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到了高年级及初中叫看图作文。在平时,教师应设计制作一些这类范文,低中年级可取其局部指导看图写话,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可取其全部予以指导。
关键词:看图;作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225
如果说以一幅图为题写作文,这只能作为初中学生的内容,而以几幅画为题则小学初中通用,下面就以几幅图为题,说说怎样写。例有三幅图,图(一),岩上垂下几条冰凌,冰凌下一枝红梅绽放。图(二)一只只燕子飞过田野,田野里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图(三)书包放在地坎上,一群学生帮助农民爷爷收麦子。指导过程:叫同学们思考这几幅画单独的意思:同学们会这样理解:(图一)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因为红梅在冰雪严寒的冬天开放,所以冬天就要结束,春天还远吗?还可以这样理解:梅花不畏严寒,当万花凋谢,他却一枝独放。它是坚强的象征,是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们的榜样。图(二)燕子的飞回,麦苗、菜花,这都标志着春回大地,万象一新。这既在揭示季节特征,也告诉人们春天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应作好一年的打算啊!图(三)画面描写了五月麦收季节的情形。再仔细看,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谁家会有几个孩子呢?显然不是一个家庭的,而是同学在校或同班同学自由组织起来去帮农民收麦的。帮谁呀,地边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爷爷提来了开水,显然他们是家住街上的同学,星期天来帮一个孤老爷爷收麦的,是雷锋精神的表现。以上是对每幅图的理解。但既然是以三幅图写一篇作文,就应把每幅图的意思串起来理解。每幅图都有季节特征,又是连贯的,冬末、春、夏。那就应以季节为线索,写人们的活动。那么人们的活动做什么呢?既然夏天收麦,那就以麦子从种到收的过程吧。取什么作文题目呢?那就取名为《冬去春来夏收忙》吧。以上是对几幅画的分析和内容的设立及拟作文题取名。第二步怎样写。怎样写有两种指导方法,一种是指导过细,这样写出的作文,其内容与构思一定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特色。所以应只在方向上指点下,由学生写了再作细致讲评。如立足冬天,回忆秋天种下了麦子,经历了寒冬,历经了春天、夏天,麦子成熟了,收割正忙,并写出收麦的感想。有了这个粗略的带方向性的指点,同学们就可以写作文了。下面选一篇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冬去春来夏收忙》,这个星期天,我一人来到屋外的一个悬岩边。岩边上,几支冰凌垂吊了下来,悬岩下,一支红梅绽放,真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父亲是农民,在这个季节我想到庄稼的问题。下半年是种麦子的季节,秋天麦子种下了,冬天,麦子生长着,再寒冷的天气里,春苗儿都不会被霜雪击伤,被严寒征服。梅花报春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过了不久,我又来到这块悬岩边。冰凌不见了,梅花完成了它报春的使命走了,可燕子飞回来了。他飞过田野,田野里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它已从秋到冬走到了春天里了。转眼到了夏天,人们说五月人倍忙,是收麦子的时候了。自从包产到户,家家户户忙个不停,但那个人手少的孤老头子,也种了一亩的麦子,有谁来帮忙那多好。有了,来了,今天是星期天,某九年制学校的几个学生,有小学生也有初中学生,他们相约来到他的地里,见老爷爷一头白发,老伴已去世,有个儿子早年去世,他来到麦地里时,很快把一块田的麦子割了。当我听说是同村的同学们帮他割的麦子,我由衷地佩服要不是我刚住过医院,我也会加入过去的。评析:这篇短文,把几幅图的意思都串了起来了。写得怎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在写之前触类旁通,但抛开原来的写法(与上文差不多的构思),另构思了一篇。他是这样写的:题目是《严寒孕春天,夏日练坚强》。一天早晨,我走出屋门,来到一座悬岩边,岩上吊下几条冰凌。岩下一支红梅独自绽放,真是“已是悬岩独自开,犹有花枝俏”。这枝梅花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思绪。梅花它是在逆境中的坚强的象征,是报春的使者。看见他,我的心为之一震,因我是个懦弱者,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看见它,我被激得振作了精神。并下决心,一定要学梅花精神,让我以后面对困难不再畏惧。这天,我又来到这里,岩上没了冰凌,梅花完成了启示坚强和报春的责任,消失了。眼前是飞舞的燕子,它们飞过田野,田野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这是冬天孕育的结果。我想,麦苗从冬天走来,更加旺盛了。我受了梅花的启示与鼓舞,也应是更加的朝气勃勃,朝气蓬勃地向夏天走去,去接受热烈的洗礼,成熟起来。我于是在星期天,与几个同学一起去麦收田里锻炼,帮助张爷爷收麦去。麦子,它经历了冰雪梅花的冬天,春光明媚的夏天,走向了热烈的夏天。它被收割了,修成正果了。我也从性格懦弱的人受了梅花的鼓舞,享受了明媚的春天,投身到热烈麦收之中。自然界的酷热我经受了锻炼,我想,在以后遇到困难时,我就是一朵不畏严寒的梅花,不惧锋芒的强者。评析:这又是从另一种立意而写的,抒发的主题情感不同,同样三幅图,写法也不同,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启发式指导法的好结果。因人而异,各具特点,符合实际,依材施教,让学生发挥个性,以自己的磁盘体验与视角,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走出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2089
关键词:看图;作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225
如果说以一幅图为题写作文,这只能作为初中学生的内容,而以几幅画为题则小学初中通用,下面就以几幅图为题,说说怎样写。例有三幅图,图(一),岩上垂下几条冰凌,冰凌下一枝红梅绽放。图(二)一只只燕子飞过田野,田野里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图(三)书包放在地坎上,一群学生帮助农民爷爷收麦子。指导过程:叫同学们思考这几幅画单独的意思:同学们会这样理解:(图一)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因为红梅在冰雪严寒的冬天开放,所以冬天就要结束,春天还远吗?还可以这样理解:梅花不畏严寒,当万花凋谢,他却一枝独放。它是坚强的象征,是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们的榜样。图(二)燕子的飞回,麦苗、菜花,这都标志着春回大地,万象一新。这既在揭示季节特征,也告诉人们春天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应作好一年的打算啊!图(三)画面描写了五月麦收季节的情形。再仔细看,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谁家会有几个孩子呢?显然不是一个家庭的,而是同学在校或同班同学自由组织起来去帮农民收麦的。帮谁呀,地边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爷爷提来了开水,显然他们是家住街上的同学,星期天来帮一个孤老爷爷收麦的,是雷锋精神的表现。以上是对每幅图的理解。但既然是以三幅图写一篇作文,就应把每幅图的意思串起来理解。每幅图都有季节特征,又是连贯的,冬末、春、夏。那就应以季节为线索,写人们的活动。那么人们的活动做什么呢?既然夏天收麦,那就以麦子从种到收的过程吧。取什么作文题目呢?那就取名为《冬去春来夏收忙》吧。以上是对几幅画的分析和内容的设立及拟作文题取名。第二步怎样写。怎样写有两种指导方法,一种是指导过细,这样写出的作文,其内容与构思一定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特色。所以应只在方向上指点下,由学生写了再作细致讲评。如立足冬天,回忆秋天种下了麦子,经历了寒冬,历经了春天、夏天,麦子成熟了,收割正忙,并写出收麦的感想。有了这个粗略的带方向性的指点,同学们就可以写作文了。下面选一篇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冬去春来夏收忙》,这个星期天,我一人来到屋外的一个悬岩边。岩边上,几支冰凌垂吊了下来,悬岩下,一支红梅绽放,真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父亲是农民,在这个季节我想到庄稼的问题。下半年是种麦子的季节,秋天麦子种下了,冬天,麦子生长着,再寒冷的天气里,春苗儿都不会被霜雪击伤,被严寒征服。梅花报春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过了不久,我又来到这块悬岩边。冰凌不见了,梅花完成了它报春的使命走了,可燕子飞回来了。他飞过田野,田野里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它已从秋到冬走到了春天里了。转眼到了夏天,人们说五月人倍忙,是收麦子的时候了。自从包产到户,家家户户忙个不停,但那个人手少的孤老头子,也种了一亩的麦子,有谁来帮忙那多好。有了,来了,今天是星期天,某九年制学校的几个学生,有小学生也有初中学生,他们相约来到他的地里,见老爷爷一头白发,老伴已去世,有个儿子早年去世,他来到麦地里时,很快把一块田的麦子割了。当我听说是同村的同学们帮他割的麦子,我由衷地佩服要不是我刚住过医院,我也会加入过去的。评析:这篇短文,把几幅图的意思都串了起来了。写得怎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在写之前触类旁通,但抛开原来的写法(与上文差不多的构思),另构思了一篇。他是这样写的:题目是《严寒孕春天,夏日练坚强》。一天早晨,我走出屋门,来到一座悬岩边,岩上吊下几条冰凌。岩下一支红梅独自绽放,真是“已是悬岩独自开,犹有花枝俏”。这枝梅花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思绪。梅花它是在逆境中的坚强的象征,是报春的使者。看见他,我的心为之一震,因我是个懦弱者,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看见它,我被激得振作了精神。并下决心,一定要学梅花精神,让我以后面对困难不再畏惧。这天,我又来到这里,岩上没了冰凌,梅花完成了启示坚强和报春的责任,消失了。眼前是飞舞的燕子,它们飞过田野,田野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这是冬天孕育的结果。我想,麦苗从冬天走来,更加旺盛了。我受了梅花的启示与鼓舞,也应是更加的朝气勃勃,朝气蓬勃地向夏天走去,去接受热烈的洗礼,成熟起来。我于是在星期天,与几个同学一起去麦收田里锻炼,帮助张爷爷收麦去。麦子,它经历了冰雪梅花的冬天,春光明媚的夏天,走向了热烈的夏天。它被收割了,修成正果了。我也从性格懦弱的人受了梅花的鼓舞,享受了明媚的春天,投身到热烈麦收之中。自然界的酷热我经受了锻炼,我想,在以后遇到困难时,我就是一朵不畏严寒的梅花,不惧锋芒的强者。评析:这又是从另一种立意而写的,抒发的主题情感不同,同样三幅图,写法也不同,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启发式指导法的好结果。因人而异,各具特点,符合实际,依材施教,让学生发挥个性,以自己的磁盘体验与视角,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走出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