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短小精悍,是汉语的语言精粹,可你知道吗?成语与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不少汉语成语蕴藏着丰富而有趣的生物学知识,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许多生物学知识。
1. 一枝独秀。如果观察仔细,你会发现在自然界中,一枝独秀的现象非常常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就是指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在侧芽部分由于生长素累积过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由于生长素多少适宜,从而优先生长。
2. 良莠不齐。良莠不齐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狗尾草混在禾苗之中。而在生物学上,可以用基因突变来解释。突变是不定向的,既可以产生有害的突变,又可以产生有利的突变。而自然界中,产生有害突变的概率常常要大于有利突变的概率。
3. 南橘北枳。古语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意思是橘树生在南方会结出酸甜可口的橘子,但是到了北方就结出很酸很苦的枳了。这里面也有它的生物学道理。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即使是遗传物质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4. 华而不实。在自然界中,真的会有“华(花)而不实”的现象。植物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缺少一种微量元素硼。硼能够影响花粉管的伸长并促进花粉萌发,如果缺少了硼这种微量元素,花丝和花药就会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就只开花而不结果了。
5. 惊弓之鸟。惊弓之鸟的本意是指鸟听到弓箭声后会做出反应,这其实就是生物学中所说的生物的应激性。这种应激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属于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成语“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都属于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
6. 无师自通。顾名思义,无师自通就是指没有老师靠自己也能够学会本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动物的一种先天性行为,这与后天性行为是相对立的。先天性行为主要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等。
7. 狼狈为奸。狼狈为奸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成语,属于贬义词。但是在生物学中,它却有着其独特的意义:狼和狈两种动物属于种间互助的关系。它们相互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在自然界中,这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到一起的现象。
8. 飞蛾扑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其实你可曾想过,飞蛾为什么要去扑火?其实这只是它们具有趋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飞蛾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另外,一些昆虫、鱼类和鸟类也具有趋光性。
9. 老马识途。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得到的。可是为什么老马能够识途呢?马主要靠嗅觉和视觉,而且最主要是嗅觉来辨别方向的。马的鼻孔比较大,嗅觉细胞较多。其鼻腔分为呼吸区和嗅区两部分,呼吸区有黏液,可以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而嗅区则有识别气味的能力。另外,马还喜欢打响鼻,这样能够保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保持灵敏的嗅觉,能更准确地识途。
10. 作茧自缚。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是指蚕吐丝作茧,然后把自己裹在里面。其实,蚕作茧是它的一种变态发育的过程,是为了抵御不良的外界环境,这也属于生物的一种适应性。
11. 死不瞑目。死不瞑目这个成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用来形容鱼眼更加恰当。鱼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环境,大部分的鱼都没有眼睑,所以眼睛不能够闭合,无论是捕食还是睡眠,即使死后也不例外。
12. 蜻蜓点水。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原来蜻蜓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其幼虫生活在水中。为了繁衍后代,蜻蜓靠点水的方式把受精卵排在水中或者水草上。不久之后,幼虫就会孵化出来,然后再慢慢长成成虫。
13. 六亲不认。你知道吗,在动物世界里,六亲不认的这种现象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说的就是动物的印随,这也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一种学习行为。研究发现,某些动物出生后,如果没有看到其母亲,可能会跟随其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
14. 毛骨悚然。毛骨悚然的本意是指身上毛发竖起,连脊梁骨都在发抖。这种生理现象也有一定的生物学根据。当人处在恐怖的环境中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产生兴奋,从而传递给效应器,使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同时骨骼肌也会不由自主地战栗。
15. 肝胆相照。古人用肝胆相照这个成语来形容关系亲密的伙伴和战友。其实在生物学中,肝和胆的关系非常亲密。胆囊位于肝脏右叶的胆囊窝内,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到胆囊内储存起来。进食的时候,胆囊收缩,于是胆汁流到肠道,以帮助消化脂肪。
16. 改头换面。改头换面这个成语在动物胚后发育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运用是极其恰当的。变态发育是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使得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且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编辑 孙世奇)
1. 一枝独秀。如果观察仔细,你会发现在自然界中,一枝独秀的现象非常常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就是指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在侧芽部分由于生长素累积过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由于生长素多少适宜,从而优先生长。
2. 良莠不齐。良莠不齐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狗尾草混在禾苗之中。而在生物学上,可以用基因突变来解释。突变是不定向的,既可以产生有害的突变,又可以产生有利的突变。而自然界中,产生有害突变的概率常常要大于有利突变的概率。
3. 南橘北枳。古语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意思是橘树生在南方会结出酸甜可口的橘子,但是到了北方就结出很酸很苦的枳了。这里面也有它的生物学道理。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即使是遗传物质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4. 华而不实。在自然界中,真的会有“华(花)而不实”的现象。植物只开花不结果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缺少一种微量元素硼。硼能够影响花粉管的伸长并促进花粉萌发,如果缺少了硼这种微量元素,花丝和花药就会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就只开花而不结果了。
5. 惊弓之鸟。惊弓之鸟的本意是指鸟听到弓箭声后会做出反应,这其实就是生物学中所说的生物的应激性。这种应激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属于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成语“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都属于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
6. 无师自通。顾名思义,无师自通就是指没有老师靠自己也能够学会本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动物的一种先天性行为,这与后天性行为是相对立的。先天性行为主要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等。
7. 狼狈为奸。狼狈为奸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成语,属于贬义词。但是在生物学中,它却有着其独特的意义:狼和狈两种动物属于种间互助的关系。它们相互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在自然界中,这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到一起的现象。
8. 飞蛾扑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其实你可曾想过,飞蛾为什么要去扑火?其实这只是它们具有趋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飞蛾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另外,一些昆虫、鱼类和鸟类也具有趋光性。
9. 老马识途。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得到的。可是为什么老马能够识途呢?马主要靠嗅觉和视觉,而且最主要是嗅觉来辨别方向的。马的鼻孔比较大,嗅觉细胞较多。其鼻腔分为呼吸区和嗅区两部分,呼吸区有黏液,可以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而嗅区则有识别气味的能力。另外,马还喜欢打响鼻,这样能够保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保持灵敏的嗅觉,能更准确地识途。
10. 作茧自缚。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是指蚕吐丝作茧,然后把自己裹在里面。其实,蚕作茧是它的一种变态发育的过程,是为了抵御不良的外界环境,这也属于生物的一种适应性。
11. 死不瞑目。死不瞑目这个成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用来形容鱼眼更加恰当。鱼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环境,大部分的鱼都没有眼睑,所以眼睛不能够闭合,无论是捕食还是睡眠,即使死后也不例外。
12. 蜻蜓点水。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原来蜻蜓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其幼虫生活在水中。为了繁衍后代,蜻蜓靠点水的方式把受精卵排在水中或者水草上。不久之后,幼虫就会孵化出来,然后再慢慢长成成虫。
13. 六亲不认。你知道吗,在动物世界里,六亲不认的这种现象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说的就是动物的印随,这也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一种学习行为。研究发现,某些动物出生后,如果没有看到其母亲,可能会跟随其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
14. 毛骨悚然。毛骨悚然的本意是指身上毛发竖起,连脊梁骨都在发抖。这种生理现象也有一定的生物学根据。当人处在恐怖的环境中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产生兴奋,从而传递给效应器,使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同时骨骼肌也会不由自主地战栗。
15. 肝胆相照。古人用肝胆相照这个成语来形容关系亲密的伙伴和战友。其实在生物学中,肝和胆的关系非常亲密。胆囊位于肝脏右叶的胆囊窝内,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到胆囊内储存起来。进食的时候,胆囊收缩,于是胆汁流到肠道,以帮助消化脂肪。
16. 改头换面。改头换面这个成语在动物胚后发育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运用是极其恰当的。变态发育是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使得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且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