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内损失课外补”,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欠缺的修补,导致家庭作业过多,形式单一、内容无计划、针对性差、完成质量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作业观,让作业焕发青春活力?根据多年的数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新与旧的关系
传统的家庭作业仅仅只包括巩固新知、深化知识,笔者认为设计作业应包括四个方面:旧知识复习题、新授巩固题、预习尝试题、深化综合题,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四个方面。
1.1 “旧知识复习题”——“旧”是指学生已学过的原有知识。“新”指新课的内容。作业设计要新旧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把旧知识有计划地安排在作业中,不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得到不断复习巩固,而且有助于后阶段的新授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反比例应用题”,插入少量的“正比例应用题”的练习;教“约分”这一内容时,安排“判断互质数”、“求最大公约数”等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拦路虎”。
1.2 “新授巩固题”——主要是围绕当天的新授内容的习题。内容包括:①基本题。②易错、易混淆题。③变式题。设计时要多角度、多形式的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题型结构,把握题型特征,沟通相似题型之间的联系。
1.3 “预习尝试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次日要新授的知识,可布置预习例题,思考1~2个关键问的问题,谈谈收获与疑惑,或试做一道模仿例题的习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前,可设计:
试一试: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他们拼成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面四边形)吗?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上面拼成的图形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
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深化开放题”——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设计综合性、思考性较强的习题,让尖子生“吃得饱”。例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可以设计此题:光明小学原有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这个学期转学来2个女生后,女生人数是男生的56。这个小学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2.量与质的关系
如今,学生课外作业要减负,是当前家长和社会上所关心的普遍问题。但教师也不能谈虎色变。作业要有一定的数量,但也要保证一定质量。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完整性。我们把一定范围的知识结构视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又是由许多知识点连缀而成的。练习题的设计要克服随意性、机械性、盲目性。内容必须覆盖到每一个知识点,以便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同一道练习,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就能“练一题,带一串”。例如:某工程队修一条长200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总数的18,第二天修了总数的14,第三天修了400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对这道题多问几个问题就可解决分数应用题中的重难点:①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②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③第一、二天共修多少千米?④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千米?⑤第三天修了总数的几分之几?⑥三天共修了多少千米?这样的练习,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保证知识的掌握。
3.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实际生活,忽视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努力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如:在学完“比例尺”可以安排完成“美丽的家”的平面图。这样直接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4.检与评的关系
家庭作业不仅仅只是布置后一了了之,它的实效性还要在检查与评价中得到延伸。
此外,作业的检查不仅凭教师用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重复单一、机械的动作。它应该是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一般采取教师“阅批”,指导学生自批、学生之间互批,老师“面批”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在评讲时,要杜绝“教者滔滔讲解,学者默默聆听”的答疑方式;避免只教学生“知其然”,较少触及“知其所以然”;防止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只是事理的表面,学生不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旦稍作变换,仍然有可能在类似的问题上出错的现象。如果能把“哪儿不懂”的反问,换成“懂到哪儿”,那就别有洞天了,学生就会由聆听的一方变为在教师引导启迪下思考的一方。同时教师亦可以从孩子“懂到哪儿”的过程,洞悉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个过程,最好是设置若干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路,诱导学生层层深入,犹如剥笋衣,一层层地剥,最终出现笋心。
新课标下的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重要的是提升课程的意义,转变作业的设计理念,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素质教育锦上添花,更加完美。
1.新与旧的关系
传统的家庭作业仅仅只包括巩固新知、深化知识,笔者认为设计作业应包括四个方面:旧知识复习题、新授巩固题、预习尝试题、深化综合题,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四个方面。
1.1 “旧知识复习题”——“旧”是指学生已学过的原有知识。“新”指新课的内容。作业设计要新旧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把旧知识有计划地安排在作业中,不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得到不断复习巩固,而且有助于后阶段的新授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反比例应用题”,插入少量的“正比例应用题”的练习;教“约分”这一内容时,安排“判断互质数”、“求最大公约数”等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拦路虎”。
1.2 “新授巩固题”——主要是围绕当天的新授内容的习题。内容包括:①基本题。②易错、易混淆题。③变式题。设计时要多角度、多形式的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题型结构,把握题型特征,沟通相似题型之间的联系。
1.3 “预习尝试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次日要新授的知识,可布置预习例题,思考1~2个关键问的问题,谈谈收获与疑惑,或试做一道模仿例题的习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前,可设计:
试一试: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他们拼成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面四边形)吗?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上面拼成的图形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
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深化开放题”——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设计综合性、思考性较强的习题,让尖子生“吃得饱”。例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可以设计此题:光明小学原有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这个学期转学来2个女生后,女生人数是男生的56。这个小学原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2.量与质的关系
如今,学生课外作业要减负,是当前家长和社会上所关心的普遍问题。但教师也不能谈虎色变。作业要有一定的数量,但也要保证一定质量。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完整性。我们把一定范围的知识结构视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又是由许多知识点连缀而成的。练习题的设计要克服随意性、机械性、盲目性。内容必须覆盖到每一个知识点,以便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同一道练习,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就能“练一题,带一串”。例如:某工程队修一条长200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总数的18,第二天修了总数的14,第三天修了400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对这道题多问几个问题就可解决分数应用题中的重难点:①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②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③第一、二天共修多少千米?④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千米?⑤第三天修了总数的几分之几?⑥三天共修了多少千米?这样的练习,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保证知识的掌握。
3.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实际生活,忽视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在作业设计时,应努力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如:在学完“比例尺”可以安排完成“美丽的家”的平面图。这样直接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4.检与评的关系
家庭作业不仅仅只是布置后一了了之,它的实效性还要在检查与评价中得到延伸。
此外,作业的检查不仅凭教师用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重复单一、机械的动作。它应该是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一般采取教师“阅批”,指导学生自批、学生之间互批,老师“面批”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在评讲时,要杜绝“教者滔滔讲解,学者默默聆听”的答疑方式;避免只教学生“知其然”,较少触及“知其所以然”;防止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只是事理的表面,学生不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旦稍作变换,仍然有可能在类似的问题上出错的现象。如果能把“哪儿不懂”的反问,换成“懂到哪儿”,那就别有洞天了,学生就会由聆听的一方变为在教师引导启迪下思考的一方。同时教师亦可以从孩子“懂到哪儿”的过程,洞悉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个过程,最好是设置若干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路,诱导学生层层深入,犹如剥笋衣,一层层地剥,最终出现笋心。
新课标下的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重要的是提升课程的意义,转变作业的设计理念,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个性,让素质教育锦上添花,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