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提出
教师效能感(teachers’efficacy)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是对自身影响学生能力的认知,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能否完成成功的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這一概念的主体模型建构主要以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和罗特(Rotter)的控制源理论(control of locus)为基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以来,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逐渐拓展到各个应用性领域。一些研究者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对教师效能进行研究,这为理解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到教师效能感上,就表现为:结果预期反映了教师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的程度,即一般教学效能感;效能预期反映了教师对自己能为学生带来正面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感。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效能感不同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教师效能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心理健康状况等。还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教师的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因此,研究教师的效能感状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研究还不多见,最早对教师效能感的探讨,见于评价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俞国良等,1995;李晔等,2000; 张葵如等2010;)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对某一具体地区,尤其是对文化多元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效能感研究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教师为主体,旨在了解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教师效能感的基本状况,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阶段中教师效能感的差异。为新课改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地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实验方法
(1)被试
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师285人,其中有效被试276人。
(2)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课题组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问卷》,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0.87,其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Cronbach α=0.72),自我效能感(Cronbach α=0.58)。
93数据整理与分析
用Foxpro9.0整理、管理数据,用spss10.0分析数据。
3.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效能感不仅与教龄有关,而且性别对教师效能感也有不同影响。总体上来看,教师的整体效能感在中上等水平,但有少部分教师存在着效能感较低的现象。这说明多数教师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学生身心发展受多因素制约的特点。并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成功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不高。
研究发现,性别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有不同影响。男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略好于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说明男教师相信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控制或者至少能够强烈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和动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有很好的预测。但对自己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缺乏信心。部分女教师觉得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及对教育的结果预期估计偏低,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持乐观态度。
教学效能感普遍高于自我效能感,并随着教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但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往往是与多种教育因素合力的结果。各种校外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日益暴露出其作用的局限性。尤其是面临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现实环境时,教育理想和教育教学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必然的。此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教学及现实工作的局限性,所以不难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自我效能感,并随着教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
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状况高于从教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教师,这可能与师范教育的倾向性有一定关系。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转变了教育思想,改革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加强了学科、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了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的质量。刚毕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新课改理念在工作中凸显优势。已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师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受经验主义和知识更新的影响,使教师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产生了怀疑,他们不再坚决地肯定教育可以决定学生的发展,而是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新课改后,课程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因此,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出现了随教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教师效能感(teachers’efficacy)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是对自身影响学生能力的认知,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能否完成成功的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這一概念的主体模型建构主要以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和罗特(Rotter)的控制源理论(control of locus)为基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以来,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逐渐拓展到各个应用性领域。一些研究者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对教师效能进行研究,这为理解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到教师效能感上,就表现为:结果预期反映了教师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的程度,即一般教学效能感;效能预期反映了教师对自己能为学生带来正面改变的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感。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效能感不同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教师效能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心理健康状况等。还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教师的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因此,研究教师的效能感状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研究还不多见,最早对教师效能感的探讨,见于评价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俞国良等,1995;李晔等,2000; 张葵如等2010;)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对某一具体地区,尤其是对文化多元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效能感研究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教师为主体,旨在了解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教师效能感的基本状况,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阶段中教师效能感的差异。为新课改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地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实验方法
(1)被试
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师285人,其中有效被试276人。
(2)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课题组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问卷》,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0.87,其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Cronbach α=0.72),自我效能感(Cronbach α=0.58)。
93数据整理与分析
用Foxpro9.0整理、管理数据,用spss10.0分析数据。
3.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效能感不仅与教龄有关,而且性别对教师效能感也有不同影响。总体上来看,教师的整体效能感在中上等水平,但有少部分教师存在着效能感较低的现象。这说明多数教师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学生身心发展受多因素制约的特点。并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少部分教师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成功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不高。
研究发现,性别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有不同影响。男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高于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略好于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说明男教师相信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控制或者至少能够强烈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和动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有很好的预测。但对自己应该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缺乏信心。部分女教师觉得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及对教育的结果预期估计偏低,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持乐观态度。
教学效能感普遍高于自我效能感,并随着教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但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往往是与多种教育因素合力的结果。各种校外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日益暴露出其作用的局限性。尤其是面临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现实环境时,教育理想和教育教学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必然的。此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教学及现实工作的局限性,所以不难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自我效能感,并随着教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
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状况高于从教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教师,这可能与师范教育的倾向性有一定关系。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转变了教育思想,改革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加强了学科、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了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的质量。刚毕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新课改理念在工作中凸显优势。已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师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受经验主义和知识更新的影响,使教师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产生了怀疑,他们不再坚决地肯定教育可以决定学生的发展,而是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新课改后,课程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因此,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出现了随教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