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变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对持续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也应采取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变革需求。鉴于此,本文对中职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学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智能制造技術专业;教学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支撑本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是娄底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娄底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高度对当前和今后娄底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产业定位。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娄底企业对智能装备的操作、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本地区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是时代赋予中职院校的使命。
2、中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中职院校办学环境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但仍滞后于产业转型的需要,专业设置相对狭窄、界限分明、技能单一、教学与岗位脱节、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稳定率低、工匠精神缺乏、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现实状况,印证了当下中职院校应对智能制造挑战的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存在,“中职荒”使企业陷入“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中职院校与时俱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机衔接。
二、中职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学开展策略
1、教学目标应该和时代、企业发展需要相符
步入信息时代以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都非常快,特别是其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面对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智能制造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问题解决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需要掌握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培养人才时一定要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为了让我国智能制造尽快实现,在培养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时,应该将其培养目标和时代的发展、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目标体系,继而形成一系列较完全、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真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课程体系建设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是夯实专业人才基本能力的前提,而先进科学技术代表着和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也就是说,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又要确保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其次,理论、实践和实习课程建设要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市场越来越青睐于复合型人才,因为企业不需要“书呆子”。所以,中职学校在设置智能制造类专业课程时,要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实习课程完善,并且让这三种课程的课时比例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切记偏废于任何一方。
最后,专业方向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适当调节。例如,《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中明确要求未来的企业生产线要实现智能化,并在实际操作中用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工作。这样一来,后期机器人技术方面必定迅速发展,那么中职学校应该适当将人才培养方向调节至机器人设计、变成、维修等方向。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奠定创新思维培养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培养,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进行自主推理,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避免干涉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创新思维培养成效更加显著。
3、巧妙运用探究教学,强化创新思维培养成效
在中职教学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意义。创新思维作为最基本的智能制造逻辑思维,已经成为教师评价学生智能制造综合素养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探究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运用创新思维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智能制造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首先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备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活想象力,通过类比来探究新知识的特点。随着长期的制造训练,学生对智能制造知识的探索欲望会大大提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采用“2+1”循环模式
“2+1”循环模式是在“2+1”模式上提出的,是针对“2+1”模式出现的弊端提出的。过去“2+1”模式通常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先学习、再实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实习完之后,其实践水平并无多大提高,特别是其理论水平还有下降的现象。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作为“2+1”模式中的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相对比较被动,并且彼此为灵活循环,导致理论与实践其中一方容易偏废。
“2+1”循环模式培养人才时具体如下:首先,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内部专家到校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实际岗位操作内容,还可以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与企业进行了理论方面的互动。其次,学校邀请企业内部转接来校开讲座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而考核可以是理论形式,也可以是实际操作形式。这样一来,学校就和企业产生了互动。最后,学校与企业就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指明学生当前仍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和学校、企业产生了互动。
三、结语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毕业生,为支撑制造业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职业院校要为广大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中职教师应紧跟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地方产业培养更精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促进学校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干杰,王伟雄,曾虎. 技工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J]. 职业,2019(26):77-78.
[2] 郑兆权.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