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复疑问句出现的“V动V不动”结构,经语料库搜索,只在方言中出现,具有极其强烈的方言色彩,本篇文章以“动”字为切入点,对其自身结构分析,对于其应用环境,以及对V的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分析。
【關键词】:方言;“动”;V选择;语用
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经过在语料库的搜索,并没有出现相关词条,通过对新密方言的考察,发现此类结构在疑问句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从中发现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对V的要求相对有点高,能进入的V比较少,随之也就出现了此结构使用频率高而应用范围小的情况,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深入剖析此结构在方言中的应用。
一、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动”解析
“动”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共有八个义项:①(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②动作,行动;③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④使用,使起作用;⑤触动;⑥感动;⑦吃,喝(多用于否定式);⑧动不动,常常。字典中标注出前七项都是动词性质,第八项为副词,都可以看出“动”的基本性质应当是动词,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动”字处于动词后的补语位置上,而石毓智老师的观点,补语的一个语法功能是使谓语动词有界化,为中心动词确立一个终结点或者结果状态,而这些有界成分往往不表达实际的意义,而是纯粹一种语法要求,但是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动”虽处于补语的位置上,但是其实词意义并未随着句法位置的要求而完全消失,在新密方言中能够调查到的词条来看,仍然保持着实词意义,举例如下:
提动提不动? 拿动拿不动?
吃动吃不动? 转动转不动?
走动走不动? 跑动跑不动?
掂动掂不动? 卖动卖不动?
销动销不动? 挪动挪不动?
推动推不动? 搬动搬不动?
拉动拉不动? 扯动扯不动?
“V动V不动”结构中“动”字作补语,实词意义上有保存“动”字义项的第一个意思,使(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对结构中动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补充和要。在此句法位置上,“动”字是动词词性,但是放在“V动V不动”结构中,核心的动词成分是“动”字之前的动词,相对来讲,“动”字就充当了次要动词性的角色。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句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直至完成语法化。刘丹青认为“语法化”在单向的道路上是永不休止的,一个实词一旦开始“语法化”,那么它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不归路,由不足“语法化”到充分“语法化”,到过度“语法化”,直到表意功能趋向于零、句法功能似有似无、语音形式走向消失。在此结构中“动”字只是完成了半程的路,语义由于句法位置影响偏于次要,看出虽然“动”字在此结构中,虽然还没有完成语法化的终极目标,但其实是已经有一定的语法色彩。
二、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动”对V的选择
由以上方言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调查词条能够看出,能够进入此结构的V动词比较少,但能够进入此结构的动词,可以从类型上归纳出其共同特点:
(1)单音节动词
“V动V不动”结构对V进行默化选择,能进入此结构的V都是单音节,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应该有语言规律惯用的省力原则,为方便语言的简洁,避免造成音节的拖沓,所以仅有单音节动词可进入。另一方面,与V的动词属性有关,进入此结构的V都是与人的行为简单的动作行为有关,结构中“动”与“不动”作V的补语,强调V的结果是否在“动”或者“不动”的位移之内,或是在能力人施事能力之内,所以对施事能力人的动作限制较高,加之人的行为动作多为单音节动词,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V应该首先满足单音节动词的条件。
(2)V的语义特征
除了对V 的音节结构进行分析,还要对V一类词义进行分析。运用语义特征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用以说明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为什么同是动词,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对进入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V进行语义特征分析,相较于以上调查所能进入的动词,自然也有一部分动词不能进入:
*看动看不动? *听动听不动?
*来动来不动? *回动回不动?
将以上能够进入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动词类成为Va,不能进入此结构的动词类大致分为两类,“看、听”称为Vb,“来、回”成为Vc,得出相关结论:
Va:[+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Vb:[+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Vc:[+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三、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使用的语用环境
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在新密方言中的的使用频率很高,通常用来询问动作是否可以进行,来确定动作的施事者的动作行为结果。一般此种疑问是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是在动作尚未进行之前的询问,用来确定施事者的动作能否开始进行;第二种是在动作开始一段时间之后询问,来确定施事者的力量在一段时间消耗之后,是否还有充足的力量进行。但是从上述词条中寻找出有两个动词不一样,“销”和“卖”,是因为这两个动词与其他动词的语义性质有根本的不同,“提、拿、吃、转、走、跑、掂、挪、推、搬、拉、扯”是对施事者力量的一种要求,而“销、卖”却不是单靠施事者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而是对施事者能力的描述,施事者的能力决定了动作能否进行,所以这是可以细化为两类的动词,就是这一点区别,决定了这两个动词的反复疑问句结构只能应用在在动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再询问动作进行的結果。
除了以上对“动”、“V”以及语用环境的分析,也将此结构与普通话做了简单的对比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在普通话中并不使用,但是如果要把同样的表达语义的情况,以这种结构移植入普通话中使用的时候会使用“V得动V不动”,与方言中的使用差别以一个得字的加入调和,反之,方言中并没有得字,方言是语言成熟的地域使用的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方言中没有得字,可否看成是得字的省略还是有待考证分析的。
综合以上分析,将新密方言中使用的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拆解完成,同时也对使用语用环境进行具体解析,完成了对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的全面分析,是对新密方言语法研究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2]孟丽.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
[3]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1.
[4]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语言研究,2003,6.
[5]邵敬敏 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1.
作者简介:白晓凯,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
【關键词】:方言;“动”;V选择;语用
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经过在语料库的搜索,并没有出现相关词条,通过对新密方言的考察,发现此类结构在疑问句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从中发现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对V的要求相对有点高,能进入的V比较少,随之也就出现了此结构使用频率高而应用范围小的情况,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深入剖析此结构在方言中的应用。
一、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动”解析
“动”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共有八个义项:①(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②动作,行动;③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④使用,使起作用;⑤触动;⑥感动;⑦吃,喝(多用于否定式);⑧动不动,常常。字典中标注出前七项都是动词性质,第八项为副词,都可以看出“动”的基本性质应当是动词,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动”字处于动词后的补语位置上,而石毓智老师的观点,补语的一个语法功能是使谓语动词有界化,为中心动词确立一个终结点或者结果状态,而这些有界成分往往不表达实际的意义,而是纯粹一种语法要求,但是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动”虽处于补语的位置上,但是其实词意义并未随着句法位置的要求而完全消失,在新密方言中能够调查到的词条来看,仍然保持着实词意义,举例如下:
提动提不动? 拿动拿不动?
吃动吃不动? 转动转不动?
走动走不动? 跑动跑不动?
掂动掂不动? 卖动卖不动?
销动销不动? 挪动挪不动?
推动推不动? 搬动搬不动?
拉动拉不动? 扯动扯不动?
“V动V不动”结构中“动”字作补语,实词意义上有保存“动”字义项的第一个意思,使(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对结构中动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补充和要。在此句法位置上,“动”字是动词词性,但是放在“V动V不动”结构中,核心的动词成分是“动”字之前的动词,相对来讲,“动”字就充当了次要动词性的角色。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子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句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直至完成语法化。刘丹青认为“语法化”在单向的道路上是永不休止的,一个实词一旦开始“语法化”,那么它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不归路,由不足“语法化”到充分“语法化”,到过度“语法化”,直到表意功能趋向于零、句法功能似有似无、语音形式走向消失。在此结构中“动”字只是完成了半程的路,语义由于句法位置影响偏于次要,看出虽然“动”字在此结构中,虽然还没有完成语法化的终极目标,但其实是已经有一定的语法色彩。
二、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动”对V的选择
由以上方言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调查词条能够看出,能够进入此结构的V动词比较少,但能够进入此结构的动词,可以从类型上归纳出其共同特点:
(1)单音节动词
“V动V不动”结构对V进行默化选择,能进入此结构的V都是单音节,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应该有语言规律惯用的省力原则,为方便语言的简洁,避免造成音节的拖沓,所以仅有单音节动词可进入。另一方面,与V的动词属性有关,进入此结构的V都是与人的行为简单的动作行为有关,结构中“动”与“不动”作V的补语,强调V的结果是否在“动”或者“不动”的位移之内,或是在能力人施事能力之内,所以对施事能力人的动作限制较高,加之人的行为动作多为单音节动词,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的V应该首先满足单音节动词的条件。
(2)V的语义特征
除了对V 的音节结构进行分析,还要对V一类词义进行分析。运用语义特征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用以说明在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中,为什么同是动词,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对进入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V进行语义特征分析,相较于以上调查所能进入的动词,自然也有一部分动词不能进入:
*看动看不动? *听动听不动?
*来动来不动? *回动回不动?
将以上能够进入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的动词类成为Va,不能进入此结构的动词类大致分为两类,“看、听”称为Vb,“来、回”成为Vc,得出相关结论:
Va:[+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Vb:[+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Vc:[+动作,+动作方向,+消耗力量,-对象位置或状态变化]
三、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使用的语用环境
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在新密方言中的的使用频率很高,通常用来询问动作是否可以进行,来确定动作的施事者的动作行为结果。一般此种疑问是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是在动作尚未进行之前的询问,用来确定施事者的动作能否开始进行;第二种是在动作开始一段时间之后询问,来确定施事者的力量在一段时间消耗之后,是否还有充足的力量进行。但是从上述词条中寻找出有两个动词不一样,“销”和“卖”,是因为这两个动词与其他动词的语义性质有根本的不同,“提、拿、吃、转、走、跑、掂、挪、推、搬、拉、扯”是对施事者力量的一种要求,而“销、卖”却不是单靠施事者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而是对施事者能力的描述,施事者的能力决定了动作能否进行,所以这是可以细化为两类的动词,就是这一点区别,决定了这两个动词的反复疑问句结构只能应用在在动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再询问动作进行的結果。
除了以上对“动”、“V”以及语用环境的分析,也将此结构与普通话做了简单的对比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在普通话中并不使用,但是如果要把同样的表达语义的情况,以这种结构移植入普通话中使用的时候会使用“V得动V不动”,与方言中的使用差别以一个得字的加入调和,反之,方言中并没有得字,方言是语言成熟的地域使用的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方言中没有得字,可否看成是得字的省略还是有待考证分析的。
综合以上分析,将新密方言中使用的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结构拆解完成,同时也对使用语用环境进行具体解析,完成了对反复疑问句“V动V不动”的全面分析,是对新密方言语法研究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2]孟丽.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
[3]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1.
[4]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语言研究,2003,6.
[5]邵敬敏 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1.
作者简介:白晓凯,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