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农村小学从教美术已有十八载,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他们对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天性爱好涂涂画画,由于环境和年龄的关系,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想法各有不同,有时他们会用简单的线条或抽象的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线条多么凌乱,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听他们说,再看看他们的画发现还真的有那么一点意思。
绘画,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和激发学生与时俱进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一、利用身边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由于农村经济不够好,我在讲《淅沥沥的小雨》一课时,先用“设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案。师 :大家想不想在教室里感受一下下雨的情景?(生不相信)师:谁愿意到讲台前,把伞打开。(生争先恐后的要上台),看他们既兴奋,又好奇的眼神。我神秘的一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雪碧瓶,在他们面前晃一晃,孩子们以为是饮料,我让他们尝了尝,他们的表情不一。在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我用锥子在瓶子上锥了一个个小孔,奇迹发生了,水从孔中喷出落到雨伞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师问:躲在伞下的小朋友,现在下的是什么雨?(生:毛毛雨。)师再次在原来的孔上从扎了一遍,现在下的是什么雨?(生:大雨。)看到他们兴奋的眼神。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下小雨的感觉。(把毛毛雨洒向学生)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这时我借助学生的兴奋劲提问:小雨下在身上是什么感觉?你能把这感觉画出来吗?学生们带着一颗兴奋的心,拿起画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在这样的环节中没有失败、错误的答案,在活动中学生确立自信,激发了他们求职的欲望,满足学习需要,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制陶工具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留守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于是上美术课无形中变成孩子们的一种压力。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泥塑,没有橡皮泥做雕塑,但是粘土随处可见,面粉同样可用;随处可见的树皮、稻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杆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废旧塑料瓶,玻璃、报纸、纽扣,做的沙瓶画,由于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显示出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他们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三、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师,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 仅凭教师教、说,是远远不够的。只会把他们限制小小的固定的范围,思维受到压制,不能大胆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想表现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二年级的《风景写生》,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合适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教室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我想这就是源于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吧。因此要多带学生出去走走,让他们走进环境中去感受生活,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就提高了,自然学习兴趣更浓了。
四、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六年级开办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泥塑展览,看到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都美滋滋的。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
绘画,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和激发学生与时俱进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一、利用身边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由于农村经济不够好,我在讲《淅沥沥的小雨》一课时,先用“设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案。师 :大家想不想在教室里感受一下下雨的情景?(生不相信)师:谁愿意到讲台前,把伞打开。(生争先恐后的要上台),看他们既兴奋,又好奇的眼神。我神秘的一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雪碧瓶,在他们面前晃一晃,孩子们以为是饮料,我让他们尝了尝,他们的表情不一。在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我用锥子在瓶子上锥了一个个小孔,奇迹发生了,水从孔中喷出落到雨伞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师问:躲在伞下的小朋友,现在下的是什么雨?(生:毛毛雨。)师再次在原来的孔上从扎了一遍,现在下的是什么雨?(生:大雨。)看到他们兴奋的眼神。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下小雨的感觉。(把毛毛雨洒向学生)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这时我借助学生的兴奋劲提问:小雨下在身上是什么感觉?你能把这感觉画出来吗?学生们带着一颗兴奋的心,拿起画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在这样的环节中没有失败、错误的答案,在活动中学生确立自信,激发了他们求职的欲望,满足学习需要,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制陶工具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留守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于是上美术课无形中变成孩子们的一种压力。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泥塑,没有橡皮泥做雕塑,但是粘土随处可见,面粉同样可用;随处可见的树皮、稻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杆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废旧塑料瓶,玻璃、报纸、纽扣,做的沙瓶画,由于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显示出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他们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三、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师,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 仅凭教师教、说,是远远不够的。只会把他们限制小小的固定的范围,思维受到压制,不能大胆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想表现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二年级的《风景写生》,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合适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教室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我想这就是源于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吧。因此要多带学生出去走走,让他们走进环境中去感受生活,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就提高了,自然学习兴趣更浓了。
四、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六年级开办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泥塑展览,看到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都美滋滋的。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