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遵循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重点从开放习题的创设、思维的品质的探究、分层教学的实施与积极评价的强化三个方面,详尽论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巧设开放习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湖边有12只白鹤,灰鹤的只数是白鹤的3倍……(口头提问题再解答)。”在教学中可先不轻易下结论,从而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学生对此问题补充如下,并列出算式:①灰鹤有多少只?12×3=36(只);②灰鹤和白鹤一共有多少只?12+12×3=48(只);③白鹤比灰鹤少多少只?12×3-12=24(只);④又飞来多少只白鹤就和灰鹤的只数相等?等。通过巧设开放习题,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探析思维的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9×37+9×63=9×[()+()];(100+2)×43=100× 43+()×()。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便能逐步得到提高。
2.2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单位分别是单位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2.3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片断。
师问:在一块草地上修建一个圆形花坛,如果你是施工人员,怎样画出这个圆?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竹竿、绳子等)。又继续引导想象问:要给一座城市周围建一条圆形的环城公路,如果你是设计工程师,怎样来画这个圆?学生议论纷纷地说:竹竿、绳子都利用不起来,怎么办呢?有的说:用无线电控制汽车绕城市周围跑一圈。师引导:如果遇到河流与建筑物怎么办呢?有的说:用直升机在空中绕周围一圈撒白灰画圆。老师说撒白灰会污染环境,而且白灰从天上往下落,风一吹就散了,到了地面也看不清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终于有位学生说:在这座城市的地图上用圆规画一个圆,碰到河流就就架桥,碰到建筑物写上“拆”字。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范例。
2.4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3.实施分层教学,强化积极评价,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出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巧设开放习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湖边有12只白鹤,灰鹤的只数是白鹤的3倍……(口头提问题再解答)。”在教学中可先不轻易下结论,从而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学生对此问题补充如下,并列出算式:①灰鹤有多少只?12×3=36(只);②灰鹤和白鹤一共有多少只?12+12×3=48(只);③白鹤比灰鹤少多少只?12×3-12=24(只);④又飞来多少只白鹤就和灰鹤的只数相等?等。通过巧设开放习题,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探析思维的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9×37+9×63=9×[()+()];(100+2)×43=100× 43+()×()。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便能逐步得到提高。
2.2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单位分别是单位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2.3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片断。
师问:在一块草地上修建一个圆形花坛,如果你是施工人员,怎样画出这个圆?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竹竿、绳子等)。又继续引导想象问:要给一座城市周围建一条圆形的环城公路,如果你是设计工程师,怎样来画这个圆?学生议论纷纷地说:竹竿、绳子都利用不起来,怎么办呢?有的说:用无线电控制汽车绕城市周围跑一圈。师引导:如果遇到河流与建筑物怎么办呢?有的说:用直升机在空中绕周围一圈撒白灰画圆。老师说撒白灰会污染环境,而且白灰从天上往下落,风一吹就散了,到了地面也看不清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终于有位学生说:在这座城市的地图上用圆规画一个圆,碰到河流就就架桥,碰到建筑物写上“拆”字。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范例。
2.4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3.实施分层教学,强化积极评价,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出思维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