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外延和载体。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催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淮滨彩塑泥叫吹传统传承模式的转化、淮滨泥叫吹艺术本体的创新性转化,有利于对河南传统民间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能够提高当地文旅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文化附加值。
关键词:文旅融合;淮滨泥叫吹;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南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模式助力信阳‘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研究”(2017BYS025)最终成果。
河南省信阳地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和历史底蕴造就了当地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形成了“豫风楚韵”、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拥有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集聚歌舞之乡、鱼米之乡、美食之乡、山水之乡、毛尖之都等独有的文化和旅游风采,在河南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为信阳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沃土。近年来,当地政府更是加快了推进文旅融合的步伐,通过推进文化和旅游理念、方法、载体、平台等各方面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
一、信阳地区旅游纪念品现状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欣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它就像一个地区的“形象大使”,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保存着旅游者对一次旅行的美好记忆。信阳旅游的“生态绿”“魅力红”“诗意古”的品牌打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旅游市场发展良好。但与此同时,代表区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却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旅游纪念品品类少、同质化严重。旅游市场上充斥著从旅游商品小市场上贩来的各类全国一眼望去没什么差别的各式旅游商品,似乎每个景点都有一样的小商品,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完全不能激发游客的购买热情。在品类上,不能根据“生态绿”“魅力红”“诗意古”的本地旅游品牌设定进行研发制作。这样的旅游纪念品不能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丧失了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部分旅游纪念品就是对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品的简单加工,缺少创新性及文化内涵。豫南当地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罗山皮影、潢川羽饰、固始柳编、息县烙画、淮滨布雕画、新县根雕等,颇具特色。但是这些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缺少必要的创新和再设计,导致此类旅游纪念品款式陈旧、文化内涵缺失、功能性不强,与现代社会审美脱轨,无法凸显出当地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旅游纪念品盲目使用“创新性元素”,缺乏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这些旅游纪念品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模式化地添加一些生硬的“创新性元素”,与原作之间没有合理融洽的衔接,在设计中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的探究和有效的提取,故不能体现出应有的艺术性和工艺感。
二、淮滨泥叫吹的文化价值与应用状况
豫南地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淮滨泥叫吹作为豫南地区唯一的泥塑品种,是河南省非遗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部分。1979年正式出土于淮滨县城西沙冢遗址的一对新石器时代的长尾红陶鸟属于早期龙山文化范畴,这对红陶鸟就是淮滨泥叫吹的始祖,它表明了远古东夷文化中对鸟的图腾崇拜。淮滨泥叫吹的形象除了大部分的鸟类题材外,还有十二生肖,各种飞禽走兽,灵动的青蛙,撅嘴瞪眼的小猴子,骑着马、身后背着锦旗的骑马武将(取材于戏文)等[1]。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觅得人类的起源、文化的发展轨迹。淮滨泥叫吹“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三维造型,更重要的,它是传统的道德、哲学、信仰观念及民众审美情趣和民间美术创作原则等民间文化精神的表征”。人们认识到了淮滨泥叫吹的文化、艺术价值,并将其作为豫南旅游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受到豫南各个景点的青睐和重视。但是,这种高频率的出镜不能改变它被冷落的处境。首先,现代旅游市场上的泥叫吹题材陈旧,艺术表现形式单一。市场上销售的泥叫吹旅游纪念品几年如一日,题材较之前几乎没有改变,依旧是红陶鸟、十二生肖、青蛙等传统题材,这对游客们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功能性缺乏,制作工艺亟待提高。整体缺乏对其原生文化的提炼,并利用其原生文化元素的造型、色彩对其进行功能性的拓展和研发。最后,极度缺乏品牌意识。淮滨泥叫吹包装简陋,基本采用市场上通用的硬质纸盒包装加印简单图案和文字,仅满足包装中“包”的功能,缺乏必要的视觉识别设计,不能凸显淮滨泥叫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
三、淮滨泥叫吹的主要转化手段
(一)淮滨泥叫吹传承模式的改变
与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一样,淮滨泥叫吹的传承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血脉亲缘传承。自古民间艺术就生存在家族环境之中,有着诸如“传女不传男”或“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使得某些民间艺术的技法或图谱深深地烙上了血缘的印记。在当代文旅融合背景下,这样以氏族为单位的传承模式对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其二是师徒传承。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是血脉亲缘传承模式的进步。师徒传承模式具备了社会性的色彩,可将技艺更大限度地传播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但是仍然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在传承模式上,首先应该打破传统僵化局限的模式,可以将高校课堂、中小学课堂、社区等打造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沃土,使更广范围的人群了解、学习淮滨泥叫吹的风格特色、艺术特点,从了解、喜爱到学习、创作乃至推广,传承人群更开放更广泛;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小视频、在线精品课程和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线上教学与面授有机结合,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承效果更显著;最后,借助信阳地区打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的契机,把信阳淮滨泥叫吹与传统文化研学教育结合起来,打造非遗文化专项旅游体验,在愉悦的旅途中完成对非遗项目潜移默化的学习和体验,寓教于游。 (二)淮滨泥叫吹艺术本体的创新性转化
首先,淮滨泥叫吹要在创作题材上进行拓展,不能局限在传统题材,要紧随时代,讴歌当代新风尚,这样才能形成题材上的转化。另外,淮滨泥叫吹要在功能性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古希腊第一位从社会科学观点看待美学问题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有用,有用则美,有害就丑”,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墨子也提出过“有用则巧,无用则拙”的审美观。传统淮滨泥叫吹的功能性较为单一,最初是作为民间泥玩具的一个种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偶尔作为居家摆设,逐渐因为缺少必要的功能性而失去生命力和魅力,最终失去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功能性的延伸和拓展中,可以把传统造型、传统色彩搭配等传统元素提取出来,进行打散重构、再设计等手段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如台灯、存钱罐、香插等,把非遗传统原生文化元素应用到生活场景当中,找到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的时尚载体。“原生文化元素是历史的象征,通过直接提炼使用原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如实传达历史文化的目的。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文化元素都能成为特色文化的象征,提炼的原生文化元素应该是代表地区和民族文化精髓,反映地区和民族文化根基,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元素。” [2]把传统融入现代,把非遗带入生活,这样产品涉及的范围更广,产品价值得到提升,给文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制作工艺上也要进行转化和提升,现代淮滨泥叫吹烧成温度低,表面颜料的健康环保性弱,导致作品保存时间不长,艺术价值不高。在当代人们都格外注重健康环保的大环境下,其作为泥哨玩具的可能性更低,所以这种工艺制成的旅游纪念品如同鸡肋。在泥叫吹制作工艺的转化中,可以在泥叫吹表面施釉,提高泥塑的烧成温度至1250℃左右,烧成为硬质陶或者瓷,增强其实用价值和艺术性。除此之外,还能与金属丝网、棉麻纤维等材料结合进行设计创作,使其工藝更多样化、更新颖,更能与文旅市场需求契合。
文旅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民间艺术仅仅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紧随时代,表现生活之美,服务今人需求,朝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努力。在淮滨泥叫吹的创造性设计转化中,从特色文化出发,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原生文化等入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灵活运用设计方法,才会逐渐提高设计水平,突出文化特色,集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于一体,成功进行转化。通过对淮滨泥叫吹的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开发出系列化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让传统的泥叫吹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提升文化旅游品味,使旅游产业增值,使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这样不仅能够利于河南传统民间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更能够提高信阳当地文旅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睿.淮滨泥叫吹与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意蕴变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黄晓蔓.基于特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
张睿,硕士,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研究、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文旅融合;淮滨泥叫吹;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南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模式助力信阳‘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研究”(2017BYS025)最终成果。
河南省信阳地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和历史底蕴造就了当地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形成了“豫风楚韵”、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拥有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集聚歌舞之乡、鱼米之乡、美食之乡、山水之乡、毛尖之都等独有的文化和旅游风采,在河南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为信阳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沃土。近年来,当地政府更是加快了推进文旅融合的步伐,通过推进文化和旅游理念、方法、载体、平台等各方面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全方位融合、一体化发展。
一、信阳地区旅游纪念品现状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欣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它就像一个地区的“形象大使”,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保存着旅游者对一次旅行的美好记忆。信阳旅游的“生态绿”“魅力红”“诗意古”的品牌打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旅游市场发展良好。但与此同时,代表区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却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旅游纪念品品类少、同质化严重。旅游市场上充斥著从旅游商品小市场上贩来的各类全国一眼望去没什么差别的各式旅游商品,似乎每个景点都有一样的小商品,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完全不能激发游客的购买热情。在品类上,不能根据“生态绿”“魅力红”“诗意古”的本地旅游品牌设定进行研发制作。这样的旅游纪念品不能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丧失了旅游纪念品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部分旅游纪念品就是对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品的简单加工,缺少创新性及文化内涵。豫南当地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罗山皮影、潢川羽饰、固始柳编、息县烙画、淮滨布雕画、新县根雕等,颇具特色。但是这些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缺少必要的创新和再设计,导致此类旅游纪念品款式陈旧、文化内涵缺失、功能性不强,与现代社会审美脱轨,无法凸显出当地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旅游纪念品盲目使用“创新性元素”,缺乏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这些旅游纪念品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模式化地添加一些生硬的“创新性元素”,与原作之间没有合理融洽的衔接,在设计中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的探究和有效的提取,故不能体现出应有的艺术性和工艺感。
二、淮滨泥叫吹的文化价值与应用状况
豫南地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淮滨泥叫吹作为豫南地区唯一的泥塑品种,是河南省非遗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部分。1979年正式出土于淮滨县城西沙冢遗址的一对新石器时代的长尾红陶鸟属于早期龙山文化范畴,这对红陶鸟就是淮滨泥叫吹的始祖,它表明了远古东夷文化中对鸟的图腾崇拜。淮滨泥叫吹的形象除了大部分的鸟类题材外,还有十二生肖,各种飞禽走兽,灵动的青蛙,撅嘴瞪眼的小猴子,骑着马、身后背着锦旗的骑马武将(取材于戏文)等[1]。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觅得人类的起源、文化的发展轨迹。淮滨泥叫吹“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三维造型,更重要的,它是传统的道德、哲学、信仰观念及民众审美情趣和民间美术创作原则等民间文化精神的表征”。人们认识到了淮滨泥叫吹的文化、艺术价值,并将其作为豫南旅游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受到豫南各个景点的青睐和重视。但是,这种高频率的出镜不能改变它被冷落的处境。首先,现代旅游市场上的泥叫吹题材陈旧,艺术表现形式单一。市场上销售的泥叫吹旅游纪念品几年如一日,题材较之前几乎没有改变,依旧是红陶鸟、十二生肖、青蛙等传统题材,这对游客们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功能性缺乏,制作工艺亟待提高。整体缺乏对其原生文化的提炼,并利用其原生文化元素的造型、色彩对其进行功能性的拓展和研发。最后,极度缺乏品牌意识。淮滨泥叫吹包装简陋,基本采用市场上通用的硬质纸盒包装加印简单图案和文字,仅满足包装中“包”的功能,缺乏必要的视觉识别设计,不能凸显淮滨泥叫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
三、淮滨泥叫吹的主要转化手段
(一)淮滨泥叫吹传承模式的改变
与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一样,淮滨泥叫吹的传承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血脉亲缘传承。自古民间艺术就生存在家族环境之中,有着诸如“传女不传男”或“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使得某些民间艺术的技法或图谱深深地烙上了血缘的印记。在当代文旅融合背景下,这样以氏族为单位的传承模式对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其二是师徒传承。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是血脉亲缘传承模式的进步。师徒传承模式具备了社会性的色彩,可将技艺更大限度地传播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但是仍然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在传承模式上,首先应该打破传统僵化局限的模式,可以将高校课堂、中小学课堂、社区等打造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沃土,使更广范围的人群了解、学习淮滨泥叫吹的风格特色、艺术特点,从了解、喜爱到学习、创作乃至推广,传承人群更开放更广泛;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小视频、在线精品课程和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线上教学与面授有机结合,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承效果更显著;最后,借助信阳地区打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的契机,把信阳淮滨泥叫吹与传统文化研学教育结合起来,打造非遗文化专项旅游体验,在愉悦的旅途中完成对非遗项目潜移默化的学习和体验,寓教于游。 (二)淮滨泥叫吹艺术本体的创新性转化
首先,淮滨泥叫吹要在创作题材上进行拓展,不能局限在传统题材,要紧随时代,讴歌当代新风尚,这样才能形成题材上的转化。另外,淮滨泥叫吹要在功能性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古希腊第一位从社会科学观点看待美学问题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有用,有用则美,有害就丑”,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墨子也提出过“有用则巧,无用则拙”的审美观。传统淮滨泥叫吹的功能性较为单一,最初是作为民间泥玩具的一个种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偶尔作为居家摆设,逐渐因为缺少必要的功能性而失去生命力和魅力,最终失去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功能性的延伸和拓展中,可以把传统造型、传统色彩搭配等传统元素提取出来,进行打散重构、再设计等手段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如台灯、存钱罐、香插等,把非遗传统原生文化元素应用到生活场景当中,找到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的时尚载体。“原生文化元素是历史的象征,通过直接提炼使用原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如实传达历史文化的目的。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文化元素都能成为特色文化的象征,提炼的原生文化元素应该是代表地区和民族文化精髓,反映地区和民族文化根基,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元素。” [2]把传统融入现代,把非遗带入生活,这样产品涉及的范围更广,产品价值得到提升,给文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制作工艺上也要进行转化和提升,现代淮滨泥叫吹烧成温度低,表面颜料的健康环保性弱,导致作品保存时间不长,艺术价值不高。在当代人们都格外注重健康环保的大环境下,其作为泥哨玩具的可能性更低,所以这种工艺制成的旅游纪念品如同鸡肋。在泥叫吹制作工艺的转化中,可以在泥叫吹表面施釉,提高泥塑的烧成温度至1250℃左右,烧成为硬质陶或者瓷,增强其实用价值和艺术性。除此之外,还能与金属丝网、棉麻纤维等材料结合进行设计创作,使其工藝更多样化、更新颖,更能与文旅市场需求契合。
文旅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民间艺术仅仅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紧随时代,表现生活之美,服务今人需求,朝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努力。在淮滨泥叫吹的创造性设计转化中,从特色文化出发,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原生文化等入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灵活运用设计方法,才会逐渐提高设计水平,突出文化特色,集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于一体,成功进行转化。通过对淮滨泥叫吹的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开发出系列化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让传统的泥叫吹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提升文化旅游品味,使旅游产业增值,使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这样不仅能够利于河南传统民间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更能够提高信阳当地文旅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睿.淮滨泥叫吹与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意蕴变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黄晓蔓.基于特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
张睿,硕士,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研究、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