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路:从《包法利夫人》到《复活节游行》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ng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文学史上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他精湛的叙述手法、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耶茨对普通人的关怀中,对女性的注视是显而易见的,耶茨的知音库尔特·冯古内特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冯古内特的论断是极其精准的,耶茨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包法利夫人》。本文从耶茨小说《复活节游行》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探讨从爱玛到萨拉、爱米莉的的形象流变,兼及耶茨对女性革命的看法。
   一、爱米莉:“我不知道我是谁”
   耶茨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将现实主义带回自然主义,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新自然主义”的倾向将其和福楼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复活节游行》的女主人公名叫爱米莉,她是一名读过大学的新女性,在她的一生中,工作的变迁、情感的失意共同构成了一位女性的悲剧。虽然耶茨的作品写于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之前,但是他作品中女性的悲剧式抗争与探索,都带有“女性觉醒”的特征。爱米莉某种程度上是《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现代版本,她虽生活于一个新的时代,但她身上仍然流动着爱玛的血液,那就是直面自己的需求,过一种独立的、不平庸的生活。爱米莉不甘平庸的生活态度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学业和工作上。爱米莉不同于姐姐只读到高中毕业,她念了大学,她的自信与才华使她暂时脱离了悲剧的女性命运。她一直想做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也曾尝试写作,在她生命的三个阶段,她写过三篇文章:第一篇写作失败了,但她并不在乎,因为她的生活丰富多彩;第二篇写于她和诗人杰克同居期间,而后中途断掉;第三篇则是她失业之后的心境,依然没有完成。她的这几次写作经历事实上是作为她不愿苟同于现实的证据而存在的。二是在她的感情生活上。除了那段短短的婚姻,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没有沦落为女权主义者经常诟病的婚姻中的“他者”。她有一个同居对象值得一提——诗人杰克,爱米莉对他的爱是理想化的,一如爱玛对情人的渴求,但日常生活磨去了她的热情,她离开了。爱米莉的姐姐萨拉曾经称她是“有自由精神的人”,但爱米莉踏上这条路就无法回头了,她无法再做一个脆弱的女人。在耶茨残酷的几乎不见任何感情的叙述中,他表现得像是一位旁观者而不是小说家。正像《革命之路》中的爱波,爱米莉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像爱玛一样,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是一个“瞎子”。
   二、萨拉:“幸福是一个债主”
   正如福楼拜所言:“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附上一船的不幸”,这句话同样可以概括萨拉的一生。书名“复活节游行”指的只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中的一刻,而这一刻的幸福之后,萨拉付出了一生不幸的代价。爱米莉和萨拉正好代表着爱玛的两面。在《包法利夫人》中,女主角时而被称为“爱玛”,时而被称为“包法利夫人”,这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欲求与现实,革命与传统。相对于妹妹爱米莉的“自由精神”而言,萨拉走了一条传统的女性之路,她尽职尽责地扮演了爱玛性格中“包法利夫人”的一面。但萨拉看似传统的观念中其实也隐藏了不安分的因素,这与爱米莉追求自由过程中的被动性是相对应的。在托尼的拳脚之下,她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然而爱米莉却由于现实的原因无法承担起对姐姐的承诺。仅仅片刻之后,萨拉就改变了主意,留在了丈夫身边。在她的身上,是与爱米莉截然不同的悲剧。抗争的人可以被称之为勇者,而默默承担事实上需要更大的勇气。
   三、女性之路:谎言与失败
   从《包法利夫人》到《复活节游行》,福楼拜和耶茨都描绘了女性的悲剧命运,爱玛和爱米莉、萨拉都对命运进行了抗争,但终究归于失败。在传统束缚下,女性不可能获得幸福,但抗争也是徒劳的,耶茨对女性革命的效力是相当怀疑的。
   耶茨向来是以作品中的孤独和苦难著称的,他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人人都是孤独的,即便是萨拉和爱米莉这样的姐妹,在女性之路上前行时,也没有办法相互照应。爱米莉得知姐夫殴打姐姐时,将其臭骂了一顿,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戏剧化的场景,她利用了姐姐的苦难来达到了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后来姐姐想投奔她时,她也表现出了自私和犹豫的一面。女性革命说到底可能根本就是个激进的谎言。
   西摩·劳伦斯曾经这样评价耶茨:“他酒喝得太多,烟抽得太凶,总是惹麻烦,过着一种流动的生活,但作为一个作家,他却是恰如其分的”。耶茨在写作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人在面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时永恒的迷惘、困惑、不安和焦躁给予了足够重视,他笔下的女性那种任性、盲目的对命运的抗争道出了整个人类面对宿命时的迷茫。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耶茨著,孙仲旭译.复活节游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王晓文.徒劳的革命——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革命之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对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这样的形势,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数字化步伐加快,纸质文献的电子资源共存,自建数字库凸显科学特色,读者借阅信息完全数字化,图书采访、编目近乎无纸化……在文献
期刊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治安形势严峻的新时期,面对罪犯思想日趋活跃、犯罪方式更趋多样化的现实,监狱干警的“本领恐慌”问题日益凸显,提高监狱干警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充分调查研究新时期的监狱干警的“本领恐慌”问题,有利于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另外,制定切实有效的相应措施来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本领”能够有效地进行罪犯改造、提高罪犯改造成功率,降低罪犯的再犯罪率,在当前有着深远意义。  毛泽东早
期刊
无论是田间地头喜爱“花儿”的男男女女,还是常在“花儿”会上一展歌喉的“花儿”把式,在专门研究“花儿”艺术的学术理论界,只要提到“花儿”,人们就会想到冶进元。作为一名活跃在民间的“花儿”词作家,他编写创作的许多“花儿”唱词已经广为传唱,成为青海“花儿”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幼时的冶进元,母亲早逝,父亲以卖粽子为生,贫穷的家境使冶进元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有一次外出的冶进元跟随一帮卖煤渣的车户,
期刊
岭南,有一种树     岭南,有一种树,一年四季只长叶子不开花。我不知道这种树的名称。  这里的夏天是漫长的,从四五月份开始,天气就一天热似一天,一直热到十月、十一月份。尤其是七、八、九几个月,在北纬20度回归线内热高压的炙烤和蒸腾下,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加之空气中湿度大,从早到晚,那种燠热真让人逃也逃不脱,躲也躲不开。在这个季节,别说人受不了,花儿也蔫了,鸟儿也藏了,就连蝉声都暗哑了。这种天气,
期刊
郑墩镇位于福建省松溪县西南方,地处闽江支流松溪下游的丘陵盆地,毗邻政和、建阳境域。总面积176.47平方公里;总人口2.06万,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农民剧团。   一、郑墩戏曲文化概貌   郑墩镇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历来以传统戏曲为主,传统“戏俗”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沿袭至今,渊源久远,底蕴深厚;从赣剧(江西路)戏班到越剧农民剧团,群众对
期刊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塑,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同古代埃及艺术家遵循正面率的原则来表现作品的造型特点具有相同之处。当时人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人们所见的世界而是人们所了解的世界,所以绘画雕塑中追求的不是真实再现而是正确(全面)表现人物特征,通过信仰神力而达到美,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
期刊
本文以坐具这一设计的永恒主题为线索,以文化视角深入分析并得出中西方坐具设计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思考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坐具设计的相关问题。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似乎是这样的情景: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的那堂软垫沙发上,双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丝幽篁。” ——董桥《这一代的事》   “堂”字在中国语境之中,是道德的方正、谨敬、自重。因
期刊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经过对相关的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在太极拳练习和名族音乐的结合可以使练习者在技术的掌握、呼吸的调整、节奏的把握上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太极拳的练习质量。同时民族音乐的融入丰富了太极拳运动,有助于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一直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欢。但是练习的群体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同时太极有自己内在的节奏,是一种很优美的运动,与音
期刊
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通过意象、心理描写、大量对话等突出手法等多角度结合使用,深入剖析女芭蕾舞演员对艺术创造的向往与艰难探寻以及对自我人生价值思考历程,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与生活世界失衡的状态。   2010年,当代著名保加利亚作家鲍·拉伊诺夫的名篇《黑天鹅》被改编成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式旋律的天籁电影经典:典雅气质的独立,崩溃节奏以及亦步亦趋的跟拍式摄影在传达舞蹈画
期刊
本文试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以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一些隐喻汉译的策略,来减轻读者的认知努力,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性。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理解隐喻的过程是寻求最大关联的过程,而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而,翻译过程是译者努力追求译文寓意与原文语义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在亚当之前》是美国著名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