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型艺术节的远大理想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上海新天地片区举办的首届“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从6月6日至19日短短两周的时间内,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中国台湾等地的16个精彩剧目,在新天地的咖啡馆、酒吧、餐厅、书店、小型博物馆、广场、帐篷剧场等空间上演,其中包括户外多媒体影音秀、新马戏、默剧、浸没式戏剧、创意物件剧、咖啡剧、舞蹈、街头表演、观众参与型剧目等。
  “表演艺术新天地”没有发生在常规意义上的剧场里,没有把目标受众局限于戏剧人朋友圈及资深观众群,没有设置年龄、性别、收入、文化背景门槛——其中60%的节目甚至不设票价,部分节目采用流动、开放的观众席,出入自由……这场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小众艺术”的活动,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吸引了高于以往20%-40%的人流量,甚至超过了外滩,成为大众聚焦的城中热事。
  “这不是一个戏剧节,”策展人水晶说,“戏剧的定义太狭窄,所以我们选择了‘表演艺术’这个词。人类表演艺术的领域浩瀚如汪洋大海。我们做艺术节有三个宗旨,第一启蒙观众,第二刺激创作,第三净化生态。”
  6月6日的午后,阳光热情而有节制。踩着3点的时针来到新天地,到处可见胸前挂着节目册、别着剧目海报徽章的人。本次艺术节的第一场演出——英国艺术家比尔·艾奇森的“行动剧场”《终极导览》准时开始,这也是艺术节六部原创委约作品之一。行程的起点就在艺术节信息中心旁。因为身高优势,大个子比尔完全用不着导游旗,24名观众跟随他的圆顶黑帽,忙碌地穿梭在新天地一些较为冷门的“景点”。比尔八卦着上海五花八门的主题旅游:都市观光巴士之旅、犹太人避难博物馆之旅、保时捷之旅、孔庙之旅、幽灵之旅(Ghost Tour)……喜剧就在切入视角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诞生。在同行者中偶遇几位朋友,平时在剧场里老实巴交正襟危坐的我们,当然不会错过可以“不守规矩”的珍贵机会,用手机尽情记录下每一个有趣的瞬间……越来越多的路人朝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也淡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拿着手机苦候开票时间好不容易在报名页上预约成功,逐渐从“观众”变成了“表演者”。总之,我们与比尔似乎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出戏又入戏地配合着他上演一出“一个外国人带着一群上海人游览新天地”的戏码,同时又充当着戏中戏的观众……
  本届“表演艺术新天地”共推出了六部原创委约作品,除了《终极导览》外,还有《你听·新娘》《朱莉小姐》《行动艺术·艺术新天地》《影音秀》以及《雷雨后传》(后因技术原因而取消)。一个艺术节的委约作品也许并非其品质的代表,却往往能真实反映它的趣味、理想和野心。
  “我们会把新天地作为扶持中国本土原创的重要平台,” 水晶表示,“我们每年会推出四到五部原创委约作品,为艺术家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各种服务,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多年来我的内心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想利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营造出良性的微观戏剧生态。”
  咖啡剧《你听·新娘》是一部根据咖啡馆和书店的形态创作的委约作品。入场前,每位观众需领取一个耳机,随后找空位坐下。戴上耳机,你会听到从中传来三个女人的窃窃私语,就像平日喝咖啡时,你会在无意中聆听到邻座的隐私。你环顾四周,寻找声源,无论有没有找到,你都已成为这场张扬的泄密事件的旁听者。“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屋里厢博物馆承载的是浸入式戏剧《朱莉小姐》。著一袭红色长裙、披黑色夹克的朱莉小姐坐摩托车扬长而来,带你瞬间入梦。“导游”的带领下,观众拿着啤酒、游走在客堂间、厢房、亭子间……拾掇起斯特林堡的剧本碎片,拼凑出一个散发着淡淡樟木箱味的老上海旧梦。《影音秀》发生在南里广场的露天空间,现场绘画的影像投射在酒吧白色外壁上,英籍俄裔的画家如魔术师一般将神话的古朴与教堂的庄重置入暮色降临的新天地。配乐部分则由一名美籍华裔的多乐器演奏大师完成——观众们听到了琵琶、大提琴、贝斯等乐器的声音,还以为现场有一支小型乐队。声音、颜色与线条形成的织体在现场凝聚出一道结界,只要进入这个空间,匆匆赶路的人流顿时安静下来。
  “有几次我看到送外卖的速递员会驻足观看一分钟。在他不断赶路的一天或者一年之中,他实实在在地收获了这一分钟的喜悦,这让我尤其感到幸福。无论收入与学历高低,我们对所有人做了无差别的贡献。”水晶说道,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术语叫帕累托改善。这个名词的意思是,某个相关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利益受损,并且至少有一个人以上因为这件事而得到了提升。‘表演艺术新天地’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它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追求的梦想。”
  这场令观众、演员、主办方、场地方甚至志愿者都感到幸福的艺术节,开启了一种可借鉴的良性模式。未来,表演艺术将进入到更多的商业公共空间,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然而,可拷贝的是模式,不可拷贝的是创意。因此,我更乐意把新天地为期两周的活动看作一件完整的“场域特定艺术”(site-specific art)作品。这件与地理及建筑形态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艺术作品,其本身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据悉,“表演艺术新天地”已被写入黄浦区十三五规划,长期举办下去。希冀这样一个认真而微小的起步,可以为未来艺术生态注入更多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剧场建设成为大小城市的热点,自1998年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二百六十余家,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达二千余家。据媒体报道,上海剧场数量达130家,未来五年内还将有十几家剧场交付使用。这不仅反映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上海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艺术欣赏品位的提高。但剧场建设热火朝天,这也给上海的演艺市场和从业者们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解决好“
期刊
全国戏剧期刊主编会议暨第30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于6月1日至3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文广新局、江苏省《影剧月报》等承办,来自全国17家戏剧期刊的主编以及戏剧专家们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大家就如何通过期刊间合作,利用全国戏剧期刊联盟这一平台,推动戏剧创作和评论,繁荣戏剧事业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同时,经过评委会评审,分别评选出第30届
期刊
有些蓬乱的灰白头发、微微弓起的背脊、皱巴巴甚至干裂的双手……这个朴实的庄稼汉,面对初来乍到的城市,陌生、好奇、格格不入,但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却炯炯有神,温和而又坚定。  这是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在大型滑稽戏《幸福的红萝卜》中塑造的父亲形象,一个一辈子腌制萝卜干的手艺人。祖传的萝卜干手艺后继无人,儿子却只想着一夜暴富,渐渐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洞悉儿子处境的父亲唐荣华带着儿子的初恋来到了陌生的
期刊
2015年1 0月,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邀请了莱纳德·佩蒂特等四位国际迈克尔·契诃夫方法训练专家,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大师班。期间,四位专家还举行了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排演的话剧《西哈诺》(Cyrano)的示范演出。  演员是创造性的艺术家  迈克尔·契诃夫认为演员首先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即演员在一切训练开始前就已经是艺术家了,而非像传统教学中认为演员是“以艺术
期刊
和马修·伯恩爵士的采访在瑞金宾馆的咖啡馆里进行。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很惊喜。“吸血鬼!你是今天第一个提这个词的采访者,之前他们都问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一下子让气氛活泼了起来。  携舞蹈作品《睡美人》,英国著名编舞家、导演马修·伯恩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宣传。在这个《睡美人》的故事里,原来梦幻的王子公主和仙女,变成了穷小子富小姐和吸血鬼,视觉呈现也相应地营造出哥特风。“‘吸血鬼’听起来是一个疯狂的
期刊
当我们提到芭蕾,我们不免会想到柴可夫斯基。他创作了三部芭蕾音乐,每一部都举世闻名。其中,改编自童话的《睡美人》,顶着“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的光环,已经在全世界的剧场里演出了一百多年。几乎每一个古典芭蕾院团都排演过它,舞蹈编导从中获取层出不穷的灵感。此番将在上海巡演的,是英国当代编舞家马修·伯恩的版本。作为当代人,我们有比百年前人们多得多的选择,但是还有什么能像童话一样,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驱动着我
期刊
人 物  孙苏梅——上海阿姨,七十三岁。  顾 晴——孙苏梅的长女,四十五岁。  顾 鑫——孙苏梅的儿子,四十三岁。  陈文瀚——顾晴的丈夫,四十八岁。  羅莉莉——顾鑫的情人,三十八岁。  陈欣然——陈文瀚的女儿,二十二岁。  顾 楠——顾鑫的儿子,十八岁。  赵丽儿——罗莉莉丈夫的情人,二十二岁。  第一幕  [上海。梅雨的午后,燥热难耐,看样子是要下雨了。一股湿热的情绪在顾家蔓延开来。客厅里
期刊
1995年欧利维耶·皮首次受到阿维尼翁艺术节的邀演,以自编自导、同时担任演员的《小灯》登台亮相,这是一部由五个剧本组成头尾相连的连环套戏,演出时间长达24小时。《小灯》法语为La Servante - Histoire sans fin虽然也可直译为《仆人-未尽的故事》,但La Servante其实在剧场中是专指后台使用的直立灯具,始终为剧场人在暗处指引明路。令人可以意会的高度象征与24小时的演出
期刊
如果说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足足4部长篇加上56个短篇——在缜密精巧的推理和酣畅淋漓的揭秘之外还留下了任何未解的谜题,那么首当其冲的一定包括以下两条:其一,神探在白教堂谋杀悬案中的古怪缺席;其二,宿敌莫里亚蒂教授的真正身份。一百多年里,它们为福尔摩斯的戏仿作品、舞台改编和荧幕呈现留下了巨大空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黑色音乐喜剧《福尔摩斯之死》对两个谜题的答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想,更有
期刊
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中国戏曲的典例甚多,目标观众从熟悉各种戏曲的中国戏迷到如今为数不少的西方观众,市场也逐渐多元化。若是稍作梳理,《麦克白》的京剧改编《欲望城国》、越剧《马龙将军》、昆曲《血手记》、徽剧《惊魂记》,《李尔王》的京剧改编《歧王梦》等等成功案例不一而足,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观看的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同名京剧改编《驯悍记》同样在文化变奏和利用上可圈可点。  全戏从醉梦开始,将“梦里不知身是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