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具有很强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它与高职院校强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有相通之处,并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职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1-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建设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实践性(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符合这一课程教育体系要求。
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体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竞争性,这种竞争机会平等,公正、公开,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运动的竞争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拼搏取得胜利。体育运动讲究规则,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校就具备竞争意识,能促使自己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学生 “能干”。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靠后天的体育锻炼形成。而专业技能的展示和发挥,又必须靠健壮的身体做支撑。技能型人才往往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很辛苦。有时还需要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的显著功能就是提高身体素质,长期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壮学生身体,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展示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体育能提高学生灵活、协调、柔韧、思维、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有助于他们掌握各种动作技能。研究资料和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积极的技能转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各种动作技能、技巧。而能够很好掌握运动技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也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心理学理论称之为思维、行动的迁移性。同时,运动技能强的学生,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善于实践,自信心强,对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体育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具备很多德育教育因素。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抗挫力和自尊心。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用于竞争、敢于胜利、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团结协作、诚信友爱的精神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其作用超过体育本身。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很多,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准则,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各行其是、各负其责。要服从教练的安排和指挥,队员之间要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
(五)完善学生个性和个人品质。人的个性并非天生的,他与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体育通常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其个性特征表露得也多。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能够完善学生性格。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内部因素(生理、心里、技术)和外部因素(环境、器械、人际关系)的困难考验着人的勇气,磨练着人的意志,进而培养了人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运动中,学生不断地掌握技术,提高技术,以及在比赛中运用技术,他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打击。事实表明,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减少压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朝气蓬勃和勇于挑战,因此,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群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三、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实践性(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同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树立体育教学切实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服务的理念。 (一)围绕学生技能素质确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体育课程的重点教材,应与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武术、游泳等课程,以及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多安排力量性、耐力性、灵活性等体育内容;文科类、艺术类高职院校多安排体育舞蹈、形体健美、韵律操等内容。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体育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是体育课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对体育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不紧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技能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技能”作文章,体育课程建设、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力求体育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
(三)大力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学校应尽量不在这一时间里安排文化课和实践课,特别是大二、大三无体育课年级学生,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靠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组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特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使学生掌握1—2种体育锻炼项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四)加强场地和器材建设。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制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每年按照比例投入一定经费,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一方面,要按照学生规模保质保量修建运动场地,增添体育器材,满足教学和学生运动需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晓明:《论体育文化对现代人竞争素质培养的价值》,《体育文化导刊》2014.(1).P50. [2]李丽:《高校体育文化建构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5.(5).P68.
[3]李文川:《人力资源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4.(4).P69.
[4]卢建辉等:试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15(9)100-101
作者简介:刘峰,男,1989.9生。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体育新闻学双学士。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研究室专职讲师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职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1-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建设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实践性(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符合这一课程教育体系要求。
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体育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竞争性,这种竞争机会平等,公正、公开,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运动的竞争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拼搏取得胜利。体育运动讲究规则,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校就具备竞争意识,能促使自己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学生 “能干”。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靠后天的体育锻炼形成。而专业技能的展示和发挥,又必须靠健壮的身体做支撑。技能型人才往往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很辛苦。有时还需要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的显著功能就是提高身体素质,长期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壮学生身体,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展示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体育能提高学生灵活、协调、柔韧、思维、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有助于他们掌握各种动作技能。研究资料和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积极的技能转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各种动作技能、技巧。而能够很好掌握运动技能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也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心理学理论称之为思维、行动的迁移性。同时,运动技能强的学生,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善于实践,自信心强,对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体育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具备很多德育教育因素。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抗挫力和自尊心。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用于竞争、敢于胜利、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团结协作、诚信友爱的精神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其作用超过体育本身。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很多,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准则,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各行其是、各负其责。要服从教练的安排和指挥,队员之间要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
(五)完善学生个性和个人品质。人的个性并非天生的,他与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个体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体育通常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其个性特征表露得也多。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能够完善学生性格。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内部因素(生理、心里、技术)和外部因素(环境、器械、人际关系)的困难考验着人的勇气,磨练着人的意志,进而培养了人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运动中,学生不断地掌握技术,提高技术,以及在比赛中运用技术,他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打击。事实表明,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减少压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朝气蓬勃和勇于挑战,因此,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群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三、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且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实践性(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同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树立体育教学切实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服务的理念。 (一)围绕学生技能素质确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体育课程的重点教材,应与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特色,设计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武术、游泳等课程,以及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多安排力量性、耐力性、灵活性等体育内容;文科类、艺术类高职院校多安排体育舞蹈、形体健美、韵律操等内容。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体育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是体育课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对体育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不紧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技能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技能”作文章,体育课程建设、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力求体育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
(三)大力开展课外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学校应尽量不在这一时间里安排文化课和实践课,特别是大二、大三无体育课年级学生,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靠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组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特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使学生掌握1—2种体育锻炼项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四)加强场地和器材建设。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制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每年按照比例投入一定经费,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一方面,要按照学生规模保质保量修建运动场地,增添体育器材,满足教学和学生运动需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晓明:《论体育文化对现代人竞争素质培养的价值》,《体育文化导刊》2014.(1).P50. [2]李丽:《高校体育文化建构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5.(5).P68.
[3]李文川:《人力资源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4.(4).P69.
[4]卢建辉等:试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15(9)100-101
作者简介:刘峰,男,1989.9生。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体育新闻学双学士。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研究室专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