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会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感悟人生,快乐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成为快乐、有用的人!
【选文一】
我怎样学的语文(节选)
◎陶世龙
初小的语文是在家中学的。因为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个山沟里,进城上学得翻一道山,走一个多小时,对几岁的孩子来说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个没赶上科举又没进学堂的失意文人,长年住在我家,便请他给我启蒙,不过并非从三字经或四书开始,而是学的叶绍钧和沈百英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这时我差两个月满五岁。
我家虽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并不守旧,赞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学,因此在家学了一年后,请了县城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颜先生,每周来家三次,教我继续读小学的语文课本。很快这商务印书馆的初小语文课本学完了,买了些别家的课本来看,程先生觉得这不是个办法,最后找到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活页文选,每次教一篇。
这儿童活页文选我觉得选得很好,都是新文学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话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选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个标题,每篇最多只有几百字。像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选出几段,题名为《荷塘夜游》;从《儒林外史》选出记述王冕学画的文字,成为一篇《何不画他几枝》。
读了一些片段感到不过瘾,于是去找原著,上海万象书局出版的名家选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触到更多的新文学著作。《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泪,不过对郁达夫则不喜欢。应该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上初中以后的事。
不记得程老师讲过什么段落大意或主题思想,但对他要求我把字认清,把词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记住,印象特别深刻。大人还教会了我查词典。
背诵和默写是每堂必做的功课,讲课时老师大声朗读,抑扬顿挫,情感投入,我也跟着念,课后自己还念,虽然念这白话文总觉得不如念唐诗来劲,但念着郭沫若“夕陽烧红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着荷塘是一条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仍感到有意思。在那时,都讲究朗读,家中经常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被认为是家庭兴旺祥和的标志。
上课开始,先默写前一次教的课文,错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经常是得到八十几分,没得过一百分。我觉得那白话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许有得百分的时候。
就这样经过了三年多的训练,我进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师再没有这样要求了,但背诵和查词典已成为习惯,学了古文,自己背。
(选自《名家谈语文学习》,有改动)
点到为止
由小学语文课本到儿童活页文选,由片段到原著,作者的阅读水平不断增长,但在这过程中,不变的习惯是背诵和默写,这样的习惯令作者受益匪浅。
【选文二】
姐弟读书乐(节选)
◎刘心武
姐姐读小说的嗜好,很快地传染给了我。记得有一天,姐姐的中学同学约她出去玩,我便到她的床上枕边,翻看她读的那些书。结果,好像是一本《简·爱》,意外地吸引了我。我竟趴在她的床边,一页页地读了下去,直到她玩完了回来还在那里读。
那时,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原来读的,大体是少儿读物,如美国童话《绿野仙踪》、苏联童话《哈哈镜王国历险记》、意大利童话《洋葱头历险记》……当然更少不了《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
除了童话和民间故事,那时我喜欢读的小说有苏联作家盖达尔的《铁木儿和他的伙伴》《远方》《蓝杯》《鼓手的命运》,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以及那时《少年文艺》杂志上刊登的一些短篇小说。是姐姐,通过她的假期阅读,把我引入成人读物的天地。记得那时,一般是她先读,然后我接过去读,所读的,大体上分三类:一类是苏联长篇小说,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茹尔宾一家》《钢与渣》《青年近卫军》《虹》,等等。一类是外国古典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卡斯特桥市长》《安吉堡的磨工》《贵族之家》《复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一类是中国古今名著,如《红楼梦》《家》《骆驼祥子》《死水微澜》等。那时像《青春之歌》等后来风靡一时的当代长篇小说还没出现,所以我们读当代长篇小说不多。渐渐地,我们姐弟也会就读过的小说,很随意地交换些意见。当然,姐姐免不了笑我幼稚,我也免不了跟她抬杠犟嘴,但“开卷有益”,在独自默思与相对笑谈中,也就体现出来了。
《青年人受益一生的名人读书经验》,有改动)
点到为止
因为有一个热爱读书的姐姐,把“我”从读儿童文学引导到读中外名著,也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在学习上的确应该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无论是昔日的伴书童,或是今日的同窗好友,甚至众多陪读父母,都能起到文中“姐姐”对我们的指导作用。
【选文三】
女儿和书(节选)
◎安武林
女儿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没想到,我的梦想和希望变成了现实,女儿终于变成了一条小小的书虫。
女儿读书,速度非常快,和我小时候的阅读习惯非常相似。厚厚的几大本《哈里·波特》,我发怵,一本都没有读,她竟然通读了五遍。我知道,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快速阅读法”的翻版。
她妈妈着急了:“这些书你看了?这么快?你给我说说故事。”
当女儿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给她讲述完书中精彩的故事之后,妻子焦灼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微笑。
女儿读书,比我痴迷。吃饭、上厕所都要捧着书。要么,是我着急上厕所,女儿在厕所里读书;要么,是我在厕所里读书,女儿着急上厕所。我们都催促对方快点腾地方,把厕所的门敲得“咚咚”响。只有太太在屋子里开心地大笑。
每次吃饭,女儿都看书。要命的是,她读起书来,就不吃饭了。她还没有修炼到我这火候,吃饭读书两不误。为此,她妈妈每每吃饭必要训她。我知道,结果会是:饭吃不香,书也看不好。所以,她入迷之时,我会用手指敲茶几。女儿抬起头,马上就往我这边看。其实,我把自己的书已经藏起来了。哈哈,女儿马上就心领神会地收起自己的书。因为我有教训了。以前,太太训她的时候,她会说:“爸爸也在看书呀!”
从教育的层面上说,父母做不到的(指生活和习惯的一些细节),就不能要求孩子做到。
点到为止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女儿养成了“好读书,乐读书”的习惯,但一些不好的读书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文中的父亲发现了这一点,及时为女儿做了很好的示范。
【选文一】
我怎样学的语文(节选)
◎陶世龙
初小的语文是在家中学的。因为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一个山沟里,进城上学得翻一道山,走一个多小时,对几岁的孩子来说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个没赶上科举又没进学堂的失意文人,长年住在我家,便请他给我启蒙,不过并非从三字经或四书开始,而是学的叶绍钧和沈百英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这时我差两个月满五岁。
我家虽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并不守旧,赞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学,因此在家学了一年后,请了县城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颜先生,每周来家三次,教我继续读小学的语文课本。很快这商务印书馆的初小语文课本学完了,买了些别家的课本来看,程先生觉得这不是个办法,最后找到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活页文选,每次教一篇。
这儿童活页文选我觉得选得很好,都是新文学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话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选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个标题,每篇最多只有几百字。像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选出几段,题名为《荷塘夜游》;从《儒林外史》选出记述王冕学画的文字,成为一篇《何不画他几枝》。
读了一些片段感到不过瘾,于是去找原著,上海万象书局出版的名家选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触到更多的新文学著作。《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泪,不过对郁达夫则不喜欢。应该说明的是,这些都是上初中以后的事。
不记得程老师讲过什么段落大意或主题思想,但对他要求我把字认清,把词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记住,印象特别深刻。大人还教会了我查词典。
背诵和默写是每堂必做的功课,讲课时老师大声朗读,抑扬顿挫,情感投入,我也跟着念,课后自己还念,虽然念这白话文总觉得不如念唐诗来劲,但念着郭沫若“夕陽烧红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着荷塘是一条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仍感到有意思。在那时,都讲究朗读,家中经常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被认为是家庭兴旺祥和的标志。
上课开始,先默写前一次教的课文,错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经常是得到八十几分,没得过一百分。我觉得那白话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许有得百分的时候。
就这样经过了三年多的训练,我进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师再没有这样要求了,但背诵和查词典已成为习惯,学了古文,自己背。
(选自《名家谈语文学习》,有改动)
点到为止
由小学语文课本到儿童活页文选,由片段到原著,作者的阅读水平不断增长,但在这过程中,不变的习惯是背诵和默写,这样的习惯令作者受益匪浅。
【选文二】
姐弟读书乐(节选)
◎刘心武
姐姐读小说的嗜好,很快地传染给了我。记得有一天,姐姐的中学同学约她出去玩,我便到她的床上枕边,翻看她读的那些书。结果,好像是一本《简·爱》,意外地吸引了我。我竟趴在她的床边,一页页地读了下去,直到她玩完了回来还在那里读。
那时,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原来读的,大体是少儿读物,如美国童话《绿野仙踪》、苏联童话《哈哈镜王国历险记》、意大利童话《洋葱头历险记》……当然更少不了《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
除了童话和民间故事,那时我喜欢读的小说有苏联作家盖达尔的《铁木儿和他的伙伴》《远方》《蓝杯》《鼓手的命运》,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以及那时《少年文艺》杂志上刊登的一些短篇小说。是姐姐,通过她的假期阅读,把我引入成人读物的天地。记得那时,一般是她先读,然后我接过去读,所读的,大体上分三类:一类是苏联长篇小说,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茹尔宾一家》《钢与渣》《青年近卫军》《虹》,等等。一类是外国古典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卡斯特桥市长》《安吉堡的磨工》《贵族之家》《复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一类是中国古今名著,如《红楼梦》《家》《骆驼祥子》《死水微澜》等。那时像《青春之歌》等后来风靡一时的当代长篇小说还没出现,所以我们读当代长篇小说不多。渐渐地,我们姐弟也会就读过的小说,很随意地交换些意见。当然,姐姐免不了笑我幼稚,我也免不了跟她抬杠犟嘴,但“开卷有益”,在独自默思与相对笑谈中,也就体现出来了。
《青年人受益一生的名人读书经验》,有改动)
点到为止
因为有一个热爱读书的姐姐,把“我”从读儿童文学引导到读中外名著,也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在学习上的确应该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无论是昔日的伴书童,或是今日的同窗好友,甚至众多陪读父母,都能起到文中“姐姐”对我们的指导作用。
【选文三】
女儿和书(节选)
◎安武林
女儿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没想到,我的梦想和希望变成了现实,女儿终于变成了一条小小的书虫。
女儿读书,速度非常快,和我小时候的阅读习惯非常相似。厚厚的几大本《哈里·波特》,我发怵,一本都没有读,她竟然通读了五遍。我知道,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快速阅读法”的翻版。
她妈妈着急了:“这些书你看了?这么快?你给我说说故事。”
当女儿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给她讲述完书中精彩的故事之后,妻子焦灼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微笑。
女儿读书,比我痴迷。吃饭、上厕所都要捧着书。要么,是我着急上厕所,女儿在厕所里读书;要么,是我在厕所里读书,女儿着急上厕所。我们都催促对方快点腾地方,把厕所的门敲得“咚咚”响。只有太太在屋子里开心地大笑。
每次吃饭,女儿都看书。要命的是,她读起书来,就不吃饭了。她还没有修炼到我这火候,吃饭读书两不误。为此,她妈妈每每吃饭必要训她。我知道,结果会是:饭吃不香,书也看不好。所以,她入迷之时,我会用手指敲茶几。女儿抬起头,马上就往我这边看。其实,我把自己的书已经藏起来了。哈哈,女儿马上就心领神会地收起自己的书。因为我有教训了。以前,太太训她的时候,她会说:“爸爸也在看书呀!”
从教育的层面上说,父母做不到的(指生活和习惯的一些细节),就不能要求孩子做到。
点到为止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女儿养成了“好读书,乐读书”的习惯,但一些不好的读书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文中的父亲发现了这一点,及时为女儿做了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