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绘画样式,此中的文人画精神更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是中国延续发展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精神财富。因此,深入研究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文人画的特点,更好地传承文人画精神和学习文人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人画;艺术特征;表现
一、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文人画家往往钟情于纸本水墨,偏好梅兰竹菊、枯树、山石等能融入书法笔意的题材入画,借以直抒胸臆或个人抱负,或审美情趣。“逸”是文人画的精神核心,他们追求“禅趣”,讲究笔墨情趣,强调以简放之笔把禅之意境酣畅淋漓表现出来,不求形似,注重神韵,强调文学功底、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创造。这种画里带有文人品味,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称作文人画。纵观历史,文人画里特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对中国的美学思想以及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院体画和工匠画的特点之一。
二、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法古新声,以书入画
倡导“法古复古,书画相通,引书法笔意入画”的赵孟頫是文人画新型艺术中最具代表的画家之一。他通过重申这两个标准,奠定了后世文人画发展的方向。书法虽然是抽象的,但其本身用笔、用线与用墨以及章法的灵活性使其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他的《双松平远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以书入画,摒弃了早期绘画追求画面面面俱到的绘画风格,画面景物尽量精简,唯一的人物就是远处水面上独钓的渔翁。对待前人的作品,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画中坡石和树木大胆留白,景物的存在则是通过简单的轮廓线来强调,有意地削弱了绘画对客观物象的写实功能,突出了画家深厚而又精妙笔下功夫。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强调:“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可见书画一律的问题,是古今书画家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水墨文人画发展到唐朝末年,渐渐成为了主流,追求萧疏简淡的意境,对书画家们的笔墨功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笔墨的表现能力直接决定了书画家们本身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纵观古今,历史上诗、书、画兼长的大家数不胜数,像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黄慎;近代的吴昌硕、潘天寿;现代的齐白石、林散之等。在他们大力倡导“书画一律”的观念下,使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艺术日益绚烂多彩。
2、笔简意长,造化宏深
传统文人画在画中追求意境和趣味。他们既重物形,又重画意,也就是说既精心描绘客观对象,同时又重视主观情感的抒发,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那种诗情画意高度一致的意趣。意境,是现代文学中经常接触的美学概念,它最早出现在诗歌理论中,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格,提出了意境、物镜、景境三境说。而意境是文人画的最高追求。绘画的意境是有别于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的,山水画的意境,是指画家在对“境界已熟”的情况下“造意”创作出可游可居形象,是画家主观情趣和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和渗透。文人画的审美本质是“意在笔先”与“天人合一”。它强调的就是绘画中的“画外之音”与“言外之意”。如宋代画院的曾经出一道著名的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一位考生的画面是一座小桥静静的横卧在一湾溪水上,桥邊长着一片苍翠茂密的竹林,其中有一面“酒”帘在风中招展。整个构图从“虚”字入手,通过“酒”帘而使观者联想到“卖酒家”,让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意蕴深远。这种把主观情趣自地的抒发在对客观物象上的绘画形式,正是文人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趣味,它既丰富了绘画意境的抒情性又增强了画家主观情感表现性,使得画家笔下的物象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3、妙合自然,画抒心意
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景物相融,天人合一,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和愉悦性。石涛曾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苦瓜和尚语录》),而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所阐发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也是最好的佐证。这八个字归纳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画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不再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原型,而是融入了画家主观感情的艺术形象。因此,文人画中的形象多带有象征主义色彩,如四君子图,水墨山水画等,以此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儒家常说的“游于艺”,这里的“艺”是泛指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才能和技艺,而艺术是陶冶情操,抒发感情的手段,它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品彼此之间联系,促进画家的知识涵养和品格修养等综合素质,强化绘画精神内在的文化底蕴。中国山水画的宁静、幽雅、恬淡的境界与风格,更是体现了画家们寓情于景、寻求美感、栖息精神的心境。张彦远、苏轼、谢赫、倪瓒等这些著名的中国画家,无不在山水中,把自身的气质、品格、素养、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融入到创作的全过程,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精神财富。
4、意境隽永,诗书画一体
“诗、书、画、印”高度和谐的统一是中国文人画在艺术领域里独放异彩主要原因,这种凝聚了画家各方面综合素养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特有书卷之雅韵。文人画家非常强调书法的作用,画上题款要求书法雅美并与绘画的意境、格调、笔意相统一,使得画面整体和谐而又完美。如潘天寿的《雨后青山铁铸成》,用笔泼辣,再以刚劲有力的篆书题款,使画面在意趣和笔法上都得到了高度统一。书法本身具有的韵律和写意性,融入到画面中,使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使文人画更好地体现了“言外之意”与“画外之音”。这种“诗、书、画、印”在画中和谐统一的形式,实现了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以及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使得文人画成为世界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独具魅力。
三、结语
文人画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笔墨自由,个性解放的需求促使了绘画材料由绢向生纸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画家描绘客观对象时不再是对真实物象的再现,更多的是主观情感的抒发。先是苏轼的“不求形似”,再到倪云林的“逸笔草草”和徐渭的大写意,直至吴昌硕、齐白石的“化繁为简”等大家对文人画的不断继承与发扬,文人画在绘画史上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作为一种表达才情与品性的绘画样式,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促进了画者对提高本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一幅优秀的作品,它必须是画者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底蕴的再现,使人从画中即可体会到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所以,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文人画家,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文人,保持文人最本质的孤高精神,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同寻常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而又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以怎样的心境主导深厚隽永的山水画意境,是值得每一个山水画家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术史——先秦两汉篇[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何慕文[美].如何读中国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文人画;艺术特征;表现
一、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文人画家往往钟情于纸本水墨,偏好梅兰竹菊、枯树、山石等能融入书法笔意的题材入画,借以直抒胸臆或个人抱负,或审美情趣。“逸”是文人画的精神核心,他们追求“禅趣”,讲究笔墨情趣,强调以简放之笔把禅之意境酣畅淋漓表现出来,不求形似,注重神韵,强调文学功底、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创造。这种画里带有文人品味,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称作文人画。纵观历史,文人画里特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对中国的美学思想以及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院体画和工匠画的特点之一。
二、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法古新声,以书入画
倡导“法古复古,书画相通,引书法笔意入画”的赵孟頫是文人画新型艺术中最具代表的画家之一。他通过重申这两个标准,奠定了后世文人画发展的方向。书法虽然是抽象的,但其本身用笔、用线与用墨以及章法的灵活性使其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他的《双松平远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以书入画,摒弃了早期绘画追求画面面面俱到的绘画风格,画面景物尽量精简,唯一的人物就是远处水面上独钓的渔翁。对待前人的作品,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画中坡石和树木大胆留白,景物的存在则是通过简单的轮廓线来强调,有意地削弱了绘画对客观物象的写实功能,突出了画家深厚而又精妙笔下功夫。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强调:“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可见书画一律的问题,是古今书画家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水墨文人画发展到唐朝末年,渐渐成为了主流,追求萧疏简淡的意境,对书画家们的笔墨功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笔墨的表现能力直接决定了书画家们本身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纵观古今,历史上诗、书、画兼长的大家数不胜数,像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黄慎;近代的吴昌硕、潘天寿;现代的齐白石、林散之等。在他们大力倡导“书画一律”的观念下,使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艺术日益绚烂多彩。
2、笔简意长,造化宏深
传统文人画在画中追求意境和趣味。他们既重物形,又重画意,也就是说既精心描绘客观对象,同时又重视主观情感的抒发,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那种诗情画意高度一致的意趣。意境,是现代文学中经常接触的美学概念,它最早出现在诗歌理论中,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格,提出了意境、物镜、景境三境说。而意境是文人画的最高追求。绘画的意境是有别于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的,山水画的意境,是指画家在对“境界已熟”的情况下“造意”创作出可游可居形象,是画家主观情趣和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和渗透。文人画的审美本质是“意在笔先”与“天人合一”。它强调的就是绘画中的“画外之音”与“言外之意”。如宋代画院的曾经出一道著名的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一位考生的画面是一座小桥静静的横卧在一湾溪水上,桥邊长着一片苍翠茂密的竹林,其中有一面“酒”帘在风中招展。整个构图从“虚”字入手,通过“酒”帘而使观者联想到“卖酒家”,让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意蕴深远。这种把主观情趣自地的抒发在对客观物象上的绘画形式,正是文人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趣味,它既丰富了绘画意境的抒情性又增强了画家主观情感表现性,使得画家笔下的物象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3、妙合自然,画抒心意
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景物相融,天人合一,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和愉悦性。石涛曾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苦瓜和尚语录》),而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所阐发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也是最好的佐证。这八个字归纳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画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不再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原型,而是融入了画家主观感情的艺术形象。因此,文人画中的形象多带有象征主义色彩,如四君子图,水墨山水画等,以此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儒家常说的“游于艺”,这里的“艺”是泛指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才能和技艺,而艺术是陶冶情操,抒发感情的手段,它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品彼此之间联系,促进画家的知识涵养和品格修养等综合素质,强化绘画精神内在的文化底蕴。中国山水画的宁静、幽雅、恬淡的境界与风格,更是体现了画家们寓情于景、寻求美感、栖息精神的心境。张彦远、苏轼、谢赫、倪瓒等这些著名的中国画家,无不在山水中,把自身的气质、品格、素养、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等融入到创作的全过程,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精神财富。
4、意境隽永,诗书画一体
“诗、书、画、印”高度和谐的统一是中国文人画在艺术领域里独放异彩主要原因,这种凝聚了画家各方面综合素养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特有书卷之雅韵。文人画家非常强调书法的作用,画上题款要求书法雅美并与绘画的意境、格调、笔意相统一,使得画面整体和谐而又完美。如潘天寿的《雨后青山铁铸成》,用笔泼辣,再以刚劲有力的篆书题款,使画面在意趣和笔法上都得到了高度统一。书法本身具有的韵律和写意性,融入到画面中,使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使文人画更好地体现了“言外之意”与“画外之音”。这种“诗、书、画、印”在画中和谐统一的形式,实现了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以及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使得文人画成为世界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独具魅力。
三、结语
文人画的兴起,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笔墨自由,个性解放的需求促使了绘画材料由绢向生纸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画家描绘客观对象时不再是对真实物象的再现,更多的是主观情感的抒发。先是苏轼的“不求形似”,再到倪云林的“逸笔草草”和徐渭的大写意,直至吴昌硕、齐白石的“化繁为简”等大家对文人画的不断继承与发扬,文人画在绘画史上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作为一种表达才情与品性的绘画样式,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促进了画者对提高本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一幅优秀的作品,它必须是画者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底蕴的再现,使人从画中即可体会到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所以,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文人画家,首先你必须是一个文人,保持文人最本质的孤高精神,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同寻常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而又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以怎样的心境主导深厚隽永的山水画意境,是值得每一个山水画家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术史——先秦两汉篇[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何慕文[美].如何读中国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