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常借用各种各样的“水”作为意象,“水”这一意象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担负着表意上的重大责任,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诗经·国风》中的部分婚恋诗为例,对婚恋诗中“水”这一意象形成原因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水”意象
作者简介:江珊,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015级闻一多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国风》中反映婚恋内容的诗约有七十多篇,其中与“水”这一意象有关的约占三十三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粗浅认为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依“水”而居的生存环境
中华民族的发祥于长江、黄河等河。我们的祖先世代临河而居,以河流中的水源为生活必需品,河流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是早期先民生活的重要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诗经》中就有大量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两岸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诗经》中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个,分别有黄河、长江、淮水、漆水、沮水、滮水、洽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汾水、杜水、丰水、泮水等等。
进入农耕时期以后,尤其是在生产力各种技术条件落后的上古时代,水更加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于是他们只有与河水紧紧相依。“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生活在水边,与水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下,先民选择用水的方式来描述生活中的爱情,也是情理之中。水的温柔绵长、滋养生命的特征,恰恰也与爱情有着相似之处。“依水而居,借水咏物”,这是早期先民在生活环境的引领下养成的生活习惯。
二、“水”生神话信仰
在早期的神话中,洪水往往跟人的生殖,婚姻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女娲造人和西方基督教的诺亚方舟、洪水灭世一般,这就形成了先民早期特有的水生神话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早期先民心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并且在世代累积中向下传承。
我国彝族典籍《六祖史诗》中说:“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水生天地万物,水生人”。《史记·殷本纪》中亦记载有简狄沐浴而吞服鸟卵生契的故事:“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1]《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亦有云:“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吞之,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神话中,在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中,水都蕴涵着孕育生命的意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男女婚配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繁衍后代。[2]因此,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水生神话”信仰渐渐变成了上古人民对水的崇拜。因此,在《诗经·国风》的婚恋诗中多次写到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水”是“礼”的束缚的象征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是写的男女之间的感情求而不得,是因为水的阻隔,或者是相恋之人因为水的阻隔而难以相见。其原因也大抵可归缘于“水”与“礼”的微妙关系。
其一,《诗经》的内容大多记叙于周代,周代的礼乐文化的束缚性相较于之前已经逐步增强,并且这种礼乐文化也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的,在此种社会环境下,礼乐文化对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渐渐产生影响。
《礼记》有记载:“夫礼防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无别也。”[3]而《孟子》中也曾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攒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耻之。”[4]由此可见,当时环境下的礼乐文化对男女之情的束缚是极大的,并且呈现出一种逐渐严格化的趋势。
其二,水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隔断本身就具有划分界限的意味将相连的陆地划分为二,这可以进一步引申为隔离、约束之意。《山海经》中有言:“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5] “水周之”说明的便是水的分离阻隔的作用。同时,着眼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先民面对洪水的任意肆虐,更多的只能是表现出恐惧,因此,先民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水生出敬畏之情。所以,综合上述兩点,水在先民眼中是一个不容轻易跨越的界限。
在综合以上两个大观点,可以得出,代表着自然空间的阻隔的水,和礼制束缚逐渐加强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水便带有了一种约束男女恋爱交往的社会道德力量,在这种层面上,水是礼的具体表征,礼也可被视作水的本质。所以,在《诗经》的婚恋诗中,人们常常借用水来表达“爱而不得”的思想,也就说得通了。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的意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的点,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原因定不止笔者上述陈列的几种。希望在以后的深入探求中,能够得出新的理解。
注释:
[1]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3.239.
[2]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10.
[3]郑玄,孔颖达. 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41.
[4]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313.
[5]袁珂,校译.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5.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
[3]陈启源.毛诗稽古编[M].转引自程俊英,蒋见远.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一版.
[5]郑振铎.插画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闻一多.神话与诗·说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水”意象
作者简介:江珊,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2015级闻一多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国风》中反映婚恋内容的诗约有七十多篇,其中与“水”这一意象有关的约占三十三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粗浅认为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依“水”而居的生存环境
中华民族的发祥于长江、黄河等河。我们的祖先世代临河而居,以河流中的水源为生活必需品,河流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是早期先民生活的重要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诗经》中就有大量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两岸繁衍生息、劳动生活的诗,《诗经》中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个,分别有黄河、长江、淮水、漆水、沮水、滮水、洽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汾水、杜水、丰水、泮水等等。
进入农耕时期以后,尤其是在生产力各种技术条件落后的上古时代,水更加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于是他们只有与河水紧紧相依。“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生活在水边,与水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下,先民选择用水的方式来描述生活中的爱情,也是情理之中。水的温柔绵长、滋养生命的特征,恰恰也与爱情有着相似之处。“依水而居,借水咏物”,这是早期先民在生活环境的引领下养成的生活习惯。
二、“水”生神话信仰
在早期的神话中,洪水往往跟人的生殖,婚姻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女娲造人和西方基督教的诺亚方舟、洪水灭世一般,这就形成了先民早期特有的水生神话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早期先民心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并且在世代累积中向下传承。
我国彝族典籍《六祖史诗》中说:“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水生天地万物,水生人”。《史记·殷本纪》中亦记载有简狄沐浴而吞服鸟卵生契的故事:“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1]《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亦有云:“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吞之,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神话中,在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中,水都蕴涵着孕育生命的意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男女婚配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繁衍后代。[2]因此,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水生神话”信仰渐渐变成了上古人民对水的崇拜。因此,在《诗经·国风》的婚恋诗中多次写到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水”是“礼”的束缚的象征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是写的男女之间的感情求而不得,是因为水的阻隔,或者是相恋之人因为水的阻隔而难以相见。其原因也大抵可归缘于“水”与“礼”的微妙关系。
其一,《诗经》的内容大多记叙于周代,周代的礼乐文化的束缚性相较于之前已经逐步增强,并且这种礼乐文化也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的,在此种社会环境下,礼乐文化对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渐渐产生影响。
《礼记》有记载:“夫礼防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无别也。”[3]而《孟子》中也曾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攒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耻之。”[4]由此可见,当时环境下的礼乐文化对男女之情的束缚是极大的,并且呈现出一种逐渐严格化的趋势。
其二,水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隔断本身就具有划分界限的意味将相连的陆地划分为二,这可以进一步引申为隔离、约束之意。《山海经》中有言:“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5] “水周之”说明的便是水的分离阻隔的作用。同时,着眼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先民面对洪水的任意肆虐,更多的只能是表现出恐惧,因此,先民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水生出敬畏之情。所以,综合上述兩点,水在先民眼中是一个不容轻易跨越的界限。
在综合以上两个大观点,可以得出,代表着自然空间的阻隔的水,和礼制束缚逐渐加强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水便带有了一种约束男女恋爱交往的社会道德力量,在这种层面上,水是礼的具体表征,礼也可被视作水的本质。所以,在《诗经》的婚恋诗中,人们常常借用水来表达“爱而不得”的思想,也就说得通了。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的意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的点,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原因定不止笔者上述陈列的几种。希望在以后的深入探求中,能够得出新的理解。
注释:
[1]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3.239.
[2]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10.
[3]郑玄,孔颖达. 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41.
[4]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313.
[5]袁珂,校译.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5.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
[3]陈启源.毛诗稽古编[M].转引自程俊英,蒋见远.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一版.
[5]郑振铎.插画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9]闻一多.神话与诗·说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