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的当代性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c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弋千寻于汤汤大河,潆卷沥青沙砾,濯洗添了光华,于是经典自历久弥新,似好雪片片,落入那些稚嫩的手掌。
  在现代,经史典籍仍是经久不衰,可以超越时空,和当下对话。北宋大家张载道:“为往圣继绝学。”经典自身所具有的永恒性和权威性使之于现代的泥淖中摸爬滚打后,仍露出熠熠朝光,亦使晦涩难懂的文字“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当然要归功于世人对经典实在内核的挖掘与构建性理解。南怀瑾曾写诗云:“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极力争诘,易失真;过分阐释,致迂阔。故时贤人的思想通过模糊的体系和无法精准解释的古文表达出来,在各个时代,学者大儒各抒己见,而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一本脱颖而出。因此,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问题出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
  寻觅症结所在,便是在经典的本义上出了差错。鲁迅讲,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如对《论语》原文不故加曲解,那必然能永葆其不朽,其精辟义理将显于众人。
  论经典之当代性,更在于一种重塑再建,固其本,复筑高楼,洗刷去附赘经典之上的风尘,将现代性和群众性注入其中。陆机在《文赋》中写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锐意创新,抛开前人的陈辞,推出新方,避免落入窠臼,同样为经典开继世之路。
  当代的经典电影,作为新生文艺,很多并不是单纯仿古。比如说香港经典IP《大话西游》,就是在《西游记》的基础上重塑了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添加入了爱情和喜剧元素,自成一派。“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这些台词脍炙人口,紫霞仙子的盼兮美目和至尊宝的深情款款,也使浪漫主义从层层定义、概念的深池中拔举而出,具有大众更能理解的特质。
  胡适曾评价《西游记》为玩世主义的滑稽小说,似乎也符合了周星驰对于《西游记》传奇的现代主义风格重构。类似于星爷这种用逆水行舟来更新大众品位,重现经典的做法还有很多,像前段时间大获好评的央视节目《经典咏流傳》便巧用流行音乐,以诗为歌,跳脱出普通框架,使经典更发芳香。
  博尔赫斯说:“你的怯懦哀求着那些浩瀚经典,但是它们并非是为了拯救你而著。”冲破经典的束缚而寻求真实的马塞尔·杜尚近乎搞笑地在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脸上添上了一撮山羊胡——这个法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破各种社会屏障的机会,这样看,颠覆个人性别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的目标。于是他站在达达主义的核心位置,改变了西方现代主义进程。
  有人发出批驳:这幅带胡子的《蒙娜丽莎》难道不是对经典的破坏?杜尚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看大师的作品,这幅看似离经叛道的《蒙娜丽莎》倒也成为西方的名画,只不过更多人把它视作一种稀奇而已。
  杜尚的涂鸦与经典藕断丝连,割裂传统的联系,原创性使它焕发超现实主义的生机。
  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度”的问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仅会破坏经典的当代性,还会贻笑大方。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便出现了画外音过多,人物性格偏离原作的问题。盖茨比变成了缺乏浪漫热情的软汉,而黛西矫揉造作的口音令人难过。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同样有效的。《娱乐至死》里有言:“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令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令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现代单纯的遵照商业规则的目的式创新失去了能够打动人的情节和真诚,不得不说,缺少了沉淀的作品很难演绎真正的经典。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现世挖掘经典之真理,在经典之上复筑创造之高楼,经典之当代性由此可见。
  (指导老师:侯卫东)
  抓住重点素材,可以打开写作局面,让观点立住。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试以《论语别裁》论,《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作者以此为素材,阐述经典的现代性别开生面,瞬间让文章的观点和论据贴合。
  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么一点点,文章就会特别那么一些些。
  古人“吃书”(一)
  张籍追星
  古代诗人也追星,唐代有个诗人叫张籍,他就是一个“追星族”,他追的是大诗人杜甫。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
  不知入腹的杜甫诗作起了多大作用,反正张籍的作品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占有着一席之地。举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人“吃书”(二)
  苏舜钦边读书边饮酒
  传说宋代诗人苏舜钦,一次住在亲戚家,每天晚间读书,要喝一大斗酒。亲戚家人觉着奇怪,便在晚上悄悄去偷看。这天苏舜钦正读的是《汉书·张良传》。当念到张良与刺客以巨锥掷击秦始皇一节时,苏击掌而叹:“可惜没有击中呵!”随即满满斟了一大杯酒,一口饮下。再往下,读到张良对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刘邦)在陈留之地相见,这是老天把我交给陛下”一节时,苏舜钦以掌拍击书案,感慨不已:“君臣相知相遇,是如此困难呵!”说完又满斟一大杯酒,一饮而尽。
  在窗外偷看多时的亲戚笑了:有这样的下酒菜(按:书),一晚一斗酒不算多。将《汉书》当下酒之物,后世传为美谈。翻读苏舜钦诗作,果然酒气袭人:“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陈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其他文献
我是一株即将成熟的玉米。此刻,我正亭亭站立在一片玉米地里,凝视着远方,盼望着农人将我收获。  我曾是一粒种子,浑身金黄,皮肤光滑,躯体饱满,散发出成熟的魅惑力。如果你摸一下,准能感知我身体的硬度;如果你把我放在嘴里,与牙齿碰撞,一定会发出嘎嘣的脆响。和我的兄弟姐妹被小心封藏了一个秋冬后,我热切地等待着播种。  五月,麦子收割后,农人扬起手里的镢头,使劲刨向脚下的土地,地上便出现一个个显眼的小坑。他
期刊
远方,寂寞的天空燃烧着璀璨的红霞。  我是一条路,一条穿梭于荒地之间的路。从无数踏过我的人口中得知,我似乎通往一处让人沉重的地方——宁古塔。  秋色已深,天气很冷,映着阳光,几位乞丐般的中年人用麻绳捆住自己身上又脏又破的长袍子,脚下的破洞草鞋在我的皮肤表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  他们的后面,紧跟着赤脚单衣的女子,还有枷锁千里的孩子。这是第几批从我身上踏过的人了?我不知道,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倒在
期刊
作者档案  陈书缘,笔名棂汐,2001年12月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2017年度浙江省优秀团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年复一年 你在身边》、《星辰夜空》系列四部、小说诗歌合集《隐藏任务》等作品。  心中的飞鸟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高级中学高二(2)班 陈书缘  前几日“华山论剑”的结果不知道怎么样了。一个小长假后重新踏入校门时,水稻想。若是语文再考不到年级平均分,只怕师父要气死了。水稻因为擅长写作,语
期刊
你好。很冒昧,就这样给你写信。  我生活在宇宙的一个角落,或许你生活在宇宙的另一个角落。也许我们离得很近,也许我们相隔甚远。  我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整天忙碌不已,不由得常常怀想“闲”的飘逸,向往李清照笔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悠然,所以我们也会在忙碌中坐在钢琴前来一曲《欢乐颂》,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抑或是来一段街舞和说唱。  作为一
期刊
1.蓝条纹领带  燥热的天气。公交车慢吞吞地走着,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我第三次抬起左手,看上面“唰唰唰”走得飞快的秒针,确认时间。看来,要想不迟到,只能寄希望于公司的打卡机突然断电了。  嘈杂的声音。车里拥挤的人群像被颠簸成了一锅杂烩菜。我皱起眉头,烦躁地扯开那条被汗水浸湿的蓝条纹领带。但愿老板今天能够大发善心,迟到也不罚钱。  我身边站着一个黑衣女孩,她一只手在斜背着的小包里翻来翻去,不知在寻找
期刊
评判好的高考作文题的标准有哪些?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提出: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命制作文题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作家或思想家,而在于通过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适应文体要求的能力、逻辑能力和具体的文字运用能力等,综合评判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好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以下特点:  一是能超越“押题”,需要考生认真审题才能理解题意。不容易被押中的题目能够提升考生作文的区分度,也容易让判卷老师准确分辨考生语文能力
期刊
人生态度没有优劣之分,但我愿意做个不受他人束缚的作者。不求于人,无愧于心。只写读者想看的作品,在无形中被读者操纵的作家,无疑是失败的作家。在这五光十色,风雨兼程的人生里,可贵的不是悉心教导,而是自己一番艰难的探索。人生也是如此,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风雨人生,需要我们独自前行。  韩寒年少轻狂时曾放言:“天才向来是被别人当作疯子!”欣赏韩寒,不仅因为他的才气,更因为他的那份
期刊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抒写“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描绘“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蓝图,讲求“修齐治平,慈孝忠恕”的心性修养……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从未断流,永葆青春与活力。  我们的文化基因赋予了中华民族以流淌的创新、梦想、奋斗的伟大精神,也蕴含着传承与发展、包容与革新的特质。正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加之独特的民族气节和精
期刊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十里长亭留下的离别愁绪染满诗歌。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一经离别,再见便不知何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今人习以为常的食物,在古代却是穷奢极欲,耗费国力的见证。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着时代的烙印,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刚刚过去的寒假,我们想必有着不少独特体验,有时还会忍不住好奇:古人也面临“春运”吗?他们如何归家?读读与之相关的故事,体验不同
期刊
今话才与志,先观其义。古人以才思横溢为“才”,以政治抱负为“志”。踏入21世纪的大门,“才”与“志”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才”为何物,“志”为何物,唯有“勤学而茂其才,明志以成其事”方可弄开放时代潮,圆中华复兴梦!  新时代的“才”来自传统行业的“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的佼佼者都用“十年磨一剑”。而“一朝成器”的工匠精神,用超乎常人的绝冠才华,铸造新时代的传奇。王津“隐居”故宫半生,以平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