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足迹是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而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及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生态足迹视野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且以恩施州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恩施州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生态足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恩施州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生态足迹是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分析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地球生态涵容能力进行比较。由于全球化的缘故,一个都市所消耗的资源,未必都在当地生产,而很可能输入自其他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 E .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productive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环境存在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中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模式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殊途同归,这种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照镜子”。
二、当前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恩施州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贫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厚条件。为了了解恩施州旅游当前的发展态势,有研究者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对恩施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2010-2014年恩施州统计数据,对恩施州近几年的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恩施州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5897h㎡,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0.051093h㎡,旅游生态盈余为2677.06k㎡,能很好地支撑恩施州的旅游业发展,并且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近年来在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在恩施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时刻存在,湖北省东中西部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差异较大。武汉附近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快,旅游业的发展较为成熟,诸如黄鹤楼等一批景点的知名度也较高。但是恩施地区,由于长期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不足,旅游资源产业的附加值不高,恩施地区的诸多旅游收入还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湖北省将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作为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在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的产业想要转移到落后地区,事实上较为困难,但是让这些原本基础较为落后的地方,直接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也存在巨大困境。
二是旅游资源面临较大的环境生态破坏困境。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生态和资源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自然风景区,由于相关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产业的开发,游人的增多,都会对原来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对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挑战。如恩施的清江河等景区,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以娃娃鱼为例,大量游客的涌入,出现了较多的滥捕滥杀现象,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困境。恩施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恩施本来就处于湖北西部,湖北省本来就存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也可能导致马太效应,造成“恶性循环”,武汉周边地区依托其政策、经济方面的优势,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升级,而鄂西山区等地则面临着发展旅游资源产业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承接其他地方落后产业的挑战。
三、基于生态足迹视野下的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职能。恩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给予战略重视,充分发挥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引导,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实践中如何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行使职能,并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进行制度规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各个参与主体有机协作、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共谋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携手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品质。
二是高度重视生态足迹与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对于生态足迹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培育都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培育公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理念。事实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其根本的指向在于“人”,不是自然,但是“自然”其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甚至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些“改造自然”或是“人定胜天”这样一些思想带有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社会上各个具体个人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因此每一个公众(个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是基于生态足迹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系统推进。并不能单一的考量恩施地区生态发展的问题,而是对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实践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考量,统筹兼顾。恩施地区将考察的客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力推进,也使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底子厚”、“基础牢”、“路子宽”、“结果好”。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杨咏,陈洁等.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630-636.
[2]刘金花,郑新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3,(13):226-236.
[3]郗希,乔元波,武康平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47-56.
[4]汪艳,胡永政.旅游发展评估的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5(4):142-145.
[5]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22(2):54-58.
[6]王程昊,张家其,曲腾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8):1016-1018.
(作者单位:中共建始县委党校)
关键词生态足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恩施州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生态足迹是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分析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地球生态涵容能力进行比较。由于全球化的缘故,一个都市所消耗的资源,未必都在当地生产,而很可能输入自其他地方。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 E .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productive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环境存在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中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模式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殊途同归,这种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照镜子”。
二、当前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恩施州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贫困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厚条件。为了了解恩施州旅游当前的发展态势,有研究者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对恩施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2010-2014年恩施州统计数据,对恩施州近几年的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恩施州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5897h㎡,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0.051093h㎡,旅游生态盈余为2677.06k㎡,能很好地支撑恩施州的旅游业发展,并且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近年来在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在恩施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时刻存在,湖北省东中西部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差异较大。武汉附近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快,旅游业的发展较为成熟,诸如黄鹤楼等一批景点的知名度也较高。但是恩施地区,由于长期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不足,旅游资源产业的附加值不高,恩施地区的诸多旅游收入还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湖北省将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作为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在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的产业想要转移到落后地区,事实上较为困难,但是让这些原本基础较为落后的地方,直接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也存在巨大困境。
二是旅游资源面临较大的环境生态破坏困境。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生态和资源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自然风景区,由于相关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产业的开发,游人的增多,都会对原来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对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挑战。如恩施的清江河等景区,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以娃娃鱼为例,大量游客的涌入,出现了较多的滥捕滥杀现象,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困境。恩施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恩施本来就处于湖北西部,湖北省本来就存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也可能导致马太效应,造成“恶性循环”,武汉周边地区依托其政策、经济方面的优势,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升级,而鄂西山区等地则面临着发展旅游资源产业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承接其他地方落后产业的挑战。
三、基于生态足迹视野下的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职能。恩施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都给予战略重视,充分发挥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引导,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实践中如何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行使职能,并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进行制度规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各个参与主体有机协作、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共谋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携手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品质。
二是高度重视生态足迹与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对于生态足迹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培育都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培育公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理念。事实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其根本的指向在于“人”,不是自然,但是“自然”其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甚至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些“改造自然”或是“人定胜天”这样一些思想带有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社会上各个具体个人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因此每一个公众(个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是基于生态足迹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系统推进。并不能单一的考量恩施地区生态发展的问题,而是对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实践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系统考量,统筹兼顾。恩施地区将考察的客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力推进,也使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底子厚”、“基础牢”、“路子宽”、“结果好”。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杨咏,陈洁等.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630-636.
[2]刘金花,郑新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J].农业工程学报,2013,(13):226-236.
[3]郗希,乔元波,武康平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47-56.
[4]汪艳,胡永政.旅游发展评估的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5(4):142-145.
[5]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J].旅游学刊,2007,22(2):54-58.
[6]王程昊,张家其,曲腾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8):1016-1018.
(作者单位:中共建始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