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身体,想象的中心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ttering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 0月,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邀请了莱纳德·佩蒂特等四位国际迈克尔·契诃夫方法训练专家,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大师班。期间,四位专家还举行了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排演的话剧《西哈诺》(Cyrano)的示范演出。
  演员是创造性的艺术家
  迈克尔·契诃夫认为演员首先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即演员在一切训练开始前就已经是艺术家了,而非像传统教学中认为演员是“以艺术家为目标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学生。他希望演员牢牢构建起艺术创作的意识:要超越日常生活,从平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迈克尔·契诃夫认为一切训练都必须和身体有关联,创作时的身体状态也必须超越日常:演员头顶上要有光环,它使演员时刻保持积极的状态;眼神要柔和,这有助于演员看的时候打开余光,要帮助演员更多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上身要柔软,僵化的身体会阻断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柔软的身体才能接受一切并产生感受;双腿要强壮有力,这有助于演员吸收来自大地的能量;演员的心扉必须是敞开的,这样才能时刻准备接收他人及外界给予的刺激,也要时刻准备将自己完全奉献出去。
  能量是连接身体与心理的桥梁
  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能量是一切训练和表演的基石,也是连接外在身体和内在情感的重要媒介,演员必须学会发射自己的能量和接收来自对手乃至整个空间的能量。大师班每天的热身训练都是和能量紧密相连的,通过扔球和快板、慢板(Staccato/Legato)的热身让演员把能量充分调动起来,并建立接受和发射能量的自觉性。
  “能量的身体”是其重要理论,他认为,人除了外部可见的身体之外还有一个“能量的身体”,这个“能量的身体”虽不可见,但却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和可见的身体一样,“能量的身体”也有不同的具体部位,如能量的头、能量的手臂或能量的腿等。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会教导演员如何操纵“能量的身体”,让“能量的身体”带动外部的身体去做动作,有时候“能量的身体”在做动作的时候外部的身体是完全静止的。相同一个外部动作,会随着“能量的身体”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能量的身体”的动作大小、方向、幅度不同都会造成外部身体动作的差别,乃至造成内心感受的差别。
  “能量的身体”不仅能和外在的身体一样做大小、幅度、方向不同的动作,而且有不同的质感,演员需要学会使用不同质感的能量带动外在的身体去行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存在四种身体质感,它们分别是:“塑形”(molding)、“漂浮”(flowing)、“飞行”(flying)和“放射”(radiating)。身体质感和“能量的身体”密不可分,如做“塑形”的身体质感需要“能量的身体”与外在的身体做激烈的对抗,而做“放射”的身体质感时需要将能量不断向空间中的不同方向或不同对手放射,外在的身体却保持静止。不同质感的 “能量的身体”会带来表现丰富的外在动作,并进一步引发相应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由外部动作引发内心情感
  迈克尔·契诃夫认为,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身体动作或姿势都与一个内心感受相联系,因此,通过清晰、准确、强烈的身体姿势,可以引起相应的内心感受。
  “心理姿态”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晚年提出“形体行动方法”时曾指出:“形体行动比心理行动易于掌握,它比难以捉摸的内心感受易于了解,易于固定下来,它是物质的、可见的。”“激情和体验就像电一样,是稍纵即逝的,然而,假如它们以相应的形体动作固定下来,就会被那些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刻唤起它们的演员们所掌握,所控制。”迈克尔·契诃夫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早意识到从外部入手进行工作的优势,而迈克尔·契诃夫的“心理姿态”学说也比由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去世而基本停滞在理论阶段的“形体行动方法”在实践上走得更远。
  在“心理姿态”中,最基本的是六个身体方向:扩张、收缩、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身体方向是内部冲动或行动欲望在外部的直观体现。例如,人在内心欲望膨胀时身体会不自觉地扩张,在感到恐惧、害怕时身体会收缩,在愉悦时身体方向就会向上,感到沮丧时身体方向会向下。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姿态”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姿势绝不可混淆,“心理姿态”是诗性的,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力,所以做“心理姿态”训练时始终要坚信自己是创造性的艺术家,而“能量的身体”也必须时刻积极参与。在训练中,演员通过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和姿态,逐渐感受到自己内部的细微变化,当感受出现时,要非常敏感将它抓住,不要抑制它,要把这种感受保持住,并再次通过外部姿态进行放大和加强。通过长期的“心理姿态”训练,演员完全可以达到外部动作和内心反应的高度统一。
  运用想象走向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演员需要体验角色,而迈克尔·契诃夫说演员要走向角色。运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创造角色,演员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纯粹的艺术创造的状态,“想象的峰值”的训练会帮助演员进入这种状态:演员想象在自己面前是一个水池,而自己目前还处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只要向前踏出一步,就会进入这个水池,这个水池里是纯粹属于艺术家的创造空间,跨入它就进入到“想象的峰值”,会达到“高峰体验”,演员的想象力、感受力在水池中被唤醒并高度开放。“想象的峰值”是通过心理暗示方法使演员自觉地打开创造角色的关键元素——想象力。
  “想象的中心”是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演员走向角色的手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心,一切行为冲动都来自于这个中心,这个“想象的中心”就位于我们的身体中,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分。在创造角色时,把“想象的中心”放在身体的不同部分会使演员走向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契诃夫方法中有三种基本的人物类型:思考型、感受型和行动型,其中思考型人物以头部为“想象的中心”,感受型人物以胸部为“想象的中心”,而行动型人物以胯和腿部为“想象的中心”。“想象的中心”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任何的身体部位都可以归入三种类型中的一个,创造角色时使用“想象的中心”的差异,将会带领演员走向不同的人物。   “想象的中心”和身体质感相结合,会使角色创造变得丰富而充满趣味。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思考型人物的身体质感是“木棍”型,感受型人物的身体质感是“丝绸”型,行动型人物的身体质感是“球”型,而不论木棍、丝绸还是球都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例如木棍可以是牙签、筷子、警棍、针等。筷子还可以是木筷子、铁筷子、竹筷子等等。在创造角色时,演员将角色想象为一个非常具体的物件,运用想象力获得这个物件的画面,让“能量的身体”不断去接近画面,“能量的身体”再带动外在的身体走向画面,最终演员可以与画面合为一体,即演员走向了角色。
  人的想象是无限的,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在想象中出现,这些通过想象出现的人或事物自然可以作为“想象的中心”的表现对象。演员运用“想象的中心”创造角色,通过作为创作主导因素的“想象”的充分参与,摆脱了演员个人性格和自我意识的限制,从而获得创作的更大的自由。
  利用氛围激发表演
  迈克尔认为氛围也是激发演员创作的重要手段。氛围指被我们占据的身体周围的空间。演员可以通过与空间中的人或事物乃至空间本身的交流、互动得到激励。
  演员想象自己身体周围有个无形的气泡,在气泡内是演员自我的空间,而在气泡之外则是通过演员想象获得的带有某种状态或情绪的氛围,演员可以在气泡内外进出感受特定的气氛,吸收空间中由整个创作集体散发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的能量,并做出即兴的、真实的反应。这是利用想象的气泡做的“氛围”训练。这种氛围的形成,是源自演员间不断释放出的集体能量,也源自观众在接受演员的能量信息后的能量反馈。整个剧场空间的能量形成氛围,而这氛围又被演员自觉地再利用,从而刺激自身的表演。迈克尔非常充分、高效地利用了整个空间环境对演员创作的激励因素。
  永远在发展中的方法
  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中的所有理论和训练都是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演员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只要他对学习抱有自信,且将自身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习,那他就有能力也有权进行自由发展。迈克尔认为发展是必要的,不发展就意味着僵化和死亡,不论生活还是艺术。因此,迈克尔一再告诫学生们不要一味重复自己的练习,而要根据他的理念和原则不断开发新的训练。
  莱纳德和他的团队带来的迈克尔·契诃夫方法训练,只有少数来自迈克尔本人,大部分来自于他们老师和自己在理解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基础上的新的发展。教学中,莱纳德向演员们传达了一个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创造、实践和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会一直延伸至演员们将来在各自岗位的表演和教学,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对迈克尔·契诃夫方法的理念和原则的理解上。迈克尔·契诃夫方法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它足以包容和吸纳每一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性。
  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展现出了一套全新的、实用的表演训练系统。相信此次大师班的举办必将对我国的表演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动我国的表演训练和教学与世界接轨。
  (作者何雁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郑烜为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像蒋星煜这样96岁高龄,又出了九大部文集的老人,无论如何是足以使人羡慕的。算起来我比蒋先生要小二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我就曾以有蒋星煜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当年上海就有一家专门关注戏剧的刊物,叫《上海戏剧》。这家编辑部有个群体,都是戏剧人。当时我在儿艺学馆学习表演,但喜欢戏剧评论,给《文汇报》写了篇关于日本音乐剧的剧评,后来又写了篇评《杜鹃山》的稿子,《上海戏剧》编辑周牧先生就来找我,见到我就说你那
期刊
日前,《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首发式暨修订版启动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作为本书主编,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陆军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他介绍了编撰本书的缘由:编剧作为专业,有2500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论断。现存的古希腊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也有2400来年了。编剧的相关研究,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算起,也有2300余年。中国戏剧晚出,现存最早的戏曲剧本是南宋的《
期刊
“看戏嘛,图个乐子”,爷爷辈的老人经常这样说,传统戏曲中亦不乏《拾玉镯》《三岔口》《梅龙镇》这样的轻喜剧,但放眼今天的新编戏曲市场,却鲜少发现喜剧的身影。是观众不爱看喜剧了吗?显然并非如此,近年来话剧界《喜剧的忧伤》《蒋公的面子》《驴得水》等作品的走红就证明喜剧依然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新编戏曲之所以出现“十戏九悲”的局面,实际上是一种与观众脱节的表现。究其原因,或许是屈从于评奖的压力——在戏曲被
期刊
编者按:2016年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将领衔主演跨度为期一年的悟空戏系列展演。京剧悟空戏因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风趣幽默,广受观众喜爱,不但京剧,各剧种也有形象鲜明的悟空戏。郑法祥是上海京剧院的元老之一,由他开创的郑派悟空戏威武大气、亦庄亦谐、独具一格,曾是京剧南派武戏中极有特色的一支,惜近年来较少在舞台上完整展示,此次系列演出可说是难得的舞台呈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悟空戏以及郑派悟空戏,
期刊
成语“黄钟大吕”形容乐、声、辞的庄严、谐和,义出古代宫调乐律。宫调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律制,是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源头。昆曲中宫调使用法继承自诸宫调、杂剧及南戏,與隋唐燕乐中的宫调有渊源关系,但功用并不一致,古代宫调的乐理作用在昆曲宫调中明显弱化。  鲁殿灵光、美酒遗香  古代定调用“管”(隋唐时用筚篥),吹管时空气振动形成音值高低,管长不同则频率不同。古人以“三分损益法”调整管长,形成五音二变,即五声
期刊
昆曲曲牌庞如军伍、繁如花锦;组合变化恰似调兵遣将,排布有章、阵法可循,能满足复杂多样的戏剧设计。  曲牌的常规类别  【卜算子】【浪淘沙】【虞美人】【一剪梅】【满江红】【忆秦娥】等牌,读宋词时频频相遇,在昆曲里则用做南曲套数的“引子”,格律一致或稍有变异。宋词常有上下两阙,昆曲常用单片。引子如阵前先锋,用于人物上场,引发剧情、导出情绪,散板演唱。  南套使用【尾声】结束,或在转换套数时做隔断,三句
期刊
对中国年轻的莎剧爱好者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可谓既熟悉又陌生。2008年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戏剧电影《哈姆雷特》由于其充满现代意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让中国的观众记住了RSC这个名字。2012年,RSC的《裘力斯·恺撒》(Julius Caesar)启用了全黑人演员阵容,在学术界和戏剧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既有人赞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剧场建设成为大小城市的热点,自1998年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二百六十余家,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达二千余家。据媒体报道,上海剧场数量达130家,未来五年内还将有十几家剧场交付使用。这不仅反映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上海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艺术欣赏品位的提高。但剧场建设热火朝天,这也给上海的演艺市场和从业者们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解决好“
期刊
全国戏剧期刊主编会议暨第30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于6月1日至3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文广新局、江苏省《影剧月报》等承办,来自全国17家戏剧期刊的主编以及戏剧专家们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大家就如何通过期刊间合作,利用全国戏剧期刊联盟这一平台,推动戏剧创作和评论,繁荣戏剧事业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同时,经过评委会评审,分别评选出第30届
期刊
有些蓬乱的灰白头发、微微弓起的背脊、皱巴巴甚至干裂的双手……这个朴实的庄稼汉,面对初来乍到的城市,陌生、好奇、格格不入,但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却炯炯有神,温和而又坚定。  这是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在大型滑稽戏《幸福的红萝卜》中塑造的父亲形象,一个一辈子腌制萝卜干的手艺人。祖传的萝卜干手艺后继无人,儿子却只想着一夜暴富,渐渐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洞悉儿子处境的父亲唐荣华带着儿子的初恋来到了陌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