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弋千寻于汤汤大河,潆卷沥青沙砾,濯洗添了光华,于是经典自历久弥新,似好雪片片,落入那些稚嫩的手掌。
在现代,经史典籍仍是经久不衰,可以超越时空,和当下对话。北宋大家张载道:“为往圣继绝学。”经典自身所具有的永恒性和权威性使之于现代的泥淖中摸爬滚打后,仍露出熠熠朝光,亦使晦涩难懂的文字“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当然要归功于世人对经典实在内核的挖掘与构建性理解。南怀瑾曾写诗云:“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极力争诘,易失真;过分阐释,致迂阔。故时贤人的思想通过模糊的体系和无法精准解释的古文表达出来,在各个时代,学者大儒各抒己见,而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一本脱颖而出。因此,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
寻觅症结所在,便是在经典的本义上出了差错。鲁迅讲,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如对《论语》原文不故加曲解,那必然能永葆其不朽,其精辟义理将显于众人。
论经典之当代性,更在于一种重塑再建,固其本,复筑高楼,洗刷去附赘经典之上的风尘,将现代性和群众性注入其中。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锐意创新,抛开前人的陈辞,推出新方,避免落入窠臼,同样为经典开继世之路。
当代的经典电影,作为新生文艺,很多并不是单纯仿古。比如说香港经典IP《大话西游》,就是在《西游记》的基础上重塑了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添加入了爱情和喜剧元素,自成一派。“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这些台词脍炙人口,紫霞仙子的盼兮美目和至尊宝的深情款款,也使浪漫主义从层层定义、概念的深池中拔举而出,具有大众更能理解的特质。
胡适曾评价《西游记》为玩世主义的滑稽小说,似乎也符合了周星驰对于《西游记》传奇的现代主义风格重构。类似于星爷这种用逆水行舟来更新大众品位,重现经典的做法还有很多,像前段时间大获好评的央视节目《经典咏流傳》便巧用流行音乐,以诗为歌,跳脱出普通框架,使经典更发芳香。
博尔赫斯说:“你的怯懦哀求着那些浩瀚经典,但是它们并非是为了拯救你而著。”冲破经典的束缚而寻求真实的马塞尔·杜尚近乎搞笑地在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脸上添上了一撮山羊胡——这个法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破各种社会屏障的机会,这样看,颠覆个人性别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的目标。于是他站在达达主义的核心位置,改变了西方现代主义进程。
有人发出批驳:这幅带胡子的《蒙娜丽莎》难道不是对经典的破坏?杜尚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看大师的作品,这幅看似离经叛道的《蒙娜丽莎》倒也成为西方的名画,只不过更多人把它视作一种稀奇而已。
杜尚的涂鸦与经典藕断丝连,割裂传统的联系,原创性使它焕发超现实主义的生机。
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度”的问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仅会破坏经典的当代性,还会贻笑大方。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便出现了画外音过多,人物性格偏离原作的问题。盖茨比变成了缺乏浪漫热情的软汉,而黛西矫揉造作的口音令人难过。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同样有效的。《娱乐至死》里有言:“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令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令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现代单纯的遵照商业规则的目的式创新失去了能够打动人的情节和真诚,不得不说,缺少了沉淀的作品很难演绎真正的经典。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现世挖掘经典之真理,在经典之上复筑创造之高楼,经典之当代性由此可见。
(指导老师:侯卫东)
抓住重点素材,可以打开写作局面,让观点立住。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试以《论语别裁》论,《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作者以此为素材,阐述经典的现代性别开生面,瞬间让文章的观点和论据贴合。
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么一点点,文章就会特别那么一些些。
古人“吃书”(一)
张籍追星
古代诗人也追星,唐代有个诗人叫张籍,他就是一个“追星族”,他追的是大诗人杜甫。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
不知入腹的杜甫诗作起了多大作用,反正张籍的作品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占有着一席之地。举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人“吃书”(二)
苏舜钦边读书边饮酒
传说宋代诗人苏舜钦,一次住在亲戚家,每天晚间读书,要喝一大斗酒。亲戚家人觉着奇怪,便在晚上悄悄去偷看。这天苏舜钦正读的是《汉书·张良传》。当念到张良与刺客以巨锥掷击秦始皇一节时,苏击掌而叹:“可惜没有击中呵!”随即满满斟了一大杯酒,一口饮下。再往下,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刘邦)在陈留之地相见,这是老天把我交给陛下”一节时,苏舜钦以掌拍击书案,感慨不已:“君臣相知相遇,是如此困难呵!”说完又满斟一大杯酒,一饮而尽。
在窗外偷看多时的亲戚笑了:有这样的下酒菜(按:书),一晚一斗酒不算多。将《汉书》当下酒之物,后世传为美谈。翻读苏舜钦诗作,果然酒气袭人:“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陈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在现代,经史典籍仍是经久不衰,可以超越时空,和当下对话。北宋大家张载道:“为往圣继绝学。”经典自身所具有的永恒性和权威性使之于现代的泥淖中摸爬滚打后,仍露出熠熠朝光,亦使晦涩难懂的文字“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当然要归功于世人对经典实在内核的挖掘与构建性理解。南怀瑾曾写诗云:“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极力争诘,易失真;过分阐释,致迂阔。故时贤人的思想通过模糊的体系和无法精准解释的古文表达出来,在各个时代,学者大儒各抒己见,而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一本脱颖而出。因此,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
寻觅症结所在,便是在经典的本义上出了差错。鲁迅讲,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如对《论语》原文不故加曲解,那必然能永葆其不朽,其精辟义理将显于众人。
论经典之当代性,更在于一种重塑再建,固其本,复筑高楼,洗刷去附赘经典之上的风尘,将现代性和群众性注入其中。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锐意创新,抛开前人的陈辞,推出新方,避免落入窠臼,同样为经典开继世之路。
当代的经典电影,作为新生文艺,很多并不是单纯仿古。比如说香港经典IP《大话西游》,就是在《西游记》的基础上重塑了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添加入了爱情和喜剧元素,自成一派。“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这些台词脍炙人口,紫霞仙子的盼兮美目和至尊宝的深情款款,也使浪漫主义从层层定义、概念的深池中拔举而出,具有大众更能理解的特质。
胡适曾评价《西游记》为玩世主义的滑稽小说,似乎也符合了周星驰对于《西游记》传奇的现代主义风格重构。类似于星爷这种用逆水行舟来更新大众品位,重现经典的做法还有很多,像前段时间大获好评的央视节目《经典咏流傳》便巧用流行音乐,以诗为歌,跳脱出普通框架,使经典更发芳香。
博尔赫斯说:“你的怯懦哀求着那些浩瀚经典,但是它们并非是为了拯救你而著。”冲破经典的束缚而寻求真实的马塞尔·杜尚近乎搞笑地在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脸上添上了一撮山羊胡——这个法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破各种社会屏障的机会,这样看,颠覆个人性别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的目标。于是他站在达达主义的核心位置,改变了西方现代主义进程。
有人发出批驳:这幅带胡子的《蒙娜丽莎》难道不是对经典的破坏?杜尚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看大师的作品,这幅看似离经叛道的《蒙娜丽莎》倒也成为西方的名画,只不过更多人把它视作一种稀奇而已。
杜尚的涂鸦与经典藕断丝连,割裂传统的联系,原创性使它焕发超现实主义的生机。
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度”的问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仅会破坏经典的当代性,还会贻笑大方。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便出现了画外音过多,人物性格偏离原作的问题。盖茨比变成了缺乏浪漫热情的软汉,而黛西矫揉造作的口音令人难过。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同样有效的。《娱乐至死》里有言:“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令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令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现代单纯的遵照商业规则的目的式创新失去了能够打动人的情节和真诚,不得不说,缺少了沉淀的作品很难演绎真正的经典。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现世挖掘经典之真理,在经典之上复筑创造之高楼,经典之当代性由此可见。
(指导老师:侯卫东)
抓住重点素材,可以打开写作局面,让观点立住。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试以《论语别裁》论,《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作者以此为素材,阐述经典的现代性别开生面,瞬间让文章的观点和论据贴合。
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么一点点,文章就会特别那么一些些。
古人“吃书”(一)
张籍追星
古代诗人也追星,唐代有个诗人叫张籍,他就是一个“追星族”,他追的是大诗人杜甫。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
不知入腹的杜甫诗作起了多大作用,反正张籍的作品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占有着一席之地。举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人“吃书”(二)
苏舜钦边读书边饮酒
传说宋代诗人苏舜钦,一次住在亲戚家,每天晚间读书,要喝一大斗酒。亲戚家人觉着奇怪,便在晚上悄悄去偷看。这天苏舜钦正读的是《汉书·张良传》。当念到张良与刺客以巨锥掷击秦始皇一节时,苏击掌而叹:“可惜没有击中呵!”随即满满斟了一大杯酒,一口饮下。再往下,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刘邦)在陈留之地相见,这是老天把我交给陛下”一节时,苏舜钦以掌拍击书案,感慨不已:“君臣相知相遇,是如此困难呵!”说完又满斟一大杯酒,一饮而尽。
在窗外偷看多时的亲戚笑了:有这样的下酒菜(按:书),一晚一斗酒不算多。将《汉书》当下酒之物,后世传为美谈。翻读苏舜钦诗作,果然酒气袭人:“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陈竹,卧看青天行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