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与众不同的表现。如敢于尝试,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参与度,敢于对问题质疑,提出独特见解,大胆设想,自主探索,合作讨论。
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与众不同的表现。如敢于尝试,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参与度,敢于对问题质疑,提出独特见解,大胆设想,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这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一班是较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的意识。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让学生算一组题,算完后,老师再出示(100+3)×43这一题。提问:你能和刚才一样直接算出来吗?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马上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本领。这样,创设了一种情境,设置了一种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在质疑时敢于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教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教师首先请学生量一量自己一副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再量一量老师发给同学的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几度。老师问有没有问题,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等于180度。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抓住学生质疑的兴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80度时什么角?吧三角形的每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结果怎样?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证明了无论哪一种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可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让学生体验,尽可能把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或结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量启发、点拨,这样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打破思维的定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对工作总量可假设为单位“1”,教材上没有直接讲,无为此我作了如下处理。
(1)出示:一条公路长600米,甲队独修了3天完成,乙队独修6天完成就,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600÷(600÷3+600÷6)=2(天)
(2)合修600米需要2天完成,那么工作总量如果改成300米几天完成?120米呢?80米呢?让学生计算并思考,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的?学生热烈讨论,思索,找出其中的奥秘。
(4)接着老师很自然地把工作总量擦去,并问此题你会做吗?答案是几天?学生大部分会假设的思想,把工作总量假设为用6米,60米,单位“1”……由于给学生创设了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学生对思辩行的思维事例有所增加,也能出示更多证据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就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增加了。但愿我们的老师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四、提供“舞台”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讨论是在学生个体探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互相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的互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这方面,课堂是教学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每个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虽然他们的才能不一,但他们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心理,作为“导演”的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并获得成功的“舞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造。
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与众不同的表现。如敢于尝试,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参与度,敢于对问题质疑,提出独特见解,大胆设想,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这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一班是较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的意识。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让学生算一组题,算完后,老师再出示(100+3)×43这一题。提问:你能和刚才一样直接算出来吗?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马上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本领。这样,创设了一种情境,设置了一种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在质疑时敢于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教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教师首先请学生量一量自己一副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再量一量老师发给同学的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几度。老师问有没有问题,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等于180度。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抓住学生质疑的兴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80度时什么角?吧三角形的每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结果怎样?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证明了无论哪一种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可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让学生体验,尽可能把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中得出结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或结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量启发、点拨,这样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打破思维的定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对工作总量可假设为单位“1”,教材上没有直接讲,无为此我作了如下处理。
(1)出示:一条公路长600米,甲队独修了3天完成,乙队独修6天完成就,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600÷(600÷3+600÷6)=2(天)
(2)合修600米需要2天完成,那么工作总量如果改成300米几天完成?120米呢?80米呢?让学生计算并思考,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的?学生热烈讨论,思索,找出其中的奥秘。
(4)接着老师很自然地把工作总量擦去,并问此题你会做吗?答案是几天?学生大部分会假设的思想,把工作总量假设为用6米,60米,单位“1”……由于给学生创设了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学生对思辩行的思维事例有所增加,也能出示更多证据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就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增加了。但愿我们的老师多给学生一点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四、提供“舞台”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讨论是在学生个体探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互相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的互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这方面,课堂是教学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每个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虽然他们的才能不一,但他们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心理,作为“导演”的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并获得成功的“舞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