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宏伟目标,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摆在了更突出、更迫切的位置。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我省还有一些地区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对于我省全面实现“两富”浙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角度切入,对于加强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81-01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省欠发达地区主要指位于浙东、浙中、浙西、浙南的25个山区县和3个偏远海岛县。欠发达地区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上相对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但往往民风淳朴,历史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对于推进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欠发达地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薄弱部位。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欠发达地区文化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文化阵地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发挥好该阵地作用,能更好地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需要。文化具有缩小差异的潜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让群众更多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缩小城乡文化差别,繁荣发展农村化,实现和谐社会共建。
(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发挥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能更好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培训科技知识等,可实现村民随到随学或闲时就学。群众从这块文化阵地学到知识,得到启迪,受到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受财力限制及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县级公共文化普遍不被重视,财政投入不足,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由于财政只解决部分人员工资,而县级“三馆”在目前情况下还无法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财政供给不足,经费紧张,运转困难,体弱难支。
(二)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但由于县级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无保障,致使县级“三馆”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文化设施破旧短缺。 因经济总量不足,导致文化投入偏低,致使县级“三馆”设施陈旧且严重匮乏,目前普遍缺乏文化活动阵地,个别馆仅有少量办公用房,绝大部分山区县没有排练和演出场所。部分县级图书馆图书存量少,内容陈旧,破烂不堪,无人问津,群众无书看,戏剧上演、电影放映没有场所。
(四)文化体制不顺缺位。目前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党组织属地管理,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工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县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由于体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着的“两不管”境地。
(五)文化生活空洞乏味。由于活动经费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位,使县级公共文化功能减弱,地位降低,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目前农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除了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主要娱乐方式是打扑克或打麻将,赌风盛行。
(六)文化功能基本丧失。目前,大多数基层乡风文明领域出现“斷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县级文化“三馆”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而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人力不足,管理任务面广量大,管理工作力不从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三、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树立专业性导向,切实加强专业性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有效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一级党委应设立专职宣传委员主管文化建设,并配备宣传专干。要拓展选人用人范围,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级党支部兼(专)职宣传委员,配齐配强乡镇文教体广电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组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化建设队伍。
(二)树立大众性导向,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大众文化。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文化生产创作的重要策源地,学生是重要的文化生活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学校是青少年系统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场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村文化中心。
(三)树立针对性导向,根据主体分类促进文化活动特色化。加强农村等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儿童、妇女、老人“三留守”群体。“三留守”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这个现象,区别不同群体需求,促进文化建设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树立制度性导向,确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常抓常新。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好成效”的韧劲。而要避免人亡政息,消极懈怠,就必须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要强化党政领导的责任,促使其常抓不懈。要建立乡规民约,维持和保护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而确保文化建设长期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81-01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我省欠发达地区主要指位于浙东、浙中、浙西、浙南的25个山区县和3个偏远海岛县。欠发达地区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上相对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但往往民风淳朴,历史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对于推进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欠发达地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薄弱部位。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欠发达地区文化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文化阵地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发挥好该阵地作用,能更好地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需要。文化具有缩小差异的潜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让群众更多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缩小城乡文化差别,繁荣发展农村化,实现和谐社会共建。
(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发挥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能更好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培训科技知识等,可实现村民随到随学或闲时就学。群众从这块文化阵地学到知识,得到启迪,受到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文化意识,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受财力限制及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县级公共文化普遍不被重视,财政投入不足,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由于财政只解决部分人员工资,而县级“三馆”在目前情况下还无法完全和市场经济接轨,财政供给不足,经费紧张,运转困难,体弱难支。
(二)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但由于县级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无保障,致使县级“三馆”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文化设施破旧短缺。 因经济总量不足,导致文化投入偏低,致使县级“三馆”设施陈旧且严重匮乏,目前普遍缺乏文化活动阵地,个别馆仅有少量办公用房,绝大部分山区县没有排练和演出场所。部分县级图书馆图书存量少,内容陈旧,破烂不堪,无人问津,群众无书看,戏剧上演、电影放映没有场所。
(四)文化体制不顺缺位。目前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党组织属地管理,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乡镇政府统管,工资也由乡镇财政支付。县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由于体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着的“两不管”境地。
(五)文化生活空洞乏味。由于活动经费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位,使县级公共文化功能减弱,地位降低,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普遍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目前农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除了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主要娱乐方式是打扑克或打麻将,赌风盛行。
(六)文化功能基本丧失。目前,大多数基层乡风文明领域出现“斷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县级文化“三馆”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而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人力不足,管理任务面广量大,管理工作力不从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三、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树立专业性导向,切实加强专业性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有效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一级党委应设立专职宣传委员主管文化建设,并配备宣传专干。要拓展选人用人范围,聘请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级党支部兼(专)职宣传委员,配齐配强乡镇文教体广电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组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化建设队伍。
(二)树立大众性导向,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大众文化。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文化生产创作的重要策源地,学生是重要的文化生活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学校是青少年系统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场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村文化中心。
(三)树立针对性导向,根据主体分类促进文化活动特色化。加强农村等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儿童、妇女、老人“三留守”群体。“三留守”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这个现象,区别不同群体需求,促进文化建设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树立制度性导向,确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常抓常新。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好成效”的韧劲。而要避免人亡政息,消极懈怠,就必须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要强化党政领导的责任,促使其常抓不懈。要建立乡规民约,维持和保护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而确保文化建设长期发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