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能长出羊毛的植物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人对棉花的印象是白白的,软软的,好贴心。
  除此之外,棉花的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你又知道多少呢?
  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成衣服。那在棉花被发现以前,人们穿什么呢?
  一叶以遮羞。叶子是人类最初的衣服。原始人将叶子缠绕在身上做成衣服。
  古人编织青草,从植物中抽取纤维来制作衣服。防雨斗篷是用稻草或芒草编成的,蓑笠是用一种叫弯囊薹草的叶子编成的。
  再高级一些的材料就是绢。绢由蚕丝制作。但是要养蚕,就必须种植桑树当作蚕的饲料。因此,从前桑树田在各地随处可见。
  然后,桑也成了纤维的原料。其他植物为了让茎直立,茎的植物纤维会变得坚硬,这些纤维也是原料。
  棉和这些植物都不太一样。棉的纤维是从果实里抽取的。棉的果实为了保护种子,会用柔软的纤维包裹住种子,这柔软的纤维就是“棉花”。
  植物长出羊毛?
  在植物不是很丰富的寒冷的草原地带,人们用动物毛皮而不是植物做衣服。
  终于,时光流转,中世纪的欧洲人发现了世界上不可思议的珍贵植物——棉花。
  在此之前,欧洲主要利用的是用羊毛等制作的毛织品,纤维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于是,欧洲人就以为有一种植物能像结果实一样长出羊毛。棉花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棉纤维制成的衣物,有很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穿在身上非常舒服。更重要的是价格亲民。于是,棉制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棉花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从人们将棉花作为纺织布匹的原材料的那一刻起,棉花就开始了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棉花带来了工业革命
  现代的工业化社会始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引发这次工业革命的植物之一就是棉花。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与印度的贸易,品质优良的印度棉布风靡了全英国。英国的毛织品业受到了打击,所以英国政府禁止对印度棉布的进口。
  但是,棉布的人气一路高涨,于是,英国只从印度进口棉布的原材料棉花,再在国内生产。通过工厂化生产,人们制造出了棉织品。
  然而,棉布的人气一发不可收,不管怎么制作也供不应求。怎样才能织出更多的棉布呢?
  “飞梭”这种简单工具的发明就是一切的开始。飞梭带有一个车轮状的磙子,能够快速地穿纬纱。这样,织布作业一下子就变得高效起来。
  不过,织布作业变得高效后,纺纱作业又跟不上节奏了。人们又发明了纺纱机。作业越高效,生产工厂规模就越大。规模越大,作业就产生了分工,工厂进一步扩大。
  18世纪下半叶,在追求平价棉织品的社会发生了一件具有革命性的大事。利用煤炭的蒸汽机出现,作业被机械化,在大工厂内的量化生产变为可能。这就是“工业革命”。
  棉花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
  工业革命使大量生产棉布成为可能,从而就需要大量的原料——棉花。但是,原产于温暖地区的棉花无法在寒冷的欧洲种植。
  到了19世纪,仅靠从印度进口棉花已不能满足需求,英国需要开辟新的棉花供应地,这个新的棉花產地就是美国。
  种植棉花需要广阔的土地,美国恰恰不缺土地。就这样,大量的棉花从美国运往英国。
  通过出口棉花,棉花的产地美国南部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美国北部的人们想对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施加高额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但是,向英国出口棉花的美国南部的人们不能接受贸易保护,必须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样,美国北部与南部的利益发生对立,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
  棉花来到中国
  在中国,棉花最早传入新疆地区,考古学家曾在新疆的楼兰遗址中发现过棉布残片。一直到今天,新疆的棉花仍然为中国的纺织业提供着极为优质的原料。
  宋元年间,棉花种植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带迅速发展,棉花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到了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种植的是非洲棉和亚洲棉;郑和下西洋后,带回更优质的美洲棉品种。
  通过种植棉花,人们开始从事棉花纺织。到了近代,中国的棉纺织业初具规模。棉纺织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穿衣需求,还能带动相关的印染、家纺等产业,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在沿海一带,很多城镇的经济起飞都离不开棉纺织业的贡献。棉纺织业也解决了大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相关产业也面临升级。其中,棉纺织业所受的影响最大,棉纺织业中心已经从沿海一带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在正视棉纺织业的发展问题时,一定不要忘了棉纺织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棉花,就像是热带雨林里不经意扇动翅膀的蝴蝶,竟然可以推动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变革。
  除了棉花,日本静冈大学教授稻垣荣洋的《撼动世界史的植物》还介绍了小麦、水稻、甘蔗、胡椒、郁金香等十几种看似普通却极其重要的植物,它们的种植、传播、味道、价值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没有从宏观的角度直接讲历史,而是选择了一颗小小的稻米为切入点,讲述植物的生态、演化和历史,人类对植物的依赖以及植物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些知识和细节,看似视角是在植物身上,其实讲述的都是人类文明。
  这部书不经意间传播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它们未必有多高深,却很有意思。比如,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的暴发与单一品种种植直接相关,导致近100万人饿死,以及爱尔兰人的美洲移民大潮。而美国的肯尼迪家族、迪士尼、麦当劳兄弟、林肯、克林顿、奥巴马都有爱尔兰基因。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水果概念与我们的不同,专指树上所结的果实,番茄、草莓、西瓜都不算水果,而是蔬菜。
  这部书再次传达了非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人类常常自以为是,太习惯把自己置于其他所有生命之上,因而不大习惯从鱼、从狗、从细菌、从松树、从郁金香的视角看问题。
  作者尝试从植物的角度看世界,看历史:一颗小小的稻米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一勺甜甜的砂糖背后可能是无数人被迫离开故乡的奴隶生活……就像书的结尾说的那样:“人类的历史其实是植物的历史。”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有“大历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或者影子。特洛伊战争、拿破仑称帝,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互联网,可以是历史写作的对象。世界各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样可以是并且应当是历史写作的重要对象。
  书中介绍的13种植物,它们极普通,却又很重要,与恺撒、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相比,与机关枪、航母、手机相比,谁更重要,更关乎天人系统的可持续未来?
  恺撒、爱因斯坦能当饭吃?不能!坦克、航母有助于和平吗?非也!所以,历史学家能写植物,本身就了不起,代表着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鼓励更多人把“剩余智力”用于园艺、文学、艺术肯定要比用于研发新型武器更合天理,更有利于天人系统的存续。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是一本轻松的小书,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思考、书写,从餐桌上启动自己的博物学,认清我们每餐吃下的每一种食物。
其他文献
01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变化,会在阅读里留下痕迹  过去,在文学研究或其他研究领域,我们的注意力都只是集中在作者本人和他写出的文本上,对于“阅读”这个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一本书是哪些读者在读?怎么读的?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什么不同反应?作为物质方式的书本与阅读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这种种问题,我們很少会想到。前些年出版的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的《阅读史》,就是讨论人类阅读行为的历史变迁:“阅读”
期刊
在晚明的词坛中,有这样一位女词人:秋水为韵,樨桂含愁,赋性冷艳,端丽清妍。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之一。  她才貌双绝,灵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乃当时闺阁才女的代表,更是晚明词坛中走出的一缕疏香。  她叫叶小鸾,字琼章,又字瑶期。吴江(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名震吴江的才子叶绍袁,交往的都是李渔之辈。母亲是著名文学家沈璟的侄女沈宜修。钱谦益还曾经专门为她立传。  被命运眷顾
期刊
01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其父吴仲裔早年就读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曾参加过反袁斗争。吴仲裔思想开明,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虽为女儿身,父亲倒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  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和其他兄弟一起读书写字。  良好的家庭启蒙和学校教育“润物细无声”,滋润、激发着吴健雄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
期刊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倾其一生奉献给人类社会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无论是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还是对促进中医药学及其他多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修撰《本草纲目》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
期刊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馆、内蒙古史料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上万卷书、报,分门别类展示出来。  因为地方小,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书、报都堆着。“我知道,这里不是展示书报的好地方,我还在努力为它们寻找归宿。
期刊
现在,只有在父亲的藏书里才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因为这些泛黄的书伴随了他一辈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劳动公园西侧的松山街,在左邻右舍几十家中,父亲的书房是唯一有点规模的,那时,父亲正在编辑着一本《海燕》文学杂志。  父亲的书房很宽敞。落地窗旁边,一张俄罗斯风格的矩形餐台用来当书桌,台面宽阔。东侧的栗色大书柜逼近天棚,四扇硕大磨花玻璃拉门里庋藏了各种书籍,望之俨然。沿墙还摆着几处日式书架,有
期刊
连环画,民间俗称小人书、图书,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它以其朴素简洁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少咸宜的阅读佳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童年读物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依然能唤起人们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连环画大小、形状差异不大,内容种类丰富,有各种中外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历史的和现代的各类事件或人物、上世纪的战争题材……五花八门、应
期刊
中國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区别君子与小人,时刻在推崇君子,贬斥小人。  如果一个人被称作君子,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反之,如果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几乎就会处于孤立的境地。为什么中国人要执着于区分君子和小人呢?这是人为杜撰出来的道德执念吗?其实不然。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长期过着稳定的群居生活,这样的生活需要借助群体利益最大化,来保障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看中那些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人,讨厌那些破坏群
期刊
张恨水(1895年5月-1967年2月),是民国产量最高的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一百部,多达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一千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曾一度“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张恨水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作家解玺璋出版的《张恨水传》,重新发掘被历史尘埃湮没下的张恨水的鲜活生
期刊
在我的50多年阅读史中,毫无疑问,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就是《红岩》。今年是《红岩》正式出版60周年,适逢建党百年,作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扛鼎之作,此书迄今重印113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和这部作品感人的故事、豪迈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共产党员崇高的情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忠诚。  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了《红岩》,它锻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