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剧场的绽放与挑战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剧场建设成为大小城市的热点,自1998年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二百六十余家,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达二千余家。据媒体报道,上海剧场数量达130家,未来五年内还将有十几家剧场交付使用。这不仅反映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上海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艺术欣赏品位的提高。但剧场建设热火朝天,这也给上海的演艺市场和从业者们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解决好“建、管、用”的挑战
  剧院管理的“软科学”跟不上剧院建设的速度,成为当下剧院建设发展的一大痛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脱节,是剧院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和“用”则是剧场的一辈子。上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建得起养不起”和“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剧场立项之初应重视调研演艺市场的重要性,明确剧场的功能性定位,避免日后使用的空间浪费及剧场闲置。建成之后管理者认真研究节目定位,重视节目策划与管理。剧团或相关制作单位重视剧目生产,认真打磨、仔细雕琢精品剧目,保证艺术质量。剧场多了,剧目建设是否能与之相匹配,剧目质量是否能与之相匹配是在剧场建设规划时率先考虑的。最近中文版舞台剧《战马》在上海文化广场如火如荼地上演,这是英国国家剧院历时七年打造的精品,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此剧也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排练及相关技术的磨合。当前的剧目生产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既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文化需求又能保证节目质量是值得商榷的。
  二.剧场高级管理层及舞台技术人员的挑战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指出,当前中国剧院管理的最大短板是院长这个职位。剧院管理的水平是由院长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的。任何一个剧院都要有一个出色的掌舵人。上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也要有更多的优秀院长,这对业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除此以外,剧场技术人员特别是通晓舞台技术管理知识,且熟悉国内外演出制作规律的剧场技术人才极其匮乏。目前,我国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以院校培养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为主。专门开设舞台技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院校培养注重的是基础教育,技术人员不但能获得大学的通识教育,还能在事业起步阶段便获取演出制作团队协作的经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则是借助已有的艺术交流平台,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培训舞台技术人员的最佳途径则是针对不同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方向设定所需要的课程。学校的基础课程应是专门为舞台技术领域的初级工作人员准备的。行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可再制定中级培养方案将基础水平的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各个部门的主管。在这基础上可再设置高级的培训课程,让学员接触到并熟悉每个技术工种范畴内最高端的技术。
  三.剧场运营模式的挑战
  目前,不少剧院仍主要靠租场子运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说,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三家艺术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不尽相同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经营,各自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又如艺海剧院将名导孟京辉的佳作请进了五楼小剧场,作为孟京辉在上海的“定点”舞台。说到交响乐,上海观众首先想到的是东方艺术中心,“听交响到东方”早已是上海文化的知名名牌。
  四.培育观众的挑战
  上海观众买票看戏已成习惯,这也是文艺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曾有人就广州与上海的演艺市场做过这样的比较,广州演出时间是晚8点,得先吃好再看戏。上海是晚7:15或7:30,下班就看戏。但需要客观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受到了多重冲击。新建剧场多了,特别是专业型剧场多了,是否仍能保证有足够的观众走进剧场。如前不久引起巨大反响的上海是否需要两座歌剧院之争,也从某种层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上海是否真正拥有歌剧市场的担忧。观众培育仍任重道远。上海众多处于管理标杆的剧场已提出了多样化的观众培育措施。如上海大剧院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值得借鉴学习。上海音乐厅低票价的音乐午茶活动培育了一批音乐爱好者。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剧场技术管理专业教师)
其他文献
弗朗索瓦丝·萨冈在18岁的时候以《你好,忧愁》一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星,因为就像世人对她本人的描述一样,在作品中她直接描绘了一个天真又危险、脆弱且叛逆的少女塞茜尔的故事。塞茜尔青春反叛,理想是“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跟大众对萨冈的印象“一个迷人的小魔鬼,一双藏匿着天真的眼眸,与世界保持距离的冷漠,对人与人间关系的洞察,一丝微笑伴随着羞怯,如同我们眼中永远天真的孩子”不谋而合,塞茜尔和爸爸、西
期刊
从北京返沪已经多日,长宁沪剧团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沪剧《赵一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依旧回响在耳边。开座谈会那天,街头漫天大雪,会上却热气腾腾。一些专家把这台演出说成是缅怀先烈的良心戏,一句“小剧团有大担当”的评语更如电光石火。我把这句话当作对我们剧团、对自己的鞭策和诫勉。新年来临,就讲讲我对剧团剧目创作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吧!  紧贴时代脉搏和两条腿走路  我们是一家区属剧团,各
期刊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曾经看着电影《泰坦尼克号》谈恋爱的年轻家长们,带着对经典膜拜的心理,带着对该剧的好奇,牵着宝宝走进剧场,走进《泰坦尼克号》的世界。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提出了疑问,这是根据爱情电影改编的吗?这是给孩子看的儿童剧吗?那么,让我们用一种学龄孩子必修的逻辑思维来解构一下“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经典的电影,电影中的爱情桥段和主题歌像藤蔓一样
期刊
像蒋星煜这样96岁高龄,又出了九大部文集的老人,无论如何是足以使人羡慕的。算起来我比蒋先生要小二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我就曾以有蒋星煜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当年上海就有一家专门关注戏剧的刊物,叫《上海戏剧》。这家编辑部有个群体,都是戏剧人。当时我在儿艺学馆学习表演,但喜欢戏剧评论,给《文汇报》写了篇关于日本音乐剧的剧评,后来又写了篇评《杜鹃山》的稿子,《上海戏剧》编辑周牧先生就来找我,见到我就说你那
期刊
日前,《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首发式暨修订版启动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作为本书主编,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陆军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他介绍了编撰本书的缘由:编剧作为专业,有2500年的历史,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论断。现存的古希腊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本也有2400来年了。编剧的相关研究,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算起,也有2300余年。中国戏剧晚出,现存最早的戏曲剧本是南宋的《
期刊
“看戏嘛,图个乐子”,爷爷辈的老人经常这样说,传统戏曲中亦不乏《拾玉镯》《三岔口》《梅龙镇》这样的轻喜剧,但放眼今天的新编戏曲市场,却鲜少发现喜剧的身影。是观众不爱看喜剧了吗?显然并非如此,近年来话剧界《喜剧的忧伤》《蒋公的面子》《驴得水》等作品的走红就证明喜剧依然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新编戏曲之所以出现“十戏九悲”的局面,实际上是一种与观众脱节的表现。究其原因,或许是屈从于评奖的压力——在戏曲被
期刊
编者按:2016年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将领衔主演跨度为期一年的悟空戏系列展演。京剧悟空戏因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风趣幽默,广受观众喜爱,不但京剧,各剧种也有形象鲜明的悟空戏。郑法祥是上海京剧院的元老之一,由他开创的郑派悟空戏威武大气、亦庄亦谐、独具一格,曾是京剧南派武戏中极有特色的一支,惜近年来较少在舞台上完整展示,此次系列演出可说是难得的舞台呈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悟空戏以及郑派悟空戏,
期刊
成语“黄钟大吕”形容乐、声、辞的庄严、谐和,义出古代宫调乐律。宫调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律制,是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源头。昆曲中宫调使用法继承自诸宫调、杂剧及南戏,與隋唐燕乐中的宫调有渊源关系,但功用并不一致,古代宫调的乐理作用在昆曲宫调中明显弱化。  鲁殿灵光、美酒遗香  古代定调用“管”(隋唐时用筚篥),吹管时空气振动形成音值高低,管长不同则频率不同。古人以“三分损益法”调整管长,形成五音二变,即五声
期刊
昆曲曲牌庞如军伍、繁如花锦;组合变化恰似调兵遣将,排布有章、阵法可循,能满足复杂多样的戏剧设计。  曲牌的常规类别  【卜算子】【浪淘沙】【虞美人】【一剪梅】【满江红】【忆秦娥】等牌,读宋词时频频相遇,在昆曲里则用做南曲套数的“引子”,格律一致或稍有变异。宋词常有上下两阙,昆曲常用单片。引子如阵前先锋,用于人物上场,引发剧情、导出情绪,散板演唱。  南套使用【尾声】结束,或在转换套数时做隔断,三句
期刊
对中国年轻的莎剧爱好者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可谓既熟悉又陌生。2008年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戏剧电影《哈姆雷特》由于其充满现代意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让中国的观众记住了RSC这个名字。2012年,RSC的《裘力斯·恺撒》(Julius Caesar)启用了全黑人演员阵容,在学术界和戏剧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既有人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