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制日渐完善,对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出现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及原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育教师队伍、实行困难生动态管理体制、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实行资助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探索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资助;诚信教育;创新
长期以来,政府和高校在贫困生的资助上倾注了很大心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举措有力地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包袱和思想压力,成效不容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校贫困生资助诚信缺失已陷入舆论漩涡,如何推进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的重构,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诚信认知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日益增强,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塑造,意志薄弱,对诚实、守信的理解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认知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产生了“不贷白不贷”“先贷再说”“能拖则拖”的思想,守信观念较差。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一种观念的发展,部分同学错误认为助学金等同于助学贷款,实际上,我国在取消官方形式助学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其存在理所当然接受国家帮助的心理。
2.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和管理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都把追求高升学率、就业率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基本道德观教育。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诚信教育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作为高校,早就越过了单纯培养学生品格的阶段,所以其错误认为资助诚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道德观教育时,缺乏深度和感召力,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另外,大多数高校至今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和师生诚信体系,资助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面,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大,对诚信学生不能给予一定的保护,有时甚至听之任之,置诚信教育于尴尬的境地。
3.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毕业生就业后流动性大,借款银行、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最新联系方式,很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资助工作中如果学生失信会造成影响毕业生个人信用、对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学校聲誉、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心理暗示、导致不诚信行为的蔓延等后果,最终影响资助的公平性,使国家资助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违背济困助学的宗旨,无法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除此之外,近期还出现了一系列以学生贷款的严重问题,即私人机构为谋求暴利,大肆向大学生贷款,再加上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实,导致社会矛盾颇为突出,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严重损害高校和学生利益。
二、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概述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政治理论课等课堂上,突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人无信不立”。其次,高校要將国情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在经济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在学习上激励,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端正不良动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体的道德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中,教师的人格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用真诚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首先,要合理配置诚信教育教师结构,以专职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以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为辅,实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结构。其次,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和性别比例的教师。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第三,加强对高校诚信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培训、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3.以困难生认定为起点,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
困难生认定工作开始后,形成专门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困难生的认定审核工作。为保证民主评议的公正、公开、公平,在班级内形成由班主任担任组长、每个宿舍推举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全程参与民主评议,扩大民主评议的参与范围,使之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另外,建立健全公开反馈机制,学生可将某些不诚信学生名单及时反馈辅导员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查摸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第三,每学年困难生认定或调整时,对意见反响大的困难生进行专门的排查监督,对其他贫困生的复查形式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采取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一方面验证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让民政部门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
4.形成高校和地方教育合力,实行资助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高校协同相关部门将由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出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纳入监督的范围,对于在这一过程中不认真审核、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为高校资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要对弄虚作假的学生从教育管理上予以严惩,保障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国家的资助。
当然,在这样一个新模式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我们更应该留意高校校园内外的正常交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尽可能丰富师生互动,保证助学贷款能及时、准确的发放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手中,教师的义务,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资助诚信新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将成为这份责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作者简介: 张洁(1989-),江苏人,硕士,助教。
王璐(1987-) ,女,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资助;诚信教育;创新
长期以来,政府和高校在贫困生的资助上倾注了很大心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举措有力地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包袱和思想压力,成效不容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校贫困生资助诚信缺失已陷入舆论漩涡,如何推进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的重构,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诚信认知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日益增强,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塑造,意志薄弱,对诚实、守信的理解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认知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产生了“不贷白不贷”“先贷再说”“能拖则拖”的思想,守信观念较差。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一种观念的发展,部分同学错误认为助学金等同于助学贷款,实际上,我国在取消官方形式助学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其存在理所当然接受国家帮助的心理。
2.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和管理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都把追求高升学率、就业率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基本道德观教育。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诚信教育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作为高校,早就越过了单纯培养学生品格的阶段,所以其错误认为资助诚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道德观教育时,缺乏深度和感召力,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另外,大多数高校至今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和师生诚信体系,资助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面,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大,对诚信学生不能给予一定的保护,有时甚至听之任之,置诚信教育于尴尬的境地。
3.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毕业生就业后流动性大,借款银行、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最新联系方式,很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资助工作中如果学生失信会造成影响毕业生个人信用、对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学校聲誉、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心理暗示、导致不诚信行为的蔓延等后果,最终影响资助的公平性,使国家资助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违背济困助学的宗旨,无法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除此之外,近期还出现了一系列以学生贷款的严重问题,即私人机构为谋求暴利,大肆向大学生贷款,再加上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实,导致社会矛盾颇为突出,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严重损害高校和学生利益。
二、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概述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政治理论课等课堂上,突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人无信不立”。其次,高校要將国情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在经济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在学习上激励,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端正不良动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体的道德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中,教师的人格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用真诚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首先,要合理配置诚信教育教师结构,以专职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以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为辅,实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结构。其次,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和性别比例的教师。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第三,加强对高校诚信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培训、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3.以困难生认定为起点,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
困难生认定工作开始后,形成专门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困难生的认定审核工作。为保证民主评议的公正、公开、公平,在班级内形成由班主任担任组长、每个宿舍推举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全程参与民主评议,扩大民主评议的参与范围,使之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另外,建立健全公开反馈机制,学生可将某些不诚信学生名单及时反馈辅导员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查摸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第三,每学年困难生认定或调整时,对意见反响大的困难生进行专门的排查监督,对其他贫困生的复查形式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采取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一方面验证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让民政部门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
4.形成高校和地方教育合力,实行资助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高校协同相关部门将由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出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纳入监督的范围,对于在这一过程中不认真审核、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为高校资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要对弄虚作假的学生从教育管理上予以严惩,保障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国家的资助。
当然,在这样一个新模式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我们更应该留意高校校园内外的正常交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尽可能丰富师生互动,保证助学贷款能及时、准确的发放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手中,教师的义务,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资助诚信新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将成为这份责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作者简介: 张洁(1989-),江苏人,硕士,助教。
王璐(1987-) ,女,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