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4岁,小女儿3岁。小女儿很任性,经常耍脾气,要一样东西一定要到为止,否则一直闹。她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孩子的任性。
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我在面向家长的讲座中,多次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孩子不可爱,常常是因为缺少爱。
这个观点,好多家长很难一下接受——明明我很爱孩子,恨不得把一切好东西都给他,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我这么爱孩子,怎么能说孩子不可爱,就是因为缺少爱呢?
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以为,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就是爱孩子。因此,家长舍得花大价钱给孩子买学区房、上贵族学校、请私教、穿名牌……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想买的,家长都全力满足,不遗余力。
但是,这样的家长常常并不知道这个道理,那就是——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其实,年幼的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很低,昂贵的物品、名贵学校、高价辅导班,对他们来说远远比不上父母精神上的陪伴和守护,他们需要的特别简单:父母爱的抱抱、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吻,这些都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让孩子内心温暖,情绪平和。
这位朋友讲自己的小女儿任性、不听劝、爱耍脾气,从心理学上很好理解:要照顾两个孩子,父母有些手忙脚乱,小女儿可能感到自己被忽视了,因此不安、焦虑和无措。可是,这么小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感受,更无法表达出来,就常常以一些大人看来不乖、不听话的方式吸引父母的关注和关爱,表现出的就是大人说的“任性、不听劝,经常耍脾气”。而这些偏差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原因,孩子自己根本意识不到,也说不出来,只是以这样的不可爱、不讨喜的方式来寻求大人关注。
任性的孩子其实很无助
换位思考一下,仔细想想,孩子其实很可怜,有苦说不出,只是感到不安全、不开心,所以,不断惹事,做出很多在家长看来任性的举动,希望博得父母的关注。
因此,对待任性的孩子,父母最该做的,就是不要只看到孩子种种问题的表面,要仔细想想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上说,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只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找到真实的心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孩子可能会因害怕父母而有所顾忌,把所有的情绪压抑在心里。长期下去,等孩子长大了,尤其青春期,会越发叛逆,影响亲子关系。
静下心看见孩子的情绪
一天,爸爸接奇奇幼儿园放学。奇奇见幼儿园周围有许多好吃的,就让爸爸买了酸奶和羊肉串。刚走了几步,又看到了棉花糖,就吵着说:“爸爸,我还要棉花糖。”爸爸说:“刚买了酸奶和羊肉串,不能再吃了。”可是,奇奇说:“我就要,我就要!”说完,把酸奶和羊肉串一扔,就大哭起来。
看到奇奇这么任性,爸爸也很生气。尤其是街上人来人往,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不过,爸爸转念一想,奇奇本来没这么任性,为什么今天这样反常?一定有原因。于是,爸爸走过去,搂着奇奇的肩膀说:“宝贝,你每天都不吃这些东西,为什么今天非要吃呢,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听见爸爸这样说,奇奇一下哭了,一边哭一边抽抽搭搭地说:“谁让你不第一个接我呢?”爸爸一下想起来早上送奇奇上学时,保证晚上第一个来接他,可是因为临时有事来晚了,来接的时候,班里小朋友都走得差不多了。
哦,原来奇奇是不高兴了才这么任性的。想到这,爸爸连忙蹲下身,向奇奇道歉:“宝贝对不起,爸爸答应你第一个来接,却说话不算话,是爸爸的错,爸爸向你道歉。可是,爸爸不是故意的,因为单位有事,一时走不开才来晚的。”听爸爸这样说,奇奇慢慢平静下来,擦了擦眼泪,不好意思地说:“好吧,我原谅你了,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想吃棉花糖,只是有些生你气。”
所以,对于孩子的不可爱行为,家长先别忙着批评、指责孩子,请先认真想一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些让你讨厌的行为,是什么原因让他和你对抗?
事实上,只要你肯静下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委屈、不安、惶恐、害怕和担心,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这些感觉,对大人来说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来说,却可能比天还大,大到足以压垮他们的心。因此,他们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以父母不喜欢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进而保护自己。
因此,建议父母多给孩子爱的抱抱、鼓励的话语、温暖的支持,让孩子知道,你真的很爱很爱他;父母做得不對也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让孩子明白事理,这样,孩子才会安心。孩子心安了,我们也就安了。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