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自我人体实验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喝下含有霍乱病原体的液体,给自己注射毒液,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去上吊。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为了能扬名立万,某些研究者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描绘了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轰动一时的发现,而另有一些人则悲惨地死去。
  如果还有可能,他会乐于停止眼下这个实验。对,立刻停止。现在,他的心脏疯狂跳动,血压直线上升。在他口中,大量的黏液和唾液不停地分泌,快得来不及咽下。他感到快要窒息,千真万确,他快要被自己的体液给呛死了,然而没有人觉察到他这般痛苦挣扎。福瑞德里克·普瑞斯科特一动不动地、悄无声息地躺在那里,连翘起小指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整个肌肉系统已彻底瘫痪。
  这个英国医生不久前给自己注射了一支针剂,里面装的正是生物神经毒素——箭毒马鞍子。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将这种毒液涂在箭头上,使弓箭成为一种致命的武器。普瑞斯科特曾经相信筒箭毒碱可以被当作镇痛剂使用。虽然他在整个实验中动弹不得,可神智依然清醒。当同事从他皮肤上扯下一块胶布时,他甚至感受到一阵“剧烈的痛楚”。最终,通过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自我人体实验,他仅仅得出了以下结论:谁要是想经历一场真正的恐怖之旅,给自己注射箭毒素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不同的偏激和不同的目的
  
  由于1944年这次冒着生命危险的自我人体实验,普瑞斯科特使自己跻身于一个出类拔萃的群体。几个世纪以来,某些医生、教授或自学者为科学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在绞刑架上试着体验自缢;将自己关进完全密封的空间;或者将自己置于火箭加速器前。为了排除致死疾病通过某些途径传播的可能性,他们甚至在粪便中打滚,或者直接吞饮鲜血。
  如此铤而走险,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目的:一些人为了使自己名扬天下,或者为了取得认知上的关键性突破;而另一些人则属于彻头彻尾的局外人,他们偏执地相信某个疯狂的念头,同时却被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同行所耻笑。有时出于自恋,而有时又出于对他人生命的关切,这类人常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此来证明他们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论点。其结果却各不相同:少部分幸运者换来了诺贝尔奖,而不少研究者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德国卫生学教授马克斯·冯·佩腾廓福尔曾在1892年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他愿意“像一个士兵一样,为了荣耀”倒在科学的战场上。在众多惊恐万状的学生面前,这位74岁的老人一股脑吞下了一瓶液体——其中含有约10亿个霍乱弧菌。他这么做是为了向老对手、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证明,这种细菌并不是导致霍乱爆发的罪魁祸首,真凶应该是自然环境,确切地说是土壤状况。
  最终,佩腾廓福尔逃过一劫,只受到肠道功能紊乱的困扰,于是便以为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证实。其实他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据猜测,他在之前几年就感染了霍乱,病程发展到此时,多喝点病菌已无大碍了。
  
  呕吐物制成的药丸
  
  与年逾古稀的佩腾廓福尔比起来,斯塔宾斯·弗斯在早年就开始拿自己的身体冒险了。这个雄心勃勃的医科学生18岁时就想证明,黄热病并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的,尽管当时大多数人都持相反观点。1802年10月4日,弗斯壮着胆子进行了一项极端的反证实验。他在身上20个不同的部位切开小口子,然后往伤口里滴进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什么都没有发生。接着,他又将那些呕吐物煮热,然后吸入它们蒸发出的气体,甚至还服下由呕吐物制成的药丸。最后他开始直接吞服稀释后的呕吐物,而且“逐渐将摄入量从半盎司增加到两盎司(约56克)”。
  然而还是没有任何异样。接着他还尝试了尿液、黏液和血液之类的体液——要么吞服,要么将它们滴到伤口上。无论如何,弗斯都十分健康,可他却总是无法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出合理的结论。他当时并不了解,黄热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借助动物睾丸返老还童
  
  相比之下,罗马尼亚法医尼古拉斯·米诺维奇更濒临死亡的边缘。在二十世纪初,他先后12次用绳子试着上吊。“一开始,脸会变红,”他在事后激动地写下当时的情况,“接着再变紫,而视线变得模糊,耳鸣也随之而来。”不过他没有就此停止实验。最终,他在绞刑架上坚持到了26秒,身体也因此受了“好多好多的”损伤。“喉头和舌骨的撕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了无法忍受的痛楚以及不同程度的血肿和瘀青。他还认识到,绝大部分被送上绞架或是自缢的人都不是死于窒息,而是死于大脑缺血。
  对于这一类实验,人们总是很难分清它们到底是严肃认真的知识获取过程,还是哗众取宠的炒作。在1889年的巴黎,当时已拥有盛名的查尔斯·爱德华·布朗—西廓医生把一只壮年小狗的睾丸捣碎,再将其和蒸馏水拌到一起,然后将“溶液”注射人自己前臂的静脉——他认为这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良药。不久医生便感到自己精力更加旺盛。这一点在粗略的量化估计中得到了证实,比如他尿液流量的强劲程度。“尿液划出的距离,即它从身体一直到小便器底部的飞行距离”有了明显的增加。
  后来当布朗-西廓含糊不清地表示,他的性功能也得到了增强,这座以浪漫而闻名的首都立刻陷入疯狂之中。很多人开始找寻这款神奇的药物,因为准要是拥有了它,谁就简直拥有了幸福。此药的发明者对此完全失去了控制,不少奸商都在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等到人们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很多病患在接受睾丸治疗法后得了严重的败血症。
  
  把导管插进心脏的乡村医生
  
  其他一些自我人体实验的结局更加悲惨:美国外科医生威廉·哈尔斯蒂德把可卡因当作麻醉剂来实验,最后染上了毒瘾。英国人安德鲁·怀特猜测疟疾可能对鼠疫产生免疫,于是让自己感染上两种疫病,结果不到一周便撒手人寰。同样,秘鲁的医科学生丹尼尔·阿尔希德·卡里翁也让自己染上在其家乡广为传播的皮肤病秘鲁疣,而39天之后他却令人意外地死于奥罗亚热。
  由于卡里翁的自我牺牲,人们在后来找出了那两种病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卡里翁在秘鲁也被追认为烈士与民族英雄。而另一些研究者虽然在疯狂的自我人体实验中幸存下来,却遭到了同行们幸灾乐祸的嘲讽和非议。
  德国医生沃纳·福斯曼就经历过这种挫折,他在自己身上做过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医学实验。后来他的上司把他所有的尝试称为愚蠢的“小丑表演”,并认为这完全配不上高尚的医学事业。好心的同事则警告他:由于他所进行的实验,他可能会在牢中度过一生。究竟发生了什么?
  1929年,这个年仅25岁、刚刚成为助理医师的青年实现了一个梦想。他刺破自己左臂肘部的静脉,将一根由无菌橄榄油润滑过的细管插到静脉里。管子越插越深,最终到了心脏。在这期间,他没有感到任何的疼痛,相反却“感受到了一丝暖意”。实验并没有停止,他带着自己的“实验品”,跑到楼下一个配有伦琴射线仪(x光机)的房间。在那里他给自己拍了一张片子,一张足以震惊世界的片子——福斯曼完成了医学史上第一例心脏导管术。
  媒体把他当作一个流行_天王来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越来越多的细节进入到公众的视野。福斯曼的顶头上司曾坚决地禁止这项实验,而就在福斯曼即将开始实验时。一名护士为了让他就此罢手,甚至提出自己代替福斯曼来做实验品。年轻的医生将计就计,表面上随声附和,却在护士被绑在手术台上后对着自己开始了实验。
  对于这个倔强的年轻医生,整个行业选择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然而,福斯曼却在之后的实验中取得了进展,并且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优化、改善心脏的诊断方式。他曾在闻名遐迩的柏林夏洛蒂医学院短暂工作过,可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后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乡村医院。
  而谁又能想到,在进行自我人体实验27年之后,早已被人们遗忘的福斯曼收到了一封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邮件——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其他文献
遭到朱炜如此直白的拒绝,我很受伤,但我心有不甘。我向姐妹们打听朱炜的个人情况,姐妹们告诉我,朱炜28岁,以前是有个女朋友,是他读军校时的同学,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分了手,以后朱炜就再没谈过女朋友。  我一连向上级首长递了三封申请书,要求调到侦察大队去,只有调到侦察大队,我才能天天看到朱炜。但总队领导一直没有答应我的要求。,  不能去侦察大队,我很难有见到朱炜的机会。我开始给朱炜写信,每半个月一封。前面
期刊
今天,物质之丰富与获食之轻易,直至出现“全球同吃一种汉堡包”的商业奇迹,堪称宏大景观。没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比古代人吃得更多,但从可支配食物数量、想像力和浪费的程度等诸多方面来看,人类餐桌正上演越来越疯狂的戏码。  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注意到现代饮食所体现的不寻常行为。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在专著《宴飨的故事》中写道:“今天,进餐者们跨越了整个地球,固着一个巨大的营火分享食物。”  
期刊
考倒郎成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
期刊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
期刊
你已经被最热烈地爱恋过  一次两次三四五次  乃至万千无量如恒河沙数  我仍然要将我的爱露注入  在你的海中  你或许不会因此而满溢  但若非如此  我将必定干枯  你愿意接受我的倾注吗  就像我自始而终的承受  你的熟视无睹
期刊
读胡锦涛同志登在《求是》杂志的年度开篇,有个感觉,总书记非常强调科学。共提到“科学”39次。  这也是当代大趋势。美国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科学就是文化》(Science is Culture),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在书中对谈科学对文化的影响。他们说,到了今天,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谈话。科学和当代整体文化已经无法分列。  笔者很同意
期刊
苏紫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裸体模特。女大学生很多,女模特也很多,但是这两种身份放在一起,用媒体的话来说,“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名词,被她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张力,有了故事。  苏紫紫的身份还有很多。她自述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的家遭遇了强拆,奶奶被打伤住进医院;她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站过柜台,发过传单,然后才当上了裸模。简言之,她是一个苦孩子,一个奋斗者,一个对现实的
期刊
不管他们男人多么自大,今日的许多明白女人,嘴上不一定讲破,内心里却很清楚,他们实在都很小。  举例说,克林顿够大了吧?可是女人们已经看见他哭过好几回了。在去年,我最想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全世界的女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克林顿哭了,那会儿,她们心里是怎么看他。无奈,没有哪个女人肯把真实想法告诉我。我就只好自己猜了,约摸她们内心里会觉得克林顿怪可怜的,而不管她们嘴上是怎么议论。女人们倒不是那么容易就原谅了
期刊
核能不安全    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
期刊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你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你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