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写了大量“童趣诗”,这些充满童趣的田园诗一方面是诗人对乡村儿童趣味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则展现了自我的“童趣”心境。陆游的童趣书写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合理性,本文将着眼于陆游的“童趣诗”,探寻其“童趣诗”的主题,分析其中关于生命和人生的哲思。
【关键词】陆游;童趣诗;田园;生命意识
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报国与忧国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晚年的陆游却将诗歌创作主要的视角转向了田园,用年迈的姿态去体味儿童的乐趣,这无疑是陆游晚年诗歌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位饱受磨难忠于祖国的老人对人生独特的体悟。
一、陆游“童趣诗”主题
陆游的“童趣诗”主要建立在对乡村儿童生活的观察之上。因而诗歌中存在两个主体,一是书写的对象“儿童”,一是观察的主体“诗人”。从这两个不同主体入手,可以将陆游的“童趣诗”分为两大主题。
1.乡村儿童的趣味生活
乡村带有淳朴的情怀,生长在乡村的儿童更是纯真无邪,这深深触动了诗人心中最原野的地带,这也是晚年陆游选择将儿童作为诗歌创作对象的重要原因。陆游的“童趣诗”着眼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多与乡村儿童劳作、嬉戏有关,如《岁晚》里写到“儿童斗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戏咏园中春草》中“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陆游的童趣诗中,注重在儿童繁忙的劳作之中挖掘将童趣与乡村生活融合一体。从这些童趣诗中得知儿童并不将劳作看成是一件苦事,而是将其当作有趣的游戏,在其中寻找到了无限快乐。如在诗歌《岁晚》里,儿童争相采摘春天的食材,一个“斗”字将儿童采撷的活跃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而在《戏咏园中春草》中无半分用处的“幽草”在孩子看来却是一件可供玩耍的对象,“成丛”的“幽草”在过眼间变被儿童们“采撷空”,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刻画得入木三分。
陆游的“童趣诗”一方面表现出儿童劳作、嬉戏的活跃,另一方面又着力体现儿童天性中的“慵懒”。诗人大量地描写“牧童”的诗句便体现出儿童纯真,如《杂感》中的“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牧牛儿》中“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秋思绝句》中“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但这种惰性并非作为贬义而存在,在儿童天然的包裹下,惰性的流露却是自然的体现。牧童可能因贪玩导致了雨天晚归,但这恰巧又带有牧童身上特有的悠然自得的乐趣。牧童沉浸于“春风”、“烟草”、“楚泽”等等美好的意象构成的朦胧又清新的田园风景画中,散逸之间透露出来的儿童赋予惰性的美好,使得读者对牧童的贪玩晚归不禁发笑,并陶醉在童趣的世界中。
这些“童趣诗”体现的儿童生活,面对整个乡村儿童群体,那么能够书写下整个儿童群,固然是诗人将自我也融入了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性。
2.自我的“童趣“心境
立于观察者的角度,陆游的“童趣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自我的童心。
陆游置身于儿童的天地中,同他们一起玩耍、打斗。在《东篱三首》里诗人写到:“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6]诗人一面“陪客投壶”,一面“与儿斗草”,簡单的铺叙之间便将一幅平和闲适的画面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和孩童们玩耍时的愉悦。这种出自诗人的“童趣”还有《园中作》中“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春游》里“每驾柴车游古寺,间骑竹马伴群儿”;《岁暮》中“客来莫怪逢迎懒,正伴曾孙竹马嬉”。此时儿孙满堂的诗人,全然不顾年龄的限制,与孩子们嬉戏。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不到老者的严肃,反倒是有与孩子一样的天真。陆游在《老甚自咏》中就展现了步入老年后的整体状态:“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这种无所欲无所求的生活态度,俨然是一位“老童”的形象。这“老童”的形象又在许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书适》里“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夜归》里“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游山》里“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诗人拥有儿童的贪玩与懒散,显现出一种悠然又“顽皮”的状态,正是借“童趣”的书写来表达“返老还童”的心境。
这位已到生命的最后历程“转型”书写“童趣诗”的老人,让这些诗歌中更多了一份老者的生命喟叹,多了一份“返老还童”的心绪。可以说,也正是有深怀的童心,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儿童生活,才会在暮年写下大量的“童趣诗”。
二、心理寄托
1.理想失意的情感寄托
从“隆兴和议”的签订,到后来亲临抗金前线又被召,到一次次的闲职被免,无数次的宦海浮沉使陆游感受到了理想破灭的真实感。66岁的陆游开始了山阴农村20年的闲居生活。
然而,对于一个一生都行走在报国路上的诗人,这些“童趣诗”固然还传递这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幻灭后的心理寄托,诗人正是利用童趣体验来抵消自己报国无门以及年华衰老的苦闷。诗人在《园中归戏作》中就表达了虽有童心为伴,但岁月的蹉跎无法回避,已是残烛之年却功业未成的悔恨。因此,在充满欢快的“童趣诗”的背后依旧保存着诗人潜意识里的抱负和遗憾。而诗人的生命历程即将走完,回顾一生的奋斗的徒劳,于是将老年的苍凉心境寄托于儿童的世界中去,让世界最纯洁的生命来冲淡内心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在临终前仍写下《示儿》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生追求的超脱
“经历了‘悟今是而昨非’的重要思想转折之后,陆游的心态变得真正平和了,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明媚清新的风光与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相得益彰。”陆游将人生的终结历程放置于田园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享受着童趣的快乐,这无疑更是诗人在经历理想幻灭后的一次人生的超脱。
孔子告诫弟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将大半生都付诸收复中原的愿望中,而在晚年郁郁不得志、穷途末路时,选择了闲居山阴独善其身。《陆游闲适诗研究》中写到:“独善其身是对不能兼善天下的一种补充,而每个人独善其身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那么陆游以一位老翁的身份融入儿童的世界,也就是诗人独善其身时创造的精神境界,同时写下的这些“童趣诗”赋予其精神上的寄托。诗人潜意识里一直怀有关于家国人民的念想,但在暮年真正归隐于乡村后,其心灵的放空和超脱才正真是人生以及诗歌的主导。如陆游的“童趣诗”大量描写“牧童“的内容,反映出一种散逸的生活状态,并利用烟雨朦胧的环境描写来加深这种闲适的心理与诗歌的境界。同样,陆游“童趣诗”中的儿童游戏的描写,也表现出乡村生活不变的祥和。正是诗人的“童趣”带来了“童趣”的诗歌,童趣被赋予向上而单纯的生命力,是诗人超然的人生寄托和追求。 3.人事、自然的留恋
闲居与山阴的陆游已是儿孙满堂,在自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与自家儿孙相处间带来的亲情的趣味;与此同时,又与邻舍、父老乡亲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陆游还善于观察同村儿童的生活游戏,与他们一起感受童趣。这无不体现出一种邻里乡亲的和谐,是一种人情的乐趣。
陆游隐退于山阴时已是66岁,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风雨,如今已接近人生的终点,必然会产生对生命的留恋。而同时面对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与谐和淳朴的邻里人情,更加深这种眷念,这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的生命规律所带来的结果。“童趣诗”是关于儿童趣味的书写,一个终点的生命对起点的生命的礼赞,无疑就是诗人对人事自然留恋的体现,诗人希望在书写童趣的同时,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再次体会人生的甘甜。
4.对生命的思索
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9]提倡人要不忘初心,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因而童心是人生的最低底线和最高境界。陆游作为一个在生命的终点行走的老翁,此时大量的“童趣诗”就是其不忘初心的童心回归,看似是一位老顽童生活的闲适,其中暗藏的更是一位老者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大智慧。
“人来自于大自然,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并日益扩大这和自然的对立……于是,回归便成为人类想要获得自身存在的必然选择。”陆游隐居到山阴,开始了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中同儿童们一起欢愉,则是对自我的回归。陆游将自我的一部分情趣寄托于孩子的世界当中,在写自我童趣的诗句中出现“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等内容,那种童心的体现,是诗人追求的生命的回归,是一种终极的人生境界。这种回归,在一位老者智慧的笔触下,也让读者依稀感受到“花前自笑童心在”的超然。
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了整个人生,当无法实现爱国理想时,个人的自我理想便凸现出来。《论语·先进》中孔子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理想通过描绘的一幅社会祥和的景象来呈现,成人与儿童在自然中沐浴游玩是一位心怀天下之人最大的愿望。陆游在“童趣”书写时,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中将自身与儿童并列,那种发自生命本源的快乐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而当诗人享受这返老还童的生命乐趣时,看到人情的和谐与祥和,又是对社会家国的期盼,因而童趣诗反映的又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终极理想,在寻觅人生归宿的同时,依旧在心底饱含对社会的美好希冀。
三、小结
半世侠骨豪情的彰显,二十年的生命归回,“童趣诗”的确简单,简单到皆在儿童的理解范围;而“童趣诗”又是全然的深刻,深刻到只能出自于智者之笔。陆游的“童趣”书写,不仅仅只在诗中,也不仅仅只在田园之中,更是流淌于人生之中,是一位老翁的生命书写。山阴的某个农家门前倚着一位年过耳顺、古稀直至耄耋的老人,那或许是思考人生归宿的智者,亦或许只是早已返老还童的“陆游”。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刘蔚《陆游的村居心态及其田园诗风的嬗变》.见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鉴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2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读王摩诘诗愛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十首亦皆物外事也》其一,卷十六.转引自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芳言(1995年7月-),女,汉族,重庆渝北区,在读大三学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关键词】陆游;童趣诗;田园;生命意识
陆游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报国与忧国是其诗歌的主旋律。然而,晚年的陆游却将诗歌创作主要的视角转向了田园,用年迈的姿态去体味儿童的乐趣,这无疑是陆游晚年诗歌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位饱受磨难忠于祖国的老人对人生独特的体悟。
一、陆游“童趣诗”主题
陆游的“童趣诗”主要建立在对乡村儿童生活的观察之上。因而诗歌中存在两个主体,一是书写的对象“儿童”,一是观察的主体“诗人”。从这两个不同主体入手,可以将陆游的“童趣诗”分为两大主题。
1.乡村儿童的趣味生活
乡村带有淳朴的情怀,生长在乡村的儿童更是纯真无邪,这深深触动了诗人心中最原野的地带,这也是晚年陆游选择将儿童作为诗歌创作对象的重要原因。陆游的“童趣诗”着眼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有趣细节,多与乡村儿童劳作、嬉戏有关,如《岁晚》里写到“儿童斗采春盘料,蓼茁芹芽欲满篮”;《戏咏园中春草》中“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陆游的童趣诗中,注重在儿童繁忙的劳作之中挖掘将童趣与乡村生活融合一体。从这些童趣诗中得知儿童并不将劳作看成是一件苦事,而是将其当作有趣的游戏,在其中寻找到了无限快乐。如在诗歌《岁晚》里,儿童争相采摘春天的食材,一个“斗”字将儿童采撷的活跃形象彰显得淋漓尽致;而在《戏咏园中春草》中无半分用处的“幽草”在孩子看来却是一件可供玩耍的对象,“成丛”的“幽草”在过眼间变被儿童们“采撷空”,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刻画得入木三分。
陆游的“童趣诗”一方面表现出儿童劳作、嬉戏的活跃,另一方面又着力体现儿童天性中的“慵懒”。诗人大量地描写“牧童”的诗句便体现出儿童纯真,如《杂感》中的“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牧牛儿》中“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秋思绝句》中“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但这种惰性并非作为贬义而存在,在儿童天然的包裹下,惰性的流露却是自然的体现。牧童可能因贪玩导致了雨天晚归,但这恰巧又带有牧童身上特有的悠然自得的乐趣。牧童沉浸于“春风”、“烟草”、“楚泽”等等美好的意象构成的朦胧又清新的田园风景画中,散逸之间透露出来的儿童赋予惰性的美好,使得读者对牧童的贪玩晚归不禁发笑,并陶醉在童趣的世界中。
这些“童趣诗”体现的儿童生活,面对整个乡村儿童群体,那么能够书写下整个儿童群,固然是诗人将自我也融入了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了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性。
2.自我的“童趣“心境
立于观察者的角度,陆游的“童趣诗”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自我的童心。
陆游置身于儿童的天地中,同他们一起玩耍、打斗。在《东篱三首》里诗人写到:“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6]诗人一面“陪客投壶”,一面“与儿斗草”,簡单的铺叙之间便将一幅平和闲适的画面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和孩童们玩耍时的愉悦。这种出自诗人的“童趣”还有《园中作》中“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嬉”;《春游》里“每驾柴车游古寺,间骑竹马伴群儿”;《岁暮》中“客来莫怪逢迎懒,正伴曾孙竹马嬉”。此时儿孙满堂的诗人,全然不顾年龄的限制,与孩子们嬉戏。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不到老者的严肃,反倒是有与孩子一样的天真。陆游在《老甚自咏》中就展现了步入老年后的整体状态:“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这种无所欲无所求的生活态度,俨然是一位“老童”的形象。这“老童”的形象又在许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书适》里“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夜归》里“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游山》里“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诗人拥有儿童的贪玩与懒散,显现出一种悠然又“顽皮”的状态,正是借“童趣”的书写来表达“返老还童”的心境。
这位已到生命的最后历程“转型”书写“童趣诗”的老人,让这些诗歌中更多了一份老者的生命喟叹,多了一份“返老还童”的心绪。可以说,也正是有深怀的童心,才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儿童生活,才会在暮年写下大量的“童趣诗”。
二、心理寄托
1.理想失意的情感寄托
从“隆兴和议”的签订,到后来亲临抗金前线又被召,到一次次的闲职被免,无数次的宦海浮沉使陆游感受到了理想破灭的真实感。66岁的陆游开始了山阴农村20年的闲居生活。
然而,对于一个一生都行走在报国路上的诗人,这些“童趣诗”固然还传递这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幻灭后的心理寄托,诗人正是利用童趣体验来抵消自己报国无门以及年华衰老的苦闷。诗人在《园中归戏作》中就表达了虽有童心为伴,但岁月的蹉跎无法回避,已是残烛之年却功业未成的悔恨。因此,在充满欢快的“童趣诗”的背后依旧保存着诗人潜意识里的抱负和遗憾。而诗人的生命历程即将走完,回顾一生的奋斗的徒劳,于是将老年的苍凉心境寄托于儿童的世界中去,让世界最纯洁的生命来冲淡内心的无奈。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在临终前仍写下《示儿》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人生追求的超脱
“经历了‘悟今是而昨非’的重要思想转折之后,陆游的心态变得真正平和了,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明媚清新的风光与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相得益彰。”陆游将人生的终结历程放置于田园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享受着童趣的快乐,这无疑更是诗人在经历理想幻灭后的一次人生的超脱。
孔子告诫弟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陆游将大半生都付诸收复中原的愿望中,而在晚年郁郁不得志、穷途末路时,选择了闲居山阴独善其身。《陆游闲适诗研究》中写到:“独善其身是对不能兼善天下的一种补充,而每个人独善其身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那么陆游以一位老翁的身份融入儿童的世界,也就是诗人独善其身时创造的精神境界,同时写下的这些“童趣诗”赋予其精神上的寄托。诗人潜意识里一直怀有关于家国人民的念想,但在暮年真正归隐于乡村后,其心灵的放空和超脱才正真是人生以及诗歌的主导。如陆游的“童趣诗”大量描写“牧童“的内容,反映出一种散逸的生活状态,并利用烟雨朦胧的环境描写来加深这种闲适的心理与诗歌的境界。同样,陆游“童趣诗”中的儿童游戏的描写,也表现出乡村生活不变的祥和。正是诗人的“童趣”带来了“童趣”的诗歌,童趣被赋予向上而单纯的生命力,是诗人超然的人生寄托和追求。 3.人事、自然的留恋
闲居与山阴的陆游已是儿孙满堂,在自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与自家儿孙相处间带来的亲情的趣味;与此同时,又与邻舍、父老乡亲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陆游还善于观察同村儿童的生活游戏,与他们一起感受童趣。这无不体现出一种邻里乡亲的和谐,是一种人情的乐趣。
陆游隐退于山阴时已是66岁,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风雨,如今已接近人生的终点,必然会产生对生命的留恋。而同时面对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与谐和淳朴的邻里人情,更加深这种眷念,这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的生命规律所带来的结果。“童趣诗”是关于儿童趣味的书写,一个终点的生命对起点的生命的礼赞,无疑就是诗人对人事自然留恋的体现,诗人希望在书写童趣的同时,回到人生最初的单纯,再次体会人生的甘甜。
4.对生命的思索
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19]提倡人要不忘初心,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因而童心是人生的最低底线和最高境界。陆游作为一个在生命的终点行走的老翁,此时大量的“童趣诗”就是其不忘初心的童心回归,看似是一位老顽童生活的闲适,其中暗藏的更是一位老者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大智慧。
“人来自于大自然,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并日益扩大这和自然的对立……于是,回归便成为人类想要获得自身存在的必然选择。”陆游隐居到山阴,开始了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中同儿童们一起欢愉,则是对自我的回归。陆游将自我的一部分情趣寄托于孩子的世界当中,在写自我童趣的诗句中出现“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等内容,那种童心的体现,是诗人追求的生命的回归,是一种终极的人生境界。这种回归,在一位老者智慧的笔触下,也让读者依稀感受到“花前自笑童心在”的超然。
陆游的爱国情怀贯穿了整个人生,当无法实现爱国理想时,个人的自我理想便凸现出来。《论语·先进》中孔子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理想通过描绘的一幅社会祥和的景象来呈现,成人与儿童在自然中沐浴游玩是一位心怀天下之人最大的愿望。陆游在“童趣”书写时,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中将自身与儿童并列,那种发自生命本源的快乐是诗人的终极追求。而当诗人享受这返老还童的生命乐趣时,看到人情的和谐与祥和,又是对社会家国的期盼,因而童趣诗反映的又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终极理想,在寻觅人生归宿的同时,依旧在心底饱含对社会的美好希冀。
三、小结
半世侠骨豪情的彰显,二十年的生命归回,“童趣诗”的确简单,简单到皆在儿童的理解范围;而“童趣诗”又是全然的深刻,深刻到只能出自于智者之笔。陆游的“童趣”书写,不仅仅只在诗中,也不仅仅只在田园之中,更是流淌于人生之中,是一位老翁的生命书写。山阴的某个农家门前倚着一位年过耳顺、古稀直至耄耋的老人,那或许是思考人生归宿的智者,亦或许只是早已返老还童的“陆游”。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刘蔚《陆游的村居心态及其田园诗风的嬗变》.见中国陆游研究会.陆游与鉴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2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读王摩诘诗愛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用为韵赋古风十首亦皆物外事也》其一,卷十六.转引自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芳言(1995年7月-),女,汉族,重庆渝北区,在读大三学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