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14909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情有种神奇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可以为它奋不顾身。每个人都向往爱情,特别是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名敢于追寻属于自己爱情的贵族女性,她气质十分高贵,而且美丽大方,但是她追寻一生的爱情却以悲剧结尾。本文就将浅谈一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爱情悲剧;上流社会;追寻爱情
  作者简介:陈弋戈(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在俄罗斯作家里,为大家所广泛熟悉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了,他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俄罗斯文学类的作品大多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进行创作,却以悲剧来作为结尾,它们在切实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现状的同时,却常常让人从心底感到可惜和无奈。在这些以爱情为题材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之中,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享誉全球的惊世之作。这本书之所以用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命名,也正是因为她在小说中的形象十分独特。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托尔斯泰的文學作品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小说里,作为女主人公的安娜,她的形象被作者描写得十分丰富。安娜不仅仅是一个让许多男人都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拥有着真挚而强烈情感的女性。安娜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中贵族人群中的一员,她不仅端庄诚实,而且善良纯真,是一名敢于追寻真真正正属于自己幸福与爱情的女性。但是,安娜也是一个无法真正脱离上流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使其内心充塞了矛盾的贵族妇女。安娜用她的真性情和大胆的作风吸引着我们。小说最后安娜的惨死实际上是列夫·托尔斯泰从多方面揭发了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我们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来进行反思。安娜对于爱情生活光明正大的追求,以及对于上流社会勇敢的挑战,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安娜在到底是爱情还是家庭的两难抉择之中,选取了爱情以后,可惜爱情却没有给她送来美满的结果,与之相反的是,安娜的人生和她那追求了一生的爱情,以她在火车站卧轨自杀结束了。
  (一)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撞击促使了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罗斯,正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代,因为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建立,新旧观念交替,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外来力量的影响。那时的俄罗斯是一个处于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旧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倡导自由的外来文化强烈的挑战,虽然当时农奴制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安娜就是生活在这一个令人内心感到不安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安娜本来就是一个在资产阶级中追寻个性解放和独立的贵族妇女,她接受了外来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努力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恰恰正是安娜光明正大的追求爱情,同时敢于向上流社会挑战,导致了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
  安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伏伦斯基后,就使她对爱情的幻想又开始萌芽了,她开始重新追求生活。虽然之前安娜只能遵循着传统的道德,维护着体面的社会地位。但是当时西方的个人主义中的合理因素已经很好的融入进了俄罗斯的文化之中,所以安娜觉醒了,她开始真正的重新追求爱情。后来安娜不顾丈夫卡列宁的劝说、阻挠,摆脱了礼教的束缚,不顾社会的舆论压力,与伏伦斯基在一起生活。
  本来安娜追寻自己的爱情是没有错的,但是在当时的俄罗斯依然倡导着群体主义,旧的思想还是占主导,上流社会是根本不允许有真正爱情的存在的。如果你想追寻爱情,就是在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这是不允许的。安娜激怒了整个上流社会后,整个上流社会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她。安娜毕竟从小是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成长,传统文化思想也深深地植根于她的思想之中。再到后来,安娜由于对自己儿子的思念日益增加,社会的压力也让她心中的阴影日益增加。这种对抗、冲击,给安娜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安娜在当时那个社会,她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追寻自由,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她需要承受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而且由于安娜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整个上流社会都在鄙视着她,把她看成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不愿意跟她交往,本来安娜就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现在又要受到世人的指责,这些都让她难以适从,也让她与伏伦斯基之间也渐渐开始有了矛盾,让她渐渐地走向了爱情的悲剧。
  (二)安娜与伏伦斯基感情的脆弱是安娜爱情悲剧的导火索
  安娜对于伏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又认真又执着的疯狂,在外人看来甚至可能有点神经质,但是对于安娜来说,爱情就是她的全部,除了爱情她什么都不想要。遇见伏伦斯基,又燃起了她心中对爱情美好的向往,所以即使她被当时的社会所鄙弃,甚至以前的亲戚朋友也拒绝与安娜往来,还要与自己的孩子分开,这些都无法阻挡她追寻自己的爱情。
  可是,伏伦斯基却不像安娜爱得那么炙热,他舍不得功名,不愿放弃上流社会中的一切,也不能对安娜始终保持当初一般的激情。而且伏伦斯基原本就是一个上流社会中的花花公子,他一开始是被安娜的外表所吸引,有了一种想要征服安娜的欲望,所以才对安娜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毫无疑问他们的感情是不堪一击,很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响。
  小说的结尾,安娜在自杀之前的心理活动写道:她自己的爱情现在变得越来越炽烈,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自私,而伏伦斯基的爱情却越来越衰退,这就是他们两人要分开的原因。他们无法补救,在一起以后他们却南辕北辙,伏伦斯基怪安娜嫉妒,其实安娜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安娜真的是一名勇于为爱而付出一切的女性,并且是一个追求自己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之前是为了追求爱情,试图挣脱卡列宁的欺骗和上流社会的伪善,但是伏伦斯基却逐步让她又陷进了另外一个虚假的境遇之中。当时的那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罪恶的社会,而且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感情本来也是十分脆弱。特别是再次追求爱情的安娜,既没有得到她所想要的,却又得到了一份脆弱的爱情,这也不得不使得安娜的爱情以一个悲剧的结局收场。
  以上就是我认为导致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其实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因为她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但当她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受到世人的鄙弃时,她是十分绝望的。所以安娜用自杀这种方式提出了强而有力的抗议,同时也结束了她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王英丽(译),安娜·卡列尼娜[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
  [2](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文良(译),安娜·卡列尼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2
  [3]郑克鲁,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苗苗. 理性与情感冲突下的悲美人生——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2):164-164.
  [5]苏健夫.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J]. 黑河学刊, 2014(12):30-31.
  [6]李丽. 叛逆的新女性——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之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8):206-206.
  [7]许扬. 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一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3):154-155.
其他文献
摘 要:散曲的研究中,涉及到最基本的体式和对式。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式是指散曲的对偶方式,它与诗词的对偶方式不同,较之诗词更加的灵活自由,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散曲中有何对式,各种对式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值得深入探讨。而本文主要关注点在元曲对式中的鼎足对与燕逐飞花对的关系界定。  关键词:散曲;对式;鼎足对;燕逐飞花对  [中图分类号]:I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人间词话》定稿第二十五则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诗人之忧生”“诗人之忧世”①,那么,何谓“诗人之忧生”?“诗人之忧世”?二者之间有何关联?笔者旨在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对以往研究者关于二者不同内涵及其关系的概说,二是在诗词例证之原意的考证基础上,分析其具体内涵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忧生”;“诗人之忧世”  作者简介:杜青青(1992.1-),女
摘 要:词自唐五代兴起,历经两宋而蔚为壮大,成为有宋一代最具代表特色的文体,这与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外敌入侵的尴尬政治,以及宋代词人的南渡经历息息相关。  关键词:市民情怀;词风拓展;靖康之变;李清照;辛弃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词自唐五代兴起,历经两宋而蔚为壮大,成为有宋一代最具代表特色的文体,这与宋代
摘 要:《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常借用各种各样的“水”作为意象,“水”这一意象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担负着表意上的重大责任,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诗经·国风》中的部分婚恋诗为例,对婚恋诗中“水”这一意象形成原因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水”意象  作者简介:江珊,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015级闻一多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句“文以气为主”引发前赴后继的学者大家如钟嵘、刘勰、陆机等对“文气说”进行考察。本文试从“气”的概念引入,通过对文中徐干“齐气”的研究解释曹丕笔下的“文气”为何。  关键词:浩然之气;文气;齐气;徐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典论·论文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可以更加深刻的对古人的理念进行认知。就目前的古典诗词研究来看,思念家乡的古诗词数量巨大,其中的珍品更是不胜枚举,而从具体的诗词阅读来看,不同诗人在不同环境下对思乡的情绪进行描摹,方式也大不相同。为了更好的理解思乡情绪,对古人的思想情绪表达方式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本文对古典诗词当中的思想情绪表达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的情感
摘 要: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的句子,对其中“阿监”一词的词义和读音,存在多种解释和读法,本文辨析相关材料,考证“阿监”一词的正确词义和读音,指出《汉语大词典》这一大型工具书中存在的错误。  关键词:长恨歌;阿监;词义;读音  作者简介:郁宝华(1974-),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