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领域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可否认中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诞生一批优秀的雕塑家。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不完善阶段,各种鱼龙混杂的“菜雕”矗立在城市的空间,直接导致对公众提高审美眼光的阻碍。我们的城市雕塑,往往什么都想表达,并且极力想让百姓一目了然,但事与愿违,越是这样越造成内涵浅薄、形式枯燥的结果。因此,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的出现,正好能对这一现象进行补充与完善,我们目前需要简约而不简单的城市雕塑。
关键词:极少主义;禅宗美学;雕塑
一、极少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1极少主义的起源与影响
当中国当代城市雕塑设计者不可思议的将一切元素累积在作品上时,一种视觉上拥挤的窒息让我不禁想到了“极少主义”。作为现代艺术独树一帜的流派,极少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名噪一时,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它极力推崇绘画语言的简练,概括到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画面只保存了极少的形象与色彩,摒弃一切影响主体的累赘元素。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判断而称之为“ABC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
纵观世界艺术发展史的长河,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起源、发展、兴盛、衰退,都不是空穴来风。相对于极少主义在纯艺术领域里的独具一格,我更看重它的精神内涵对当代文明和设计艺术的影响。在极少主义“少就是多”的精神引领下,从建筑、园林到书籍装帧以及一些家具和服饰都将极少主义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水晶宫金字塔”,就是极少主义风格建筑的杰出作品,它的单纯与宁静带给我们不仅是设计思维上的变化,更能起到平静的作用。
1.2极少主义艺术的哲学性
极少主义艺术存在是以形而上哲学的绝对美感而存在,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和追寻让艺术家们净化掉了个人的表现因素,去除掉了一切无关的累赘,力图最大限度地抵制知觉分离的真正诉求。对整体感的崇拜让看似冷漠的背后蕴藏着真实。
1.3极少主义雕塑的艺术特征
极少主义雕塑的艺术特征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 极少主义雕塑的材料多采用的是电镀铝、不锈钢、玻璃等,这些无机的材料是抽象、冷峻,没有任何历史沉淀,让观众追溯的心彻底冷静下来,不给联想的余地。
(二)工艺 在制作工艺上,极少主义艺术家不像其他雕塑家那样感性的塑形以追求肌理和张力。而是以极为单一简洁的几何体或形体构成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设计后,将稿件交给工厂再由工人经机械加工制作出来的标准产品,因此极少主义雕塑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构成感。极少主义雕塑追求自身光滑平整,这与它追求材料的单纯无内涵的宗旨完全吻合。
(三)基座的消失 古典雕塑多矗立在基座上。不论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还是乌东的伏尔泰都是以一种优雅雄壮或气定神凝的姿态存在于基座之上,将作品从任何可能处在的环境中脱离开来。但是,对于极少主义雕塑来说用以衬托崇高的基座显得多余。雕塑家布朗库西的许多作品都是将基座与作品本身结合在一起,将基座看作是作品与地面的接触。这种接触力是在保持作品本身的纯净和形式的完美。
(四)构图原则 极少主义艺术非常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忽略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细节。一个具象的雕塑,人们总是可以分清它正面的五官和背面的脊梁,但是极少主义雕塑往往正反面给人以相同的印象,甚至有的雕塑可以颠倒来看。如大卫.史密斯的作品《立方二十四号(门)》,是一座丰碑式的雕塑,由不同大小的不锈钢体块组成,不论在哪个角度去感受对象它都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如同一个魔方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是完整的。
二、禅宗的起源及美学特征
2.1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最早起源于达摩禅、发展于惠能禅、兴盛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主张“静中思虑”的修习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从而寻得佛心,故亦称之为“佛心宗”。唐代时期禅宗盛极一时。
2.2禅宗的美学特质
禅宗哲学与美学概括地说体现在一个“悟”字上。是大彻大悟也是顿悟。“悟”的内涵涉及禅宗的审美体验论,在禅宗哲学与美学里,禅宗的审美体验乃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是刹那间生命火花的迸发,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直观与体悟。“悟”就与“禅”这个本体范畴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道由心悟”本体论命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它赞成天人合一,提出了“梵我合一”的观点。禅宗美学对当代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的指引在于,用天然去雕饰的手法将美的双重性统一起来。在高科技、高节奏社会生活的今天,禅宗美学推崇自然、结(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合自然,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对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影响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长河,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摒弃“菜雕”所带来视觉障碍的同时,一批优秀城市雕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如:《五月的风》《深圳人的一天》《东方之光—日晷》等,这些雕塑是新时期中国公共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写意派雕塑的内涵,就是从形似之中求神似,在有限的画面之中呈现出无限的诗情,追求“诗的境界”,将个人的情感、意志与艺术创作对象融合在一起,与自然物象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物化一”之境。它们在审美上有意无意的都与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的内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当代中国的城市雕塑是需要极少主义和禅宗美学。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极少主义与禅宗的宁静、自然、纯净的手法正好能给这种浮躁的设计理念降温。不仅让人们对艺术技法的赞叹,它更注重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修身养性。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共性和区别,将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如同用“中西医”相结合来治疗中国城市雕塑的弊病。
四、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展望
卢斯曾经说“装饰即是罪恶”,我认为一味的写实造像或者说追求气势磅礴也是一种可悲。写实本身没有错,米开朗基罗、罗丹也是写实主义者,但是那是殿堂艺术的精华。作为空间里存在的公共艺术,当代中国的城市雕塑必须有不破不立的精神,简洁、单纯、无功利取代一些内容冗杂的纪念性的雕塑,是我们必须去考虑的问题。
在此提出大胆提出几个关于城市雕塑设计的设想:(1)严格控制漫无目的型写实性城市雕塑的蔓延(写实性雕塑必须像《深圳人的一天》那样具有时代性)。(2)城市雕塑的设计一定要与城市个性相吻合。(3)鼓励艺术家们多在城市空间里自主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4)城市雕塑的设计不再解释创意说明,把解释权交给观众。(5)城市雕塑设计多采用单纯、简单的形态。
五、结语
通过对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的关系研究,来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中国城市雕塑利弊,并进一步探讨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城市雕塑创作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每一个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不同的历史使命,作为城市雕塑创造者,我们更要迎风破浪为公共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1.
[4]邓绍秋.禅宗生态审美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关键词:极少主义;禅宗美学;雕塑
一、极少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1极少主义的起源与影响
当中国当代城市雕塑设计者不可思议的将一切元素累积在作品上时,一种视觉上拥挤的窒息让我不禁想到了“极少主义”。作为现代艺术独树一帜的流派,极少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名噪一时,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它极力推崇绘画语言的简练,概括到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画面只保存了极少的形象与色彩,摒弃一切影响主体的累赘元素。也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判断而称之为“ABC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
纵观世界艺术发展史的长河,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起源、发展、兴盛、衰退,都不是空穴来风。相对于极少主义在纯艺术领域里的独具一格,我更看重它的精神内涵对当代文明和设计艺术的影响。在极少主义“少就是多”的精神引领下,从建筑、园林到书籍装帧以及一些家具和服饰都将极少主义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水晶宫金字塔”,就是极少主义风格建筑的杰出作品,它的单纯与宁静带给我们不仅是设计思维上的变化,更能起到平静的作用。
1.2极少主义艺术的哲学性
极少主义艺术存在是以形而上哲学的绝对美感而存在,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和追寻让艺术家们净化掉了个人的表现因素,去除掉了一切无关的累赘,力图最大限度地抵制知觉分离的真正诉求。对整体感的崇拜让看似冷漠的背后蕴藏着真实。
1.3极少主义雕塑的艺术特征
极少主义雕塑的艺术特征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 极少主义雕塑的材料多采用的是电镀铝、不锈钢、玻璃等,这些无机的材料是抽象、冷峻,没有任何历史沉淀,让观众追溯的心彻底冷静下来,不给联想的余地。
(二)工艺 在制作工艺上,极少主义艺术家不像其他雕塑家那样感性的塑形以追求肌理和张力。而是以极为单一简洁的几何体或形体构成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设计后,将稿件交给工厂再由工人经机械加工制作出来的标准产品,因此极少主义雕塑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构成感。极少主义雕塑追求自身光滑平整,这与它追求材料的单纯无内涵的宗旨完全吻合。
(三)基座的消失 古典雕塑多矗立在基座上。不论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还是乌东的伏尔泰都是以一种优雅雄壮或气定神凝的姿态存在于基座之上,将作品从任何可能处在的环境中脱离开来。但是,对于极少主义雕塑来说用以衬托崇高的基座显得多余。雕塑家布朗库西的许多作品都是将基座与作品本身结合在一起,将基座看作是作品与地面的接触。这种接触力是在保持作品本身的纯净和形式的完美。
(四)构图原则 极少主义艺术非常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忽略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细节。一个具象的雕塑,人们总是可以分清它正面的五官和背面的脊梁,但是极少主义雕塑往往正反面给人以相同的印象,甚至有的雕塑可以颠倒来看。如大卫.史密斯的作品《立方二十四号(门)》,是一座丰碑式的雕塑,由不同大小的不锈钢体块组成,不论在哪个角度去感受对象它都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如同一个魔方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是完整的。
二、禅宗的起源及美学特征
2.1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最早起源于达摩禅、发展于惠能禅、兴盛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主张“静中思虑”的修习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从而寻得佛心,故亦称之为“佛心宗”。唐代时期禅宗盛极一时。
2.2禅宗的美学特质
禅宗哲学与美学概括地说体现在一个“悟”字上。是大彻大悟也是顿悟。“悟”的内涵涉及禅宗的审美体验论,在禅宗哲学与美学里,禅宗的审美体验乃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是刹那间生命火花的迸发,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直观与体悟。“悟”就与“禅”这个本体范畴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道由心悟”本体论命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它赞成天人合一,提出了“梵我合一”的观点。禅宗美学对当代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的指引在于,用天然去雕饰的手法将美的双重性统一起来。在高科技、高节奏社会生活的今天,禅宗美学推崇自然、结(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合自然,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对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影响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长河,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摒弃“菜雕”所带来视觉障碍的同时,一批优秀城市雕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如:《五月的风》《深圳人的一天》《东方之光—日晷》等,这些雕塑是新时期中国公共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写意派雕塑的内涵,就是从形似之中求神似,在有限的画面之中呈现出无限的诗情,追求“诗的境界”,将个人的情感、意志与艺术创作对象融合在一起,与自然物象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物化一”之境。它们在审美上有意无意的都与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的内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当代中国的城市雕塑是需要极少主义和禅宗美学。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极少主义与禅宗的宁静、自然、纯净的手法正好能给这种浮躁的设计理念降温。不仅让人们对艺术技法的赞叹,它更注重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修身养性。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共性和区别,将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如同用“中西医”相结合来治疗中国城市雕塑的弊病。
四、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展望
卢斯曾经说“装饰即是罪恶”,我认为一味的写实造像或者说追求气势磅礴也是一种可悲。写实本身没有错,米开朗基罗、罗丹也是写实主义者,但是那是殿堂艺术的精华。作为空间里存在的公共艺术,当代中国的城市雕塑必须有不破不立的精神,简洁、单纯、无功利取代一些内容冗杂的纪念性的雕塑,是我们必须去考虑的问题。
在此提出大胆提出几个关于城市雕塑设计的设想:(1)严格控制漫无目的型写实性城市雕塑的蔓延(写实性雕塑必须像《深圳人的一天》那样具有时代性)。(2)城市雕塑的设计一定要与城市个性相吻合。(3)鼓励艺术家们多在城市空间里自主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4)城市雕塑的设计不再解释创意说明,把解释权交给观众。(5)城市雕塑设计多采用单纯、简单的形态。
五、结语
通过对极少主义与禅宗美学的关系研究,来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中国城市雕塑利弊,并进一步探讨在当代语境下中国城市雕塑创作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每一个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不同的历史使命,作为城市雕塑创造者,我们更要迎风破浪为公共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1.
[4]邓绍秋.禅宗生态审美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