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急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查阅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电子处方,重点了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
结果:20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单用药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81.6%,二联用药占15.5%,三联用占2.9%。
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当和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32-02
为了解我院门急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督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笔者查阅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电子处方,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我院适时性监控和管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共209例Ⅰ类切口手术电子处方。
1.2 方法。查阅电子处方,填写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就诊日期、诊断),手术信息(手术医生、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类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信息(抗菌药物名称、用量用法)等。
1.3 评价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指标(2011年版),《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等。其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查阅门急诊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电子处方共209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使用率49.3%。手术种类主要是门诊一些浅表肿物的切除,包皮环切等小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类型及用药比例见表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1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与使用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中共涉及4大类16个品种。单用药84例,占全部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81.6%;二联用药16例,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15.5%;三联用药3例,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2.9%,无四联及以上用药。抗菌药物品种、例次及构成比按使用频次排序如表3所示。
2.2.2 用药时间。本次调查抗菌药物预防应用103例中,术前小于0.5小时用3例,占2.91%;术前0.5-2小时2例,占1.94%;术前未用术后用98例,占95.1%。用药时间合理的只有2例,占1.94%,见表4。
2.2.3 药物使用天数。本次调查我院门急诊预防用药使用天数如表5所示。
3 讨论
3.1 指征掌握不严。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局部无炎症反应,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器官,通常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考虑使用: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几率高;②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1]。门诊手术范围小,时间短,不涉及重要器官,也无异物植入,因此均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本组抗菌药物使用率49.1%,二联以上用药占18.4%,显然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征掌握过宽。
3.2 品种选择不当。感染伤口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皮肤,以金葡菌最常见。如有必要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感染,应针对金葡菌来选择药物。第一代头孢类优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大环内酯类为抑菌药,不适合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曲南对革兰阴性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不宜作为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2]。本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中,有33例选用第二代、14例选用第三代头孢类,有5例选择大环内酯(阿奇霉素)类。国内金葡菌产酶率高,对青霉素耐药率高,不适合作为清洁切口手术用药,尤其是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使得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升高,应该控制使用,不适合广泛地用作预防用药[3]。
3.3 给药时机不合适。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极为关键,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4],以达到抑制细菌在切口部位定植并繁殖的目的,从而有效预防感染。本组仅2例在术前0.5~2h内给药,术后用药98例,占95.1%。术后才开始给药,错过了最佳的给药时机,因手术时切口无有效的血药浓度,无法达到有效的预防感染的目的。
3.4 用药时间过长。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5],我院门诊手术预防用药2天以上的98例,占95.1%,普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不合理现象。
3.5 联合用药不规范。Ⅰ类切口是无联合使用抗菌药指征的,我院二联用药16例,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15.5%;三联用药3例,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2.9%,并且许多是同一类(头孢类)联合使用,作用机制相同,抗菌谱重叠,既不增加疗效,只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放大药物的毒付作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总之,我院在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中,普遍存在指征掌握不严,时机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应加强医师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谱及毒副作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制订一些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细则,以期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不断提高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王晓文.李建国.我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7):911-912
[3] 罗圣平.株洲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7):586-590
[4]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153
[5]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2]32号.2012-03-05
方法:查阅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电子处方,重点了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
结果:20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单用药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81.6%,二联用药占15.5%,三联用占2.9%。
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当和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32-02
为了解我院门急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督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笔者查阅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电子处方,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我院适时性监控和管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门急诊共209例Ⅰ类切口手术电子处方。
1.2 方法。查阅电子处方,填写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就诊日期、诊断),手术信息(手术医生、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类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信息(抗菌药物名称、用量用法)等。
1.3 评价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指标(2011年版),《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等。其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本次查阅门急诊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电子处方共209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使用率49.3%。手术种类主要是门诊一些浅表肿物的切除,包皮环切等小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类型及用药比例见表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1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与使用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中共涉及4大类16个品种。单用药84例,占全部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81.6%;二联用药16例,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15.5%;三联用药3例,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2.9%,无四联及以上用药。抗菌药物品种、例次及构成比按使用频次排序如表3所示。
2.2.2 用药时间。本次调查抗菌药物预防应用103例中,术前小于0.5小时用3例,占2.91%;术前0.5-2小时2例,占1.94%;术前未用术后用98例,占95.1%。用药时间合理的只有2例,占1.94%,见表4。
2.2.3 药物使用天数。本次调查我院门急诊预防用药使用天数如表5所示。
3 讨论
3.1 指征掌握不严。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局部无炎症反应,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器官,通常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考虑使用: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几率高;②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1]。门诊手术范围小,时间短,不涉及重要器官,也无异物植入,因此均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本组抗菌药物使用率49.1%,二联以上用药占18.4%,显然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征掌握过宽。
3.2 品种选择不当。感染伤口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皮肤,以金葡菌最常见。如有必要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术后感染,应针对金葡菌来选择药物。第一代头孢类优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大环内酯类为抑菌药,不适合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氨曲南对革兰阴性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不宜作为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2]。本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03例中,有33例选用第二代、14例选用第三代头孢类,有5例选择大环内酯(阿奇霉素)类。国内金葡菌产酶率高,对青霉素耐药率高,不适合作为清洁切口手术用药,尤其是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使得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升高,应该控制使用,不适合广泛地用作预防用药[3]。
3.3 给药时机不合适。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机极为关键,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4],以达到抑制细菌在切口部位定植并繁殖的目的,从而有效预防感染。本组仅2例在术前0.5~2h内给药,术后用药98例,占95.1%。术后才开始给药,错过了最佳的给药时机,因手术时切口无有效的血药浓度,无法达到有效的预防感染的目的。
3.4 用药时间过长。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5],我院门诊手术预防用药2天以上的98例,占95.1%,普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的不合理现象。
3.5 联合用药不规范。Ⅰ类切口是无联合使用抗菌药指征的,我院二联用药16例,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总数的15.5%;三联用药3例,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2.9%,并且许多是同一类(头孢类)联合使用,作用机制相同,抗菌谱重叠,既不增加疗效,只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放大药物的毒付作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
总之,我院在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中,普遍存在指征掌握不严,时机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应加强医师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谱及毒副作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制订一些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细则,以期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不断提高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王晓文.李建国.我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7):911-912
[3] 罗圣平.株洲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7):586-590
[4]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153
[5]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2]32号.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