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陋习由来已久
新华网2013年8月23日的文章《殡葬方式调查:土葬传统根深蒂固》称,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旧的丧葬习俗——“入土为安,重殓厚葬”,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基,并且代代相传。要很快改变人们的这种思想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手中有了钱,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丧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以及封建迷信抬头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推动殡葬改革,除青岛外,全国范围内为拥有当地户籍的逝者举办免费海葬的城市还有大连和厦门等沿海城市:杭州则每年举办江葬活动,并且将“免单”范围扩大至流动人口:北京则由政府拨付骨灰撒海补贴资金,具备开展骨灰撒海业务资格的殡仪服务机构可申请骨灰撒海业务补贴。虽然各地海葬惠民政策优厚,但选择海葬的丧属却仍是“小众”。青岛市殡仪管理所负责人说:“海葬这种绿色丧葬方式遭遇冷落,关键在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有些市民还对海葬后没有祭奠亲人的固定地点而感到忧虑。“逢年过节去过世亲人坟前烧几张纸是晚辈的义务,但要是骨灰被撒入了大海。应该到哪里去祭奠亲人?如果连已逝亲人的坟头都没有了,就会被别人指责为不孝。”家住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的徐先生这样说道。
《法制晚报》2014年1月5日的题为《厚葬传统观念系生态殡葬遇冷主因》的文章提列,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表示,隆丧厚葬的传统观念是人们不接受绿色生态殡葬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生大事。葬礼一定程度上是表达亲人对逝者的不舍与思念。
郭于华说,生前死后,豪宅奢墓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厚葬是一种消费,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攀比成分。墓地,有些人将其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有人将先人安葬与子孙福祉、家族兴旺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人宁愿花很多钱买墓地,也不愿接受绿色殡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殡葬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尊敬和思念,如何安葬只是一个方式问题,与其在丧事上大操大办,不如生前让老人多享受点天伦之乐,多给老人点幸福的晚年时光。同时,唐钧认为,毕竟传统殡葬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转变观念还需一段时间。
新风势在必行
《光明日报》2014年1月10日的文章《死人活人“争”地现象随处可见》指出,各地豪华墓、乱葬乱埋占用耕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不能不让人忧虑。山东省青岛市内的墓地价格低于3万元的已经不多,稍微好一些的墓地要价都达到五六万元,比海景房单价还要贵。在济南市区一些陵园,一块占地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要价达到二三四万元。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墓地不仅价格昂贵,还出现了紧缺状况,一些地方迫于无奈开始限售墓位。
墓地价格之所以持续走高,供需失衡是主要原因,而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对墓地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绿皮书》指出,按正常年份死亡人口数量推算,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的墓穴用地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用地将在10年内用完。
面对地短缺问题,官方殡葬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近日表示,惠民殡葬政策范围将扩大到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此外还将奖补生态安葬方式。在民政部发布的5项公墓服务行业标准中,首次对公墓服务设定基本规范,提供标准化的参照体系,并特别针对经营性公墓提出明确要求。
中经网2013年11月29日的题为《倡导绿色殡葬抛在必行》的提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安葬骨灰占用了大量土地,不断增多的水泥墓地导致“青山白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土葬、火葬还是其他殡葬方式,不仅同样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让逝者安息,还能节约土地、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专家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陈规陋习,鼓励采取骨灰撒散、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促进祭奠方式多样化,树立文明殡葬新风气。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人们扭转过去人士为安的意识,不断完善殡仪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祭扫先人。
今视网2014年2月18日的文章《殡葬改革的着力点应落在移风易俗上》称,殡葬改革的着力点之所以要落在移风易俗上,根本原因在于殡葬改革就是一项涉及俗变迁的改革。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风俗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而殡葬也正是风俗的内容之一。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殡葬,不仅关系到土地的节约等现实问题,更是关系到风俗的具体内容。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各个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推进殡葬制度改革也只能走这样的道路,将落脚点放在移风易俗上,千万不能因为殡葬制度改革的任务艰巨就变为行政强制推进,需要明确殡葬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民心的接受,在于风俗的变迁。唯有如此,紧紧抓住这个着力点,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减少阻力,避免与当地风俗出现冲突,也才能避免殡葬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弹现象。
改革利国利民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0日的文章《革除丧葬》陋俗——倡导社会文明》指出,近年来,伴随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殡葬改革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违规土葬、滥占耕地、盲目攀比、重殓厚葬等问题突出,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修建大墓豪华墓,影响恶劣。
“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与党员干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背道而驰,亟需加以整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及时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着力规范党员、干部治丧行为,整治不良治丧风气,既是对殡葬改革由党员干部带头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这一优良传统的继续发扬,也是对全面整治“四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于狠刹奢靡低俗之风,进一步深化全党全社会对殡葬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殡葬,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通过改革,大力倡导文明治丧,有利于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其次,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用不占到世界9%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了土地和木材,保护了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次,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受传统厚葬观念的影响,殡葬中出现的攀比从众、大操大办现象,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负担。通过改革,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因此,推行殡葬改革是合国情、顺民意、利国利民、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
光明网2014年2月13日的题为《积极推行殡葬改节的社会意义》的文章称,事实表明,我国的殡葬改革不仅节约了耕地、木材等自然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实行殡葬改革,有利于引导人们尊老爱老、破除陋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殡葬改革文明进步,合乎时代潮流,但这一新事物要让更多的群众所理解和支持,仍然任重道远。一些人在自家承包的田地或山地、林地中,大造坟墓,或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违法卖给有钱人建造豪华巨大的坟墓。在一些地方,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陋俗泛滥。有些干部为亲属办理丧事时,大肆铺张,请客受礼。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这一切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资源,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了社会风气。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旧的殡葬习俗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推行殡葬改革确实有一定难度。无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还是对广大群众来说。进一步提高对殡葬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坚持“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殡葬改革方针是极其重要的,落实好这一方针,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链接:国外殡葬习俗透视
美国:在美国,传统的丧葬是土葬,近年兴起的绿色殡葬既不建墓室,也不用化学品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仅需花费约100美元购买由硬纸板制成的棺材。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显示,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21%的人愿意选择环保殡葬方式。“绿色殡葬”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可节省大量殡葬费用。在美国,一场传统葬礼花销约8000美元,而绿色葬礼则在3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间不等。
德国:德国每年平均有60%的人选择传统丧葬方式,即放入棺木土葬或火化后将骨灰葬入墓地。只有15%的人表示死后不按照传统的方式埋葬,其中选择无名墓穴埋葬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城市高达25%—50%。对此,德国心理学家指出,昂贵的丧葬费用是促使许多人选择无名墓穴的关键原因。在树林中购买一块无名墓穴,只需800欧元,可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购置棺木、墓穴以及葬礼仪式,平均要花费5000欧元左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交流观念的变迁。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有没有一座坟墓和墓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有心。默想也能传情,可若是无意,墓碑造得再大也没有人来看望。
韩国:韩国的火化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快,许多韩国人大力提倡骨灰撒散。由于推行火葬顺民心、合民意,各地自行推行的火葬推动了国家立法。2000年1月,韩国国会通过立法,全文修订《葬事等有关法令》。《法令》规定葬礼自由,土葬、火葬自选;国家推荐火葬,骨灰自行保管或撒散。
日本:日本是亚洲最早普遍实行火葬的国家,也是首先提倡不保留骨灰的国家。在日本,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各自单独设置,殡仪馆和公墓均由私人兴办,火葬场则由国家开办。日本的殡葬立法较早,1884年即制定了有关墓地以及埋葬的管制规定。现行的殡葬法律是1948年6月1日实施的《有关坟墓、埋葬的法律》,这部法规历经十几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1999年。
新加坡:新加坡组屋的底层多为公共空间,居民可在这里办生日聚会、红白喜事,市镇一般不收租金,只需付50新元(1新元约合4.99元人民币)手续费办张许可证。这一做法对控制丧葬成本大有帮助。在新加坡,由于政府对殡葬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殡葬业者虽然是私营,但往往怀有对死者的敬畏之心,提供服务时中规中矩、相当规范。殡葬业者的收费一般根据操办天数、场地和所需服务的细项来计算,全套服务从3000新元到7000新元不等。新加坡政府开放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处理身后事也是一大特色。提供骨灰瓮安置服务的。除3个由政府管理的大型安置所外,还有200多家教堂、寺庙和会馆等。 责编/江南
新华网2013年8月23日的文章《殡葬方式调查:土葬传统根深蒂固》称,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旧的丧葬习俗——“入土为安,重殓厚葬”,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基,并且代代相传。要很快改变人们的这种思想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手中有了钱,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丧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以及封建迷信抬头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推动殡葬改革,除青岛外,全国范围内为拥有当地户籍的逝者举办免费海葬的城市还有大连和厦门等沿海城市:杭州则每年举办江葬活动,并且将“免单”范围扩大至流动人口:北京则由政府拨付骨灰撒海补贴资金,具备开展骨灰撒海业务资格的殡仪服务机构可申请骨灰撒海业务补贴。虽然各地海葬惠民政策优厚,但选择海葬的丧属却仍是“小众”。青岛市殡仪管理所负责人说:“海葬这种绿色丧葬方式遭遇冷落,关键在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有些市民还对海葬后没有祭奠亲人的固定地点而感到忧虑。“逢年过节去过世亲人坟前烧几张纸是晚辈的义务,但要是骨灰被撒入了大海。应该到哪里去祭奠亲人?如果连已逝亲人的坟头都没有了,就会被别人指责为不孝。”家住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的徐先生这样说道。
《法制晚报》2014年1月5日的题为《厚葬传统观念系生态殡葬遇冷主因》的文章提列,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表示,隆丧厚葬的传统观念是人们不接受绿色生态殡葬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生大事。葬礼一定程度上是表达亲人对逝者的不舍与思念。
郭于华说,生前死后,豪宅奢墓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厚葬是一种消费,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攀比成分。墓地,有些人将其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有人将先人安葬与子孙福祉、家族兴旺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人宁愿花很多钱买墓地,也不愿接受绿色殡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殡葬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尊敬和思念,如何安葬只是一个方式问题,与其在丧事上大操大办,不如生前让老人多享受点天伦之乐,多给老人点幸福的晚年时光。同时,唐钧认为,毕竟传统殡葬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转变观念还需一段时间。
新风势在必行
《光明日报》2014年1月10日的文章《死人活人“争”地现象随处可见》指出,各地豪华墓、乱葬乱埋占用耕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不能不让人忧虑。山东省青岛市内的墓地价格低于3万元的已经不多,稍微好一些的墓地要价都达到五六万元,比海景房单价还要贵。在济南市区一些陵园,一块占地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要价达到二三四万元。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墓地不仅价格昂贵,还出现了紧缺状况,一些地方迫于无奈开始限售墓位。
墓地价格之所以持续走高,供需失衡是主要原因,而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对墓地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绿皮书》指出,按正常年份死亡人口数量推算,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的墓穴用地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用地将在10年内用完。
面对地短缺问题,官方殡葬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近日表示,惠民殡葬政策范围将扩大到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此外还将奖补生态安葬方式。在民政部发布的5项公墓服务行业标准中,首次对公墓服务设定基本规范,提供标准化的参照体系,并特别针对经营性公墓提出明确要求。
中经网2013年11月29日的题为《倡导绿色殡葬抛在必行》的提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安葬骨灰占用了大量土地,不断增多的水泥墓地导致“青山白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土葬、火葬还是其他殡葬方式,不仅同样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让逝者安息,还能节约土地、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专家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陈规陋习,鼓励采取骨灰撒散、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促进祭奠方式多样化,树立文明殡葬新风气。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人们扭转过去人士为安的意识,不断完善殡仪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祭扫先人。
今视网2014年2月18日的文章《殡葬改革的着力点应落在移风易俗上》称,殡葬改革的着力点之所以要落在移风易俗上,根本原因在于殡葬改革就是一项涉及俗变迁的改革。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风俗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而殡葬也正是风俗的内容之一。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殡葬,不仅关系到土地的节约等现实问题,更是关系到风俗的具体内容。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各个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殡葬风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推进殡葬制度改革也只能走这样的道路,将落脚点放在移风易俗上,千万不能因为殡葬制度改革的任务艰巨就变为行政强制推进,需要明确殡葬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民心的接受,在于风俗的变迁。唯有如此,紧紧抓住这个着力点,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减少阻力,避免与当地风俗出现冲突,也才能避免殡葬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弹现象。
改革利国利民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0日的文章《革除丧葬》陋俗——倡导社会文明》指出,近年来,伴随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殡葬改革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违规土葬、滥占耕地、盲目攀比、重殓厚葬等问题突出,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修建大墓豪华墓,影响恶劣。
“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与党员干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背道而驰,亟需加以整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及时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着力规范党员、干部治丧行为,整治不良治丧风气,既是对殡葬改革由党员干部带头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这一优良传统的继续发扬,也是对全面整治“四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于狠刹奢靡低俗之风,进一步深化全党全社会对殡葬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殡葬,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通过改革,大力倡导文明治丧,有利于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其次,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用不占到世界9%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了土地和木材,保护了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再次,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受传统厚葬观念的影响,殡葬中出现的攀比从众、大操大办现象,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负担。通过改革,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因此,推行殡葬改革是合国情、顺民意、利国利民、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
光明网2014年2月13日的题为《积极推行殡葬改节的社会意义》的文章称,事实表明,我国的殡葬改革不仅节约了耕地、木材等自然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实行殡葬改革,有利于引导人们尊老爱老、破除陋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殡葬改革文明进步,合乎时代潮流,但这一新事物要让更多的群众所理解和支持,仍然任重道远。一些人在自家承包的田地或山地、林地中,大造坟墓,或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违法卖给有钱人建造豪华巨大的坟墓。在一些地方,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陋俗泛滥。有些干部为亲属办理丧事时,大肆铺张,请客受礼。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这一切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资源,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了社会风气。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受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影响,旧的殡葬习俗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推行殡葬改革确实有一定难度。无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还是对广大群众来说。进一步提高对殡葬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坚持“实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殡葬改革方针是极其重要的,落实好这一方针,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链接:国外殡葬习俗透视
美国:在美国,传统的丧葬是土葬,近年兴起的绿色殡葬既不建墓室,也不用化学品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仅需花费约100美元购买由硬纸板制成的棺材。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显示,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21%的人愿意选择环保殡葬方式。“绿色殡葬”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可节省大量殡葬费用。在美国,一场传统葬礼花销约8000美元,而绿色葬礼则在3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间不等。
德国:德国每年平均有60%的人选择传统丧葬方式,即放入棺木土葬或火化后将骨灰葬入墓地。只有15%的人表示死后不按照传统的方式埋葬,其中选择无名墓穴埋葬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城市高达25%—50%。对此,德国心理学家指出,昂贵的丧葬费用是促使许多人选择无名墓穴的关键原因。在树林中购买一块无名墓穴,只需800欧元,可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购置棺木、墓穴以及葬礼仪式,平均要花费5000欧元左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交流观念的变迁。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有没有一座坟墓和墓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有心。默想也能传情,可若是无意,墓碑造得再大也没有人来看望。
韩国:韩国的火化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较快,许多韩国人大力提倡骨灰撒散。由于推行火葬顺民心、合民意,各地自行推行的火葬推动了国家立法。2000年1月,韩国国会通过立法,全文修订《葬事等有关法令》。《法令》规定葬礼自由,土葬、火葬自选;国家推荐火葬,骨灰自行保管或撒散。
日本:日本是亚洲最早普遍实行火葬的国家,也是首先提倡不保留骨灰的国家。在日本,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各自单独设置,殡仪馆和公墓均由私人兴办,火葬场则由国家开办。日本的殡葬立法较早,1884年即制定了有关墓地以及埋葬的管制规定。现行的殡葬法律是1948年6月1日实施的《有关坟墓、埋葬的法律》,这部法规历经十几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1999年。
新加坡:新加坡组屋的底层多为公共空间,居民可在这里办生日聚会、红白喜事,市镇一般不收租金,只需付50新元(1新元约合4.99元人民币)手续费办张许可证。这一做法对控制丧葬成本大有帮助。在新加坡,由于政府对殡葬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殡葬业者虽然是私营,但往往怀有对死者的敬畏之心,提供服务时中规中矩、相当规范。殡葬业者的收费一般根据操办天数、场地和所需服务的细项来计算,全套服务从3000新元到7000新元不等。新加坡政府开放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处理身后事也是一大特色。提供骨灰瓮安置服务的。除3个由政府管理的大型安置所外,还有200多家教堂、寺庙和会馆等。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