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深远的课程与教学价值,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渠道。反观当今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存在讲座式代替阅读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等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当前整本书阅读现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倡导阅读过程系统化、阅读方法科学化。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策略 中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道:“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的书。叶老这一教育理念影响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为当今国家教育所提倡的、必然发展的一大教育趋势。
一.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一)讲座式代替阅读式
讲座式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用教师自身的阅读成果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整本书阅读虽具有重要的课程与教学价值,但基于教学时间有限,阅读成效延迟,教师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用讲座代替学生的实际阅读。学生不能与文本、作者对话,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考试需求,快速丰富学生文学积累,但是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根本理念,脱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宗旨。
(二)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
整本书阅读在时间上强调连续,在内容上强调系统完整。碎片化的浅阅读则是指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里进行的简短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会割裂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停留在肤浅层面,影响学生对整本书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其他任务群的发展,已然成為正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将考试和分数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学生的阅读内容出于考点的需要、出于教师的选择。这一现状使得整本书阅读空有虚设,失掉本真。因此,教师、学生、家长需要对整本书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整本书阅读活动形成一个系统、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体系。
二.整本书阅读的对策
当前整本书阅读现状,需要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课标强调不应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以讲座代替学生亲身阅读是背离教育规律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是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学生的阅读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目标的限制以及方法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习惯不同,有的喜欢在晚上阅读;有的喜欢在早晨阅读;有的喜欢在车上阅读;有的喜欢在教室阅读。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喜欢将阅读目标标准化,希望提高学生阅读效果。但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千差万别,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方法,但不意味着强制学生使用某种方法。阅读本是一次洗涤心灵、享受文字的审美体验,过多的条条框框是消磨学生阅读兴趣的利刀。
(二)整本书阅读系统化
阅读一整本书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薄弱,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完成一整本书的阅读。针对碎片化的浅阅读这一问题,整本书阅读应该具有完善、系统的阅读程序。基于整本书阅读自身特点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写者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将整本书阅读分为激趣导读、自主通读、讨论交流、输出展示、拓展阅读五个阶段。但是教师在实施这一过程之前必须自读整本书,只有自己进行了整本书的阅读,并且掌握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阶段激趣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读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影视激趣法和问题激趣法。许多优秀的中外名著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集声像、绘画、音乐于一体,能给学生多方位审美感受。因此教师在导读部分可借助现代媒体,播放影视作品的一个小片段,激发学生探索整本书的兴趣。需注意的是,影视行业鱼龙混杂,学生观看劣质影视作品不仅不会激发阅读兴趣,反而会对原著产生厌恶,教师应具有选择和判断能力。问题是打开学生思考的钥匙。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求知欲望强烈,渴求得到新颖、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切中学生的兴趣点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文本阅读,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二阶段自主通读。叶圣陶曾说:“教育虽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得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需在课下完成整本书的通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此作为一项课程看待,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过程、内容、评价,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如圈点评注法、思维导图法。圈点对象有多种,既可以是重点词句,也可以是有启发意义的名句,以此作为注意的重点或存疑的标志。评注可理解为评语和注释。教师在引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之前要进行系统介绍,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再如,思维导读法。思维导图法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作品复杂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方法。就小说而言,小说人物多,故事情节曲折,主旨丰富。教育学表明: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加之小说篇幅长,学生难免感到混乱、不知所措,这就证明了思维导图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读到一个人物就记录下来,并标明这一人物与其他人物、情节以及与作品主旨有何关系,读完小说思维导图也就制作完成。运用思维导图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还会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便于日后的学习和复习。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样提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对话交流是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在课上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障碍、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交流的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解决问题,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我们倡导大语文教育,注重学校语文教育与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就家庭语文教育来说,家长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可在家庭开展读书交流会,向孩子传递知识,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成果。
第四阶段输出展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之后需将阅读收获以某种形式展示出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输出展示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方式上,将单一静态的阅读成果交流与多元创意的阅读成果展示相结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读写结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口头和书面相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图文并茂的海报,设计话剧宣传册、画作说明书、表演课堂剧,等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感悟、回顾阅读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媒介上,将课堂线下读书分享与网络在线课堂互动相结合。整本书阅读既可以在线下进行成果展示,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这一媒介,如鼓励学生在阅读专题网站上以小论文或论辩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在朋友圈向更多的朋友、家人分享阅读成果。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阶段拓展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不仅是一整本书的阅读,还要在一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考虑教学情况及学生特点,跨界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跨界阅读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跨学科。语文课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史地政的联系。研究阅读首先要研究语境,即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态度,这属于历史学科范畴。其次,研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策规定,这属于政治学科范畴。还要注意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绘画等学科的联系。二是跨媒介。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以新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电影、电视剧、话剧、评书、连环画,等等。这些新的呈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且更为直观、形象地震撼着读者,给读者多方位的感受。学生在跨界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以上五个阶段是整本书阅读的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学生的阅读不应是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而应该是具有系统连贯性的一个有效过程。教师可以借鉴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总之,整本书阅读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有效性。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系统阅读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整本书阅读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整本书阅读要依托于教师素养的提高,成长于家庭、学校、社会营造的阅读环境,立足于系统阅读方法的掌握。目前,整本书阅读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师素养的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将会更加规范与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2(1):4-7.
[2]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一版.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策略 中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道:“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的书。叶老这一教育理念影响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是为当今国家教育所提倡的、必然发展的一大教育趋势。
一.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一)讲座式代替阅读式
讲座式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用教师自身的阅读成果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整本书阅读虽具有重要的课程与教学价值,但基于教学时间有限,阅读成效延迟,教师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用讲座代替学生的实际阅读。学生不能与文本、作者对话,不能真正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考试需求,快速丰富学生文学积累,但是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根本理念,脱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宗旨。
(二)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
整本书阅读在时间上强调连续,在内容上强调系统完整。碎片化的浅阅读则是指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里进行的简短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会割裂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停留在肤浅层面,影响学生对整本书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其他任务群的发展,已然成為正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将考试和分数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学生的阅读内容出于考点的需要、出于教师的选择。这一现状使得整本书阅读空有虚设,失掉本真。因此,教师、学生、家长需要对整本书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整本书阅读活动形成一个系统、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体系。
二.整本书阅读的对策
当前整本书阅读现状,需要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课标强调不应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以讲座代替学生亲身阅读是背离教育规律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是一次独特的审美体验。学生的阅读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目标的限制以及方法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习惯不同,有的喜欢在晚上阅读;有的喜欢在早晨阅读;有的喜欢在车上阅读;有的喜欢在教室阅读。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喜欢将阅读目标标准化,希望提高学生阅读效果。但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千差万别,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方法,但不意味着强制学生使用某种方法。阅读本是一次洗涤心灵、享受文字的审美体验,过多的条条框框是消磨学生阅读兴趣的利刀。
(二)整本书阅读系统化
阅读一整本书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薄弱,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完成一整本书的阅读。针对碎片化的浅阅读这一问题,整本书阅读应该具有完善、系统的阅读程序。基于整本书阅读自身特点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写者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将整本书阅读分为激趣导读、自主通读、讨论交流、输出展示、拓展阅读五个阶段。但是教师在实施这一过程之前必须自读整本书,只有自己进行了整本书的阅读,并且掌握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阶段激趣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读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影视激趣法和问题激趣法。许多优秀的中外名著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集声像、绘画、音乐于一体,能给学生多方位审美感受。因此教师在导读部分可借助现代媒体,播放影视作品的一个小片段,激发学生探索整本书的兴趣。需注意的是,影视行业鱼龙混杂,学生观看劣质影视作品不仅不会激发阅读兴趣,反而会对原著产生厌恶,教师应具有选择和判断能力。问题是打开学生思考的钥匙。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求知欲望强烈,渴求得到新颖、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切中学生的兴趣点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文本阅读,进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二阶段自主通读。叶圣陶曾说:“教育虽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得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需在课下完成整本书的通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此作为一项课程看待,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过程、内容、评价,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如圈点评注法、思维导图法。圈点对象有多种,既可以是重点词句,也可以是有启发意义的名句,以此作为注意的重点或存疑的标志。评注可理解为评语和注释。教师在引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之前要进行系统介绍,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再如,思维导读法。思维导图法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作品复杂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方法。就小说而言,小说人物多,故事情节曲折,主旨丰富。教育学表明:中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加之小说篇幅长,学生难免感到混乱、不知所措,这就证明了思维导图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读到一个人物就记录下来,并标明这一人物与其他人物、情节以及与作品主旨有何关系,读完小说思维导图也就制作完成。运用思维导图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还会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便于日后的学习和复习。 第三阶段讨论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样提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对话交流是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在课上进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障碍、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交流的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解决问题,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我们倡导大语文教育,注重学校语文教育与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就家庭语文教育来说,家长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可在家庭开展读书交流会,向孩子传递知识,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成果。
第四阶段输出展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之后需将阅读收获以某种形式展示出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输出展示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方式上,将单一静态的阅读成果交流与多元创意的阅读成果展示相结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读写结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口头和书面相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图文并茂的海报,设计话剧宣传册、画作说明书、表演课堂剧,等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感悟、回顾阅读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媒介上,将课堂线下读书分享与网络在线课堂互动相结合。整本书阅读既可以在线下进行成果展示,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这一媒介,如鼓励学生在阅读专题网站上以小论文或论辩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在朋友圈向更多的朋友、家人分享阅读成果。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阶段拓展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不仅是一整本书的阅读,还要在一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考虑教学情况及学生特点,跨界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跨界阅读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跨学科。语文课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史地政的联系。研究阅读首先要研究语境,即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态度,这属于历史学科范畴。其次,研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策规定,这属于政治学科范畴。还要注意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绘画等学科的联系。二是跨媒介。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以新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电影、电视剧、话剧、评书、连环画,等等。这些新的呈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且更为直观、形象地震撼着读者,给读者多方位的感受。学生在跨界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以上五个阶段是整本书阅读的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学生的阅读不应是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而应该是具有系统连贯性的一个有效过程。教师可以借鉴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总之,整本书阅读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有效性。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系统阅读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整本书阅读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整本书阅读要依托于教师素养的提高,成长于家庭、学校、社会营造的阅读环境,立足于系统阅读方法的掌握。目前,整本书阅读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师素养的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将会更加规范与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2(1):4-7.
[2]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一版.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