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阿蒂拉》:经典复排终成保留剧目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3日-14日,歌剧大师威尔第歌剧《阿蒂拉》在上海大剧院再度上演。这部戏最早由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与上海歌剧院三方联合制作,自2013年首演以后,不断复排、上演,经历了核心团队的“国产化”转变。此次制作,不仅幕后制作班底都来自上海歌剧院,六位主角也全由上海歌剧院自己的演员担纲,这意味着,上海歌剧院将《阿蒂拉》这部相对“冷门”的大师经典作品完整地保留在了自家的剧目储备库中。
  说歌剧《阿蒂拉》算是一部“冷门”歌剧,是因为这部威尔第较早的作品(1845年首演)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亮相并不多,全球范围仅有穆蒂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的制作和巴黎国家歌剧院的制作两个版本尚有资料留存。机缘巧合,为纪念音乐家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由上海大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蒂拉》,作为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于2013年11月首度登陆中国。
  在此后的三年中,这个版本的《阿蒂拉》经历了两次复排:2014年5月,复排版《阿蒂拉》晋京赴国家大剧院参加歌剧节;2014年11月,《阿蒂拉》再赴湖北武汉,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这两次的复排演出中,《阿蒂拉》均获得圈内圈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对于上海歌剧院来说,这两次的复排制作也是该剧目逐渐“国产化”的过程。
  据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张庆新介绍,2013年《阿蒂拉》在上海首演时,导演卡尔·乔巴、指挥丹尼尔·奥伦(Daniel Oren)、男一号意大利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吉亚科莫·普雷斯提亚(Giacomo Prestia)全部来自外方团队。到武汉演出时,上海歌剧院已是携“全华班”阵容参赛,最终捧回三项大奖。到今年的第四轮复排,已完全是上海歌剧院自己的演员担当。
  此次经典复排的成功演出,首先离不开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和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韩蓬两位“老演员’一饰演艾齐欧的杨小勇在上海歌剧院是当仁不让的一员老将,在国内歌剧界也享有很高的声望;饰演弗雷斯托的韩蓬虽然也很年轻,但相较舞台上的另外两位青年歌唱家出道稍早,也是舞台经验丰富的歌剧演员——杨小勇和韩蓬的精彩发挥,给整部剧增添了不少亮点。
  另外两名主演,“阿蒂拉”由青年男低音余杨担纲,“欧达贝拉”则由青年女高音宋倩饰演。这两个角色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国外一流歌剧院演出此剧,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老演员,演唱时都未必尽善尽美。对于这两位年轻演员,起初大家对他们的要求仅仅是能够将全场唱下来。可宋倩和余杨硬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仅非常顺利地把这部歌剧“拿下”,而且演唱和表演都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非常精彩完美。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第二次复排起即接棒丹尼尔·奥伦的指挥家张国勇,在他指挥棒下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将威尔第的这部作品完美呈现,交响乐团表现出的整体交响性烘托着戏剧性的发展,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感受。威尔第歌剧中的乐队部分相当重要,有人曾说威尔第是真正的交响乐大师,这话非常正确。其歌剧中的序曲、间奏曲以及穿插段落都极具交响性、充满动力感,《阿蒂拉》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的配器均衡匀称,声乐与乐队配合融洽,层次与色彩清晰分明而又水乳交融。在张国勇的指挥下,整部歌剧整体平稳地向前发展,表现出指挥家完美的掌控力。
  复排版阵容的高水准组合,使得此次演出收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就笔者在演出现场观察到,演出结束时,除观众给予演出团队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外,不少观众在走出剧场时纷纷给这部歌剧“旋律好听”“舞台好看”“演员表演真到位”的赞赏。
  当然,《阿蒂拉》是一部罕见的以男低音为主角的歌剧,因此要真正做到将《阿蒂拉》完整地留存在上海歌剧院的剧目储备库,除了全盘保留舞美布景和服装外,歌剧院面对的第一道坎就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男主角。张庆新说:“威尔第在创作《阿蒂拉》时,力求把每个角色都发挥到极致,对演唱者的要求极高。就好比要求一个长跑选手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时不时再跑个百米冲刺。”《阿蒂拉》首演时,为确保演出质量,剧组甚至邀请了两位意大利男低音歌唱家,分别作为首演时的AB角。到第二轮演出时,外请的意大利歌唱家因档期的原因无法参加前期的音乐作业和戏剧联排,于是就让当时在剧中饰演“教皇”一角的余杨代替主演与乐队排练。没想到,余杨的出色表现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歌剧院决定大胆提拔新人,新的班底就此产生,于是便有了《阿蒂拉》第三轮武汉演出时余杨饰演的阿蒂拉。
  谈起饰演阿蒂拉这个角色,这位“80后”的青年男低音颇有感触:“首先非常感谢上海歌剧院的领导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机会,紧接着当然是倍感压力。第一次在武汉演出时我刚刚30岁,要饰演这么一部大戏的主角,还要代表歌剧院参赛,压力很大。首次饰演阿蒂拉,虽然最后很顺利地完成了,指挥张国勇老师、合作前辈和老师们都很客气地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但我知道那仅仅只能说完成、没有拖了大家的后腿而已,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程度,感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本轮的复排演出之前,歌剧院特意请来意大利威尔第音乐学院的声乐指导,为全体演员在声音和语言上做了整整三周的训练,从语言到音乐风格、线条、节奏,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虽然很辛苦,但余杨表示收获非常大。排练时,复排导演给余杨提了不少要求,杨小勇和韩蓬也将很多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余杨说,因为准备得非常充分,虽然开场前心里仍然激动和紧张,但最后上了舞台反而觉得心定了下来,表演上也更加松弛。
  通过几次的复排制作,《阿蒂拉》从最早的三方合作,到现在转变为完全独立操作。这意味着通过联合制作《阿蒂拉》,上海歌剧院已经熟悉并掌握了如何从联合制作中学习、借鉴外国歌剧院的制作经验。张庆新表示:“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上海歌剧院制作的西方经典歌剧,品质上与西方一流歌剧院的制作没有任何差异!”
其他文献
5月3至4日,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成功上演。优美动人的旋律,委婉高亢的歌声,热情奔放的舞蹈,美轮美奂的灯光,情景交融的数字多媒体影像,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听觉感受。  作为201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剧目,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和上海音乐学院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的这部音乐诗画《木卡姆印象》,将传统艺术与多媒体艺术完美结合并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中华民族融合、东西地域艺术
期刊
即将迎来甲子院庆的上海歌剧院,日前正式对外宣布了“2016-2017交响&合唱演出季”的相关信息,从今年10月到明年7月初,22台音乐会将分别献演于上海大剧院与上海音乐厅,而10月8日的《岁月如歌——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庆典晚会》,将拉开本次上海歌剧院“2016-2017交响&合唱演出季”的序幕。从今年开始,上海歌剧院将演出季一分为二,首先公布的是跨年的交响&合唱演出季,第三季度将公布次年全年的
期刊
在大都会台上的第一次亮相让我有些担心。布景设计所表现的是船甲板,我在其他剧院登台时,大幕拉起时,伊索尔德就已经在舞台上了。这次登台,伊索尔德在开始演唱那一瞬间,她必须从船舱里冲出来。  船舱的门非常小,我必须弓着身子出来。我担心自己戴着长长的红色假发的第一次亮相,看起来会更像一条猎犬,而不是爱尔兰的公主,我在后台暗处等待出场,透过幕帘可以听到观众对指挥友好的掌声。接着,我听到前奏曲悠长的和弦响起,
期刊
小琼:又是一年仲夏时,这也意味着“庆典季”又到啦!在这个月里,来自亚洲的歌剧及音乐专业院团将接踵而至,与芭蕾、戏剧以及许多全新的音乐形式一起,在纽约市留下艺术的痕迹。  小薇:今年的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将于7月13日开幕,一直持续到月底。装置歌剧《惊园》将作为开幕演出,该剧由中国作曲家黄若作曲,马文执导,昆曲演员钱熠特别出演。  小琼:我在去年斯波雷多艺术节上看到过《惊园》的世界首演。该剧借意于明代
期刊
林肯中心的第一年,一场灾难接着一场灾难。即使是像我这样喜欢危机与挑战的人,也有些难以招架。克拉维茨、赫尔曼、古特曼和我经常开紧急会议,每天都要做出新的、困难的而且通常是痛苦的决定。我们的乐队、合唱团、芭蕾舞团和后台工作人员,一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大家早上10点被叫来工作,当他们到达剧院,发现有些事情也许搞错了,导演不得不对演出中的一些东西做出更改,也许直到下午4点,重要工作才能开始。所有人一直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曲家史蒂夫·桑德海姆(stephenSondheim)和著名编剧詹姆斯·拉派恩(James Lapine)开始着手编写《拜访森林》——这是一部“探索”用现代理论将角色和传统童话故事融合在一起的音乐剧。  桑德海姆和拉派恩将这一童话故事里常被人忽略的阴暗面和弦外之音都挖掘了出来(这些你都不会在迪士尼版本中看到),向观众重新展现了他们儿时听过、耳熟能详的床头故事。只不过这一次,灰
期刊
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歌剧《雷雨》,10年前笔者看过两次音乐会版,此次上海歌剧院《雷雨》即将赴英演出前夕,笔者又看了音乐会版和舞台版,深感这是别具一格的改编,其成就丝毫不亚于创作一部作品。作曲家、改编者莫凡先生,充分发挥歌剧艺术的特色,将曹禺《雷雨》原作运用现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艺术成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歌剧艺术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改编之作,笔者认为有“剪刀加糨糊式
期刊
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公演三周年了。该剧由金培达作曲、田沁鑫总导演、庄一编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担任制作并出演林徽因。这三年也是持续打磨的三年。近日,剧组和各界观众汇聚在“徽因的下午茶”沙龙,畅谈了该剧首演时的感受和感怀。我很欣赏歌剧《林徽因》,突出感受是全剧充盈着浓浓的诗意,艺术表达很独到,而剧中的林徽因很真实,很鲜活。  林徽因是历史人物,历史题材可以挖掘、装扮,而歌剧《林徽因》
期刊
内容提要:瓦格纳美学思想基于情感论的形而上学,是叔本华哲学形而上学的某种衍生理论,两者又都是尼采唯意志论哲学的精神前提。瓦格纳根据巴伐利亚及奥地利的民间神话整理成《尼伯龙根的指环》,并添加了日耳曼民族的神话成分和自己空想虚幻的内容,强调中世纪骑士所推崇的爱情和道德观,表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献身及怜悯与诱惑的两面性。  关键词:瓦格纳、指环、乐剧  瓦格纳是音乐史上颇有争议的音乐家,崇拜者称他的歌剧(
期刊
长相帅气、潇洒倜傥、极具舞台魅力的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乐坛的风云人物。2005年,他与他执掌了19年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翻脸”,双方闹得沸沸扬扬、不欢而散,最终将穆蒂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当年世界乐坛的一大新闻。不过,任何事情,因缘际会很重要。今年1月下旬,穆蒂在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到中国演出之际(上海、北京各两场),历史性推出他的自传《音乐至上》(中文版),一时间,“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