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还乡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诗歌中的意象立足于诗人的自我注视与精神的倒影,在彼此奇异的映照中传达潜在的象征寓意,建构灵性的诗歌空间。末世的感伤情绪赋予其诗以静默沉郁的基调,亦使其笔触延及更广阔深刻的非个人命题。诗人以洞穴为触发之物隐晦地寄寓心灵深处对往昔的回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都市的弃离,怀揣追寻纯真的希望,步入精神的还乡之路。
  关键词:特拉克尔 洞穴意象 还乡情结
  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Georg Trakl)素被冠以“黑暗诗人”之名,其诗歌立足于阴郁的主观精神与感性情绪的外化,异化的梦魇、沉默的意象与纤细的感受成为其主要表征——這是“最纯粹的抒情诗”,以其预言般神秘莫测的美将读者引入“深不可测的深渊”①,诗人在诗歌场域内的静默呼喊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召唤与求索。
  在以灵性的蓝色为基调的文本底色中,“啜饮过上帝的沉默”(《深渊》)的诗人让意象为其诉说,将自我封闭于昏暗而梦幻的诗歌空间,使感性的内在情绪外现,延展于意象的流动。其中,意象与意象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结——其所言尽是“对黑暗的沉默暗示”②,这一“黑暗的沉默”在《致男童埃利斯》中得到喻示:“黑色的洞穴是我们的沉默。/偶尔有温和的兽由此踱出,/缓缓垂下沉重的眼帘。”于此,“黑色”是“幽暗的锁闭和阴暗的庇藏”③,“黑色的洞穴”是“沉默”的代体。对洞穴的隐喻潜在地指向诗人对世界之疏离与孤寂的敏锐感知,这一疏离感源自其于故土衰微及文明侵袭下的虚无主义与还乡情结,诗人以洞穴为触发之物隐晦地寄寓内心对往昔的回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都市的弃离,步入精神的还乡之路。
  一、末世的虚无与救赎之途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卷携巨大的资本财富蓬勃而生,都市在机械的轰鸣与物质的丰沛中振兴:“庞大的都市/你们在平原/漠然崛起!”(《西方》诗人亲历战争的残酷,目睹奥匈帝目的倾覆,敏锐地觉察上帝的缺席与星辰的陨落,慨叹“失去故乡的人”与惶惶不安的“垂死的民族”。末世的感伤情绪使特拉克尔的诗歌被赋予静默沉郁的基调,亦使其笔触延及更广阔深刻的非个人命题。在诗人所怀想的寂静家同彼侧,“幽暗的路闪烁通向/冷漠的都市”(《夜之魂》——当宁静的童年、故乡的绿树林与金色的家同成为失落的存在,人们终将“无望地走进他乡”(《夜的颂歌》)。“他乡”,在特拉克尔充满暗示性的诗歌中,是“崩溃的钢铁都市”(《长眠》),被“荆棘的荒地”所缠绕,布满忧郁与烟尘,寄居着冷漠而阴险的“腐朽的一族”(《傍晚》),安宁平和的僧侣时代在黑暗中沉默地隐退。特拉克尔将精神深处的末世情绪融于诗作《致沉寂者》中,借“畸形的树”“沉坠的晚钟”“紫色的瘟疫”“冰凉的颤栗”等锐利扭曲的异质性意象表现都市的混乱癫狂与光明的被驱逐。此刻,“都市”成为孤独虚无的精神荒漠,而“更沉寂的人类在昏暗的洞穴默默流血,/坚硬的金属镶嵌成拯救的头颅”。昏暗的洞穴在末世的荒凉中喻指囚禁沉沦的异乡人的牢狱,承载着人类的堕落与沉坠。当人类深陷其中,即失去人之为人的独立与信仰,唯余被裹挟、被压迫的内在心灵。诗人注目于真实生活的阻隔及人类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的边缘化与个性的丧失,以阴郁而绝望的梦魇描绘世界的畸形与异化,并从中暗示其洞穴意象的立足之处。
  一盏灯已被大风吹熄。/一只水罐在午后被醉酒的牧人遗弃。/一座葡萄园已化为灰烬,唯余爬满蜘蛛的洞穴。
  (《诗篇(第二稿)》)
  《诗篇》之名源自希腊文“psalm 6s”,意指《(圣经)诗篇》中所收录的旧约中的宗教歌曲或赞美诗。特拉克尔擅长于在诗歌中借中世纪宗教意象潜在地传递情感,因而愈增添其诗朦胧神秘色彩。在晦涩的象征义中,被风吹熄的灯盏指向黑暗的降临,牧人作为基督教义中的心灵守望者因醉酒而失去属灵的神性。葡萄同曾是上帝神圣的果同——“晶莹的阳光洒在/清凉的葡萄同/哦,圣洁的纯真!”(《暮年》)而此时也已“化为灰烬”,爬满蜘蛛的洞穴成为诗人末世预言的寄托意象,是其心灵世界的绝望和罪孽于诗歌的倒影。其后诗人进一步诉说纯洁心灵的逝去:
  癫狂者已经死去。太平洋上的孤岛/迎接日神的莅临。鼓声隆隆。/每当大海歌唱,男人跳起战舞,/女人扭动臀部,恍若蛇藤和火花。/哦,我们失去的乐园。
  日神的秩序与理性精神尚未莅临,酒神的狂醉令世人沉酣于虚无与情迷。诗人将个人情绪上升至对人类命运的观照,跳起战舞的男人与恍若蛇藤和火花的女人指向战争与情欲,揭示众生的罪恶与时代的痼疾。伊甸同的沉没是对“唯余爬满蜘蛛的洞穴”的映射,人类于此失去灵魂安息的乐同。在岩石无边无际的黑暗与沉默中,“黑夜吞没了被诅咒的种族”(《梦魇与癫狂》)。
  出于对个体及人类罪恶的白责与反思,“被诅咒的一族”的意象于诗人笔端反复出现。然而特拉克尔在诗中所流露的对末世的态度并非全然指向绝望,而是依稀寄托以闪现的灵光,黑夜亦非绝对悲观的困境——“在幽暗的草地上/我们与牧人和白色的星星相逢”(《埃利昂》)。在纯洁的白色星光下,诗人获得了心灵的某种救赎:“昏暗的身影,人是美丽的,/当他惊奇地舒展四肢,/在紫色的洞穴里默默张望。”(《埃利昂》)
  二、生命的母体与还乡之路
  海德格尔将特拉克尔在诗歌中所置放的“孤寂”视作“纯粹的精神”,是精神深处的“蓝光之闪现”,这种精神层面的聚集力将“终有一死的人的本质带回到它更寂静的童年中”④,并指明诗歌的“位置”所在。透过特拉克尔的生命历程,缺失爱与关怀的童年“充满病患、恐怖和黑暗”(《梦魇与癫狂
其他文献
摘 要:倪田金新著《开往会稽山的客车》把城市梦这个主旨隐含在爱情故事之中,那个年代农村人都怀揣着一个“跳出农门”的梦想,为此他们开辟了不同的路径,牺牲和奉献了金钱、爱情、尊严等,甚至触犯了法律。小说注重人物活动场景的设置,围绕城市梦,展开爱情梦与文学梦;结构线索清晰,主辅线交叉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  关键词:倪田金 《开往会稽山的客车》 城市梦 爱情梦 文学梦  在前卫先锋标新立异的当代
摘 要: 本文从艺术家卢西安与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西格蒙德的亲缘关系入手,阐述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卢西安潜移默化的影响,剖析卢西安洞悉灵魂深处的画作中心理学因素的真实体现。重点论述卢西安的画作与西格蒙德心理学理论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表明富有心理学因素的真实画作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关键词:卢西安·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内在联系  卢西安·弗洛伊德在20世纪西方艺术中成为脱颖而出的一位
摘 要:《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小说中的语言和叙述艺术值得我们关注。总体上,《尤利西斯》对应于《奥德修纪》的各个章节结构,凸显了相应的主题和情节。小说的文体及语言艺术对应于相应的主题,获得了语言自主叙事的效果;文本内部又与其他作品有着相互影射和影响的特点,基本能更好地把握乔伊斯的创作思想和维度;最后通过分析叙事中的隐性进程,更好地把握小说整体结构和人物特点。这一系列的叙事策略,让我们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山西电视剧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本文按照时间线梳理山西电视剧的发展。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山西电视剧的亮点主要在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纪实性题材、古装历史题材和晋商题材。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山西题材电视剧方面,但是事实上,山西题材电视剧不等于山西电视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视剧出品方为山西的制作团队或以山西制作团队为主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 山
白衣天使毕淑敏,善于用她敏感细腻的心灵发现、诊断人们生命中的困惑迷茫、委屈伤害、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并用她真挚温暖、精彩智慧的文字疗愈抚慰人们的精神世界。她“以现代人文意识观照人们的心灵,对正处于经济文化剧烈转型期的国人进行‘精神救援’,为人们开出精神疗救的‘红处方’”a。《幸福的尺度》是毕淑敏温情疗愈系列的经典散文合集,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幸福,从心开始;幸福,心中满溢的爱;幸福,为你守候的灯;
摘要:《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以下简称《重量》)是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受邀参与世界重述神话项目而创作的一部对古希腊神话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体现个人独特风格以及当代哲思的作品,该书打破了神话的宏大叙述,对神话故事重新定义讲述,加入当代反思意味,颇具价值感与影响力。  关键词:《重量》 珍妮特·温特森 古希腊神话 重述  “重述神话”是2005年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全球
摘 要: 对于高中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浅阅读的桎梏、應试教育的挤压,以及网络文学的冲击极地大影响了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为了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笔者将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探讨提高高中生经典阅读质量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对策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非常重视经典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时期的教学需要,必须将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以满足高中生考试与学习的刚性需要,同时为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骨材的选择及对骨材与木材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是宁波骨木镶嵌制作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同时,将经验理性上升到科学理性更有利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采访、考察、测量等调研,对宁波骨木镶嵌的选材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宁波骨木镶嵌中骨材的选择需考虑牛的品种、年龄、部位等方面,并从色彩差异和密度差异两方面探讨骨材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原理,为现代宁波骨木镶嵌的制作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
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某某。a在1923年两人决裂以前,周作人是鲁迅最亲密的人之一,他的话自然很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然而,对周作人的说法稍加思索,即可发现其中的问题:鲁迅也许看到了“表兄弟”的疯癫状态,但说他就是狂人的原型,未免太过其辞了。读者甚至无法确定狂人的哪些成分来自这位“表兄弟”—— 他最多只能给鲁迅的创作提供一种可能的刺激罢了。小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