴力是电影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在当代电影中女性暴力逐渐成为一个新主题。电-影《末路狂花》和《卧虎藏龙》中的女性从离家出走开始,经过一路上的暴力冲突,最终以跳崖自杀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她们以其自身的暴力实践进行女性主题的诉说,以暴力的方式反抗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但是这种反抗与“娜拉出走”式的反抗又有所不同。它让我们看到具有一定自由和能力的新女性究竟可以走多远。  【关键词】女性暴
【摘要】《Into the wild》又译为《荒野生存》,是导演西恩·潘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自放映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意见可以为拓宽电影的视角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 克里斯 孤独 灵魂 自由    影片揭幕,以“母亲”从噩梦中惊醒这一倒叙性的镜头语言展开电影叙事,同时融入淡雅哀情的背景音乐,给整部影片彰示了一种婉
[摘要] 以法国符号学家A.J.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体系中的“语义方阵”为阅读参照系对《生命线》进行解读,影片的二元对立结构:“战争与和平”,“生与死”、“救赎与毁灭”等的对决与冲突决定了故事的发展,虽然影片文本最后归于暂时的平和状态,但是深层的二元对立依然存在,而把这种生/死二元对立放入政治背景当中,产生了貌似平淡实则震撼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 《生命线》 叙述 语义方阵 生/死    一
[摘要]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so年代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设计事业在蓬勃发展和壮大,但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育在应对我国现代产业大批量高要求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却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內市场也显现出严重的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改变现状,是当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