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剧场建设成为大小城市的热点,自1998年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二百六十余家,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达二千余家。据媒体报道,上海剧场数量达130家,未来五年内还将有十几家剧场交付使用。这不仅反映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更反映出上海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艺术欣赏品位的提高。但剧场建设热火朝天,这也给上海的演艺市场和从业者们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解决好“建、管、用”的挑战
剧院管理的“软科学”跟不上剧院建设的速度,成为当下剧院建设发展的一大痛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脱节,是剧院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和“用”则是剧场的一辈子。上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建得起养不起”和“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剧场立项之初应重视调研演艺市场的重要性,明确剧场的功能性定位,避免日后使用的空间浪费及剧场闲置。建成之后管理者认真研究节目定位,重视节目策划与管理。剧团或相关制作单位重视剧目生产,认真打磨、仔细雕琢精品剧目,保证艺术质量。剧场多了,剧目建设是否能与之相匹配,剧目质量是否能与之相匹配是在剧场建设规划时率先考虑的。最近中文版舞台剧《战马》在上海文化广场如火如荼地上演,这是英国国家剧院历时七年打造的精品,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此剧也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排练及相关技术的磨合。当前的剧目生产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既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文化需求又能保证节目质量是值得商榷的。
二.剧场高级管理层及舞台技术人员的挑战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指出,当前中国剧院管理的最大短板是院长这个职位。剧院管理的水平是由院长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的。任何一个剧院都要有一个出色的掌舵人。上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也要有更多的优秀院长,这对业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除此以外,剧场技术人员特别是通晓舞台技术管理知识,且熟悉国内外演出制作规律的剧场技术人才极其匮乏。目前,我国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以院校培养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为主。专门开设舞台技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院校培养注重的是基础教育,技术人员不但能获得大学的通识教育,还能在事业起步阶段便获取演出制作团队协作的经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则是借助已有的艺术交流平台,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培训舞台技术人员的最佳途径则是针对不同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方向设定所需要的课程。学校的基础课程应是专门为舞台技术领域的初级工作人员准备的。行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可再制定中级培养方案将基础水平的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各个部门的主管。在这基础上可再设置高级的培训课程,让学员接触到并熟悉每个技术工种范畴内最高端的技术。
三.剧场运营模式的挑战
目前,不少剧院仍主要靠租场子运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说,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三家艺术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不尽相同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经营,各自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又如艺海剧院将名导孟京辉的佳作请进了五楼小剧场,作为孟京辉在上海的“定点”舞台。说到交响乐,上海观众首先想到的是东方艺术中心,“听交响到东方”早已是上海文化的知名名牌。
四.培育观众的挑战
上海观众买票看戏已成习惯,这也是文艺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曾有人就广州与上海的演艺市场做过这样的比较,广州演出时间是晚8点,得先吃好再看戏。上海是晚7:15或7:30,下班就看戏。但需要客观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受到了多重冲击。新建剧场多了,特别是专业型剧场多了,是否仍能保证有足够的观众走进剧场。如前不久引起巨大反响的上海是否需要两座歌剧院之争,也从某种层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上海是否真正拥有歌剧市场的担忧。观众培育仍任重道远。上海众多处于管理标杆的剧场已提出了多样化的观众培育措施。如上海大剧院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值得借鉴学习。上海音乐厅低票价的音乐午茶活动培育了一批音乐爱好者。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剧场技术管理专业教师)
一.解决好“建、管、用”的挑战
剧院管理的“软科学”跟不上剧院建设的速度,成为当下剧院建设发展的一大痛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脱节,是剧院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和“用”则是剧场的一辈子。上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建得起养不起”和“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剧场立项之初应重视调研演艺市场的重要性,明确剧场的功能性定位,避免日后使用的空间浪费及剧场闲置。建成之后管理者认真研究节目定位,重视节目策划与管理。剧团或相关制作单位重视剧目生产,认真打磨、仔细雕琢精品剧目,保证艺术质量。剧场多了,剧目建设是否能与之相匹配,剧目质量是否能与之相匹配是在剧场建设规划时率先考虑的。最近中文版舞台剧《战马》在上海文化广场如火如荼地上演,这是英国国家剧院历时七年打造的精品,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此剧也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排练及相关技术的磨合。当前的剧目生产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既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文化需求又能保证节目质量是值得商榷的。
二.剧场高级管理层及舞台技术人员的挑战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指出,当前中国剧院管理的最大短板是院长这个职位。剧院管理的水平是由院长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的。任何一个剧院都要有一个出色的掌舵人。上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也要有更多的优秀院长,这对业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除此以外,剧场技术人员特别是通晓舞台技术管理知识,且熟悉国内外演出制作规律的剧场技术人才极其匮乏。目前,我国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以院校培养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为主。专门开设舞台技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院校培养注重的是基础教育,技术人员不但能获得大学的通识教育,还能在事业起步阶段便获取演出制作团队协作的经验。行业机构组织培训则是借助已有的艺术交流平台,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培训舞台技术人员的最佳途径则是针对不同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方向设定所需要的课程。学校的基础课程应是专门为舞台技术领域的初级工作人员准备的。行业机构组织的培训可再制定中级培养方案将基础水平的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各个部门的主管。在这基础上可再设置高级的培训课程,让学员接触到并熟悉每个技术工种范畴内最高端的技术。
三.剧场运营模式的挑战
目前,不少剧院仍主要靠租场子运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说,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三家艺术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不尽相同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经营,各自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又如艺海剧院将名导孟京辉的佳作请进了五楼小剧场,作为孟京辉在上海的“定点”舞台。说到交响乐,上海观众首先想到的是东方艺术中心,“听交响到东方”早已是上海文化的知名名牌。
四.培育观众的挑战
上海观众买票看戏已成习惯,这也是文艺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曾有人就广州与上海的演艺市场做过这样的比较,广州演出时间是晚8点,得先吃好再看戏。上海是晚7:15或7:30,下班就看戏。但需要客观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受到了多重冲击。新建剧场多了,特别是专业型剧场多了,是否仍能保证有足够的观众走进剧场。如前不久引起巨大反响的上海是否需要两座歌剧院之争,也从某种层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上海是否真正拥有歌剧市场的担忧。观众培育仍任重道远。上海众多处于管理标杆的剧场已提出了多样化的观众培育措施。如上海大剧院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值得借鉴学习。上海音乐厅低票价的音乐午茶活动培育了一批音乐爱好者。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剧场技术管理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