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荆的求学路,可以简单总结为:从电子科技大学,到UCL。
UCL,全称为“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中文名称为“伦敦大学学院”,打出这些字眼来,大多数学子的脸上总是马上浮现出惊叹而又渴望的表情。但凡提到UCL,学子们还会立马联想到剑桥、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
“世界顶尖级名校、万众瞩目、享誉盛名”,这便是张荆起初对UCL的印象。张荆在大学本科时就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前三年的张荆都没想过要考研或出国深造,直到大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赴台湾交流活动,一位资深的专业老师给张荆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英国的规划体系比较偏社会学,或许更适合你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简单的一句话,给张荆的生活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在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之后,张荆把眼光锁定在了英国金三角名校之一的UCL上,2011年9月,一切条件准备就绪之后,张荆顺利就读于UCL的城市规划专业。
初来UCL的张荆,像是站在巨山下面的攀岩者,前方的目标巨大而又宏伟,而心中不减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激情。伦敦就如想象一般,古老而不乏韵味,同时又是活跃着世界各地外来者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处非常讲究礼貌和互相尊重,用张荆的一句话来说,“保守却不守旧,传统又与时俱进”。
只身国外、心怀梦想,张荆不得不逼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起初的日子里,张荆几乎隔三差五便和父母通过Skype进行网络通话,那时的张荆甚至不惜放弃和同学们外出活动的机会来和家人会话。如今在伦敦已生活一年之久的张荆,依旧保持着时常和父母交流的习惯,同时学会了更正确地协调家人与交际的关系。张荆总结出来的秘诀是:站在房檐内家人是依靠,出了房檐朋友是依靠,而要想走得更远更久,独立和坚强才是最根本的依靠。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UCL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学费也不容小觑。张荆所学专业的学费是每年16000镑(大约人民币160000元),这也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由于学校教学制度完善,学校对于外来留学生均设置了奖学金的相关制度,因此张荆也在全力向奖学金奋进。这在英国新政策落实之后、兼职限制较多的情况下,或许是励志和减轻家庭负担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张荆对于毕业后的去向还没有明确打算,因为英国落实了新签证政策,外来留学生毕业后要留在英国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张荆一直相信,只要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梦想的激情和向往,并且孜孜不倦地努力奋进,定会条条大路通罗马。
行走@伦敦:
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与其交通工具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世界上最早拥有公共汽车的城市之一,又是英国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伦敦的交通发达度和拥挤度也呈现正比趋势。
伦敦市交通工具的选择:
目前伦敦使用最广泛的是Oyster卡,使用该卡支付车费是在伦敦单程乘公共汽车、地铁、有轨电车、港区轻轨、伦敦Overground以及国家铁路网列车最便宜的方式。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老式公共汽车无车门,红绿灯时就可以自由上下,另外一种便和国内公交一样,到站下车。但在伦敦乘坐地铁并不便宜,比如一天的day travel card便是8镑(人民币大约80元)。
吃住@伦敦:
在欧洲国家留学或工作的国人,几乎都不能适应这边的饮食。伦敦美食虽然驰名海外,但很多中国留学生仍然由于不能适应伦敦口味而被迫成为厨房达人,那些看起来美味可口的奶酪面包和汉堡牛排从来都不曾作为主食供养中国留学生。
伦敦生活之“吃香喝辣”篇:
无论是从“省钱”的角度,还是从“美味”的程度,求学伦敦的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偏好厨房。
一般在住所附近都会有或大或小的超市,因此超市也成为偶遇中国同伴或者厨房达人的资源密集处。如果长期驻足厨房,偶尔外出用餐,正常的月“吃”消费大概为800镑左右。
伦敦生活之特别住宿篇:
西方国家对孩子的教育一直以开放和自由独立为主,很多孩子上大学时已经非常独立了。而在英国,很多学校的教学地点和住宿地方是彻底分开的。尤其是在伦敦,学校不管你的任何事情,因此,大学生来到学校首先得学会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学校也有学生宿舍,但是住的人非常少。大部分都不住寝室,而是在外租房。伦敦房租费都是按周算,学生群中最常见房租费约为180镑一周,比寝室贵,但住宿条件相对较好(寝室约为100镑一周)。
城市景观@伦敦:
伦敦印象之建筑篇:
伦敦是一座一边踏着国际化领先步伐一边挥洒悠久历史的世界名城,城市的建筑不像北京上海那样高楼林立,也不像香港重庆那般夜灯璀璨,伦敦的建筑风格低调典雅、内敛并耐人寻味。伦敦的房屋普遍比较低矮。
伦敦印象之伦敦眼:
这个高135米的世界最大的摩天轮名为“伦敦眼”,它一周安置60个座舱,每个座舱可容25人,半小时转一圈,可俯瞰伦敦55个以上的著名景点。伦敦眼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有人批评它是“疯狂的城市创举”,也有人称赞它是“世界最诱人的景点”。
人文@伦敦:
伦敦人文之高校篇:
在英国的众多城市中,伦敦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城市之一。这里活动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求学者,这里的不少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而UCL不仅是英国金三角名校之一,同时还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C)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一起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近几年UCL已经跨入世界前十行列。
就像从伦敦眼看伦敦一样,从UCL里也可以看世界。这里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当然,奇装异服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要惊讶也不要有不同的眼光,需要记住的是:要想走在世界前端首先就得带着包容的心。
伦敦大多数大学都是开放式的,学校建筑遍布市内各个角落,而UCL是伦敦唯一 一所有正经校园的学校。 伦敦人文之旅游篇:
比较实在的旅行是选择一些不是周边但是路途也并不遥远的小城市,如巴斯、牛津。主要乘坐 coach 或 train。这边的交通网络其实非常发达,作为乘客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种类也非常多,除了价格比较贵。有 overground、underground、bus等等。 并且一般都能快速地到达,有趣的是这边远距离的火车票价格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有机会做英国境内旅行,一定要提前订票并且查询相关价格。
伦敦人文之消费篇:
几乎所有住宿周围都有很多或大或小的超市,买东西时要多比较,有时候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差价很大。大的购物季则主要集中在圣诞假和夏季,会有christmas sale 和 summer sale,此期间很多人都会去抢购。另外,多带厚一些的衣服、多看一些教你在交通上省钱的书籍、办一些优惠的卡之类的,也是省钱的一大方法。
伦敦人文之人际交往篇:
英国是一个注重传统习俗的国度,本地人对外来人大多持保守和中立的态度。在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遵守规则和注重礼貌是夺取人际交往主动权的关键。其次便是学会不失分寸的举动,学会张弛有度地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往,有课外活动就积极参与,有时间就多去主动沟通,时刻记住不要脱离群体活动。
奥运@伦敦:
在举办完女王登基60年庆典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伦敦作为该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随处可见的是写着“Inspire a generation”口号的海报,而伦敦人对奥运的态度也正如该口号的中文译意一般——激励一代人。他们是被激励的一代人,同时也在激励着全世界的这代人。
8月的伦敦,奥运会的焰火如人们的热情一样不熄不减,国内大型的电视节目也在时刻关注着奥运现场。而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有机会身临其境,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因此,走在伦敦大街上,总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年轻人们穿着奥运会志愿者服装,用微笑和行动诠释着奥运魅力、诠释着世界一家亲。值得国人骄傲的是,提到中国体操,很多国外留学生及英国本地人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用蹩脚的中文说出一句“厉害!”。
影像游记
初见王瑞,你会认为他是都市中的游侠:拉碴胡、斜挎包、行色匆匆。
2011年6月,是桃李飘香的毕业时节,同学们都忙着吃散伙饭或是继续奔波于招聘会和公务员考试。王瑞却悄然离开了挥泪感伤的场面,默默在校园的一个角落计划着下一次旅程。这个计划就是“骑车去伦敦看奥运”。
他一度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和心爱的女孩,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应该先在地球上站稳,十年后再去做这些疯狂的事情。”他并没有被这些耿直但冷酷的言论“拉回地面”,而是骑上单车,去广州各大校园里寻找自己的同类人。
在62岁黄惠琼阿姨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齐天下”社团,得知对方也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心向往之,几人一拍即合。而后怀揣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不断加入进来。王瑞辞去了华南理工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成为齐天下欧洲行团队的兼职工作人员。每周六,他都要乘两个多小时的公车去齐天下游学馆进行筹备工作。
万事开头难,但当他们准备出发的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都来给他们助威和提供帮助。广州的奥运火炬手王卫决定担任活动的发起人。2011年12月5日下午,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办的2012“骑车去伦敦看奥运”的启动仪式上,奥运冠军劳丽诗、何作强也来助威。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摩根先生也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马上写了一封推荐信发到伦敦,于是大家的签证便顺利办了下来。
国内线自广州出发,经过五个省二十多个城市,历时两个月;欧洲路线将经过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历时26天到达英国伦敦。
在骑行沿途,他们将拜访当地有名望的书法家,收集“龙”主题的墨宝。他们希望以此作为礼物献给伦敦奥组委。
这一路上,有风雨也有彩虹,王瑞在伦敦给我们讲述之前国内线上的珍贵点滴。
第一站:残疾骑行者为爱远骑 佛山,4月9日,雨
由广州出发的第一站是佛山,包括残疾骑士在内的近百名骑行爱好者从肇庆鼎湖山向佛山进发,途经三水等地,经过八个小时的艰苦骑行,下午4时抵达南海保利水城。在这里,带着奥运精神,大家进行环珠三角的马拉松骑行公益活动。残疾队友说,当你想追逐梦想,当你热爱体育,身体残缺不是问题,距离也不是问题。
第二站:游吟诗人边走边唱 福州,
4月15日,晴
漫漫公路上,大部分的骑行时间都是枯燥无聊的。大汗淋漓的骑行者需要相互鼓励才能够克服心理上的倦怠。这时候,团队成员的个性魅力便展现出来。一行人中,多数是高校在读或刚毕业的学生。
中大哲学系女生选择休学一年,暨大历史系男生选择待业一年,广州某公司摄影师选择离职一年……
江剑芳,中国石油大学毕业,“齐天下”创业团队成员。这个热爱骑行的男生,却有着温文儒雅的气质,也有着敏感的诗心。在福州的时候,他开始给大家读诗。在滚动的车轮声中,有高远的诗歌沁入心田。
第三站:伤病来袭,大部队同进同退 苏州,5月2日至5日,多云
大雨刚过,从嘉兴往苏州的小路上有些泥泞。大家期待着到苏州能够休整一下,却不料听到身后一个沉重的声响。回头一看,女孩林雳已经倒在地上,不能动弹。王瑞和队友们赶忙停下车。王瑞当即决定让队友们继续上路,不耽误大进度。自己和周才秀两人拦车送受伤的女孩去苏州治疗。在苏州医院,女孩的膝盖绑上了纱布,所幸没有伤到骨头。刚坐下来,王瑞发现周才秀的神态不对,才发现他中暑了。
三天之后,林雳虽然并未完全恢复,但还是执意乘车追上了大部队。
长时间的露天骑行,很多队员的身体都出了问题:王瑞宁波膝盖损伤、林雳嘉兴膝盖撞伤、周才秀苏州中暑、姚泓任杭州高烧……
这是国内骑行中的最大困难,但是每一个队员,不管男女大小,都咬牙熬了过来,无一放弃。
第四站:桂花快餐厅的姜茶 无锡,5月9日,中雨
从苏州至常州一路中雨。简单的雨具根本无法抵御持续的风雨。9日中午到达无锡郊区时,大家的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湿透了。2点时大家才看到了一个餐厅:桂花快餐厅。
老板夫妻二人,得知骑行队的经历后,马上给大家泡了姜茶,不仅没有收钱,还多送了很多美味的菜肴。在感动中,大家换上了干衣服,跳起了西瓜舞。
第五站:63岁黄阿姨在河大作报告 开封,5月28日,晴
团队中,最让大家感到温暖的就是黄阿姨了,虽然有些唠叨,但总是给年轻人一些照顾自己的良言。
退休以后,她就开始骑自行车去很多以前想去的地方。海南、新疆都有她的足迹。一开始,大家都忧心黄阿姨是不是能完成任务。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发现她的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途径开封,竟然有很多河大同学在路上迎接他们。原来,河大的同学一直在微博上关注这次活动,并盛情邀请大家去河大作报告。第二天下午,河大报告厅的会场里挤满了学生。黄阿姨的报告获得了全场掌声。
一路上,骑行者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眼光:好奇、怀疑、兴奋、无动于衷……王瑞说:“最哭笑不得的一次是,有人认为我们是送报纸的,不让停车。但看到这么多陌生人为我们助威,我感到,我们身上其实承载了很多人还未来得及实践的梦想。”
到了伦敦要做的事情很多:拜访华人社团、孔子学院、伦敦奥组委,将国内收集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奥组委,看一场奥运会比赛……
现代生活里,借助各种高速的交通工具和信息软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对一个人说我爱你,为一场比赛喝彩,对一个国度表示热爱。
但你还可以选择用汗水和能量行走两个月,经过千山万水之后走到真实的奥运赛场上说一声,“奥运,我们来了!”
经过这一场追梦之旅,王瑞说自己获得了热情、勇气和自信。这将驱使着他继续以各种方式远走他乡,继续大胆触摸真实的世界。
UCL,全称为“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中文名称为“伦敦大学学院”,打出这些字眼来,大多数学子的脸上总是马上浮现出惊叹而又渴望的表情。但凡提到UCL,学子们还会立马联想到剑桥、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
“世界顶尖级名校、万众瞩目、享誉盛名”,这便是张荆起初对UCL的印象。张荆在大学本科时就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前三年的张荆都没想过要考研或出国深造,直到大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赴台湾交流活动,一位资深的专业老师给张荆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英国的规划体系比较偏社会学,或许更适合你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简单的一句话,给张荆的生活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在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之后,张荆把眼光锁定在了英国金三角名校之一的UCL上,2011年9月,一切条件准备就绪之后,张荆顺利就读于UCL的城市规划专业。
初来UCL的张荆,像是站在巨山下面的攀岩者,前方的目标巨大而又宏伟,而心中不减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激情。伦敦就如想象一般,古老而不乏韵味,同时又是活跃着世界各地外来者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处非常讲究礼貌和互相尊重,用张荆的一句话来说,“保守却不守旧,传统又与时俱进”。
只身国外、心怀梦想,张荆不得不逼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起初的日子里,张荆几乎隔三差五便和父母通过Skype进行网络通话,那时的张荆甚至不惜放弃和同学们外出活动的机会来和家人会话。如今在伦敦已生活一年之久的张荆,依旧保持着时常和父母交流的习惯,同时学会了更正确地协调家人与交际的关系。张荆总结出来的秘诀是:站在房檐内家人是依靠,出了房檐朋友是依靠,而要想走得更远更久,独立和坚强才是最根本的依靠。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UCL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学费也不容小觑。张荆所学专业的学费是每年16000镑(大约人民币160000元),这也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由于学校教学制度完善,学校对于外来留学生均设置了奖学金的相关制度,因此张荆也在全力向奖学金奋进。这在英国新政策落实之后、兼职限制较多的情况下,或许是励志和减轻家庭负担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张荆对于毕业后的去向还没有明确打算,因为英国落实了新签证政策,外来留学生毕业后要留在英国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张荆一直相信,只要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梦想的激情和向往,并且孜孜不倦地努力奋进,定会条条大路通罗马。
行走@伦敦:
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与其交通工具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世界上最早拥有公共汽车的城市之一,又是英国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伦敦的交通发达度和拥挤度也呈现正比趋势。
伦敦市交通工具的选择:
目前伦敦使用最广泛的是Oyster卡,使用该卡支付车费是在伦敦单程乘公共汽车、地铁、有轨电车、港区轻轨、伦敦Overground以及国家铁路网列车最便宜的方式。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老式公共汽车无车门,红绿灯时就可以自由上下,另外一种便和国内公交一样,到站下车。但在伦敦乘坐地铁并不便宜,比如一天的day travel card便是8镑(人民币大约80元)。
吃住@伦敦:
在欧洲国家留学或工作的国人,几乎都不能适应这边的饮食。伦敦美食虽然驰名海外,但很多中国留学生仍然由于不能适应伦敦口味而被迫成为厨房达人,那些看起来美味可口的奶酪面包和汉堡牛排从来都不曾作为主食供养中国留学生。
伦敦生活之“吃香喝辣”篇:
无论是从“省钱”的角度,还是从“美味”的程度,求学伦敦的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偏好厨房。
一般在住所附近都会有或大或小的超市,因此超市也成为偶遇中国同伴或者厨房达人的资源密集处。如果长期驻足厨房,偶尔外出用餐,正常的月“吃”消费大概为800镑左右。
伦敦生活之特别住宿篇:
西方国家对孩子的教育一直以开放和自由独立为主,很多孩子上大学时已经非常独立了。而在英国,很多学校的教学地点和住宿地方是彻底分开的。尤其是在伦敦,学校不管你的任何事情,因此,大学生来到学校首先得学会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学校也有学生宿舍,但是住的人非常少。大部分都不住寝室,而是在外租房。伦敦房租费都是按周算,学生群中最常见房租费约为180镑一周,比寝室贵,但住宿条件相对较好(寝室约为100镑一周)。
城市景观@伦敦:
伦敦印象之建筑篇:
伦敦是一座一边踏着国际化领先步伐一边挥洒悠久历史的世界名城,城市的建筑不像北京上海那样高楼林立,也不像香港重庆那般夜灯璀璨,伦敦的建筑风格低调典雅、内敛并耐人寻味。伦敦的房屋普遍比较低矮。
伦敦印象之伦敦眼:
这个高135米的世界最大的摩天轮名为“伦敦眼”,它一周安置60个座舱,每个座舱可容25人,半小时转一圈,可俯瞰伦敦55个以上的著名景点。伦敦眼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有人批评它是“疯狂的城市创举”,也有人称赞它是“世界最诱人的景点”。
人文@伦敦:
伦敦人文之高校篇:
在英国的众多城市中,伦敦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城市之一。这里活动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求学者,这里的不少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而UCL不仅是英国金三角名校之一,同时还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IC)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一起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近几年UCL已经跨入世界前十行列。
就像从伦敦眼看伦敦一样,从UCL里也可以看世界。这里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当然,奇装异服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要惊讶也不要有不同的眼光,需要记住的是:要想走在世界前端首先就得带着包容的心。
伦敦大多数大学都是开放式的,学校建筑遍布市内各个角落,而UCL是伦敦唯一 一所有正经校园的学校。 伦敦人文之旅游篇:
比较实在的旅行是选择一些不是周边但是路途也并不遥远的小城市,如巴斯、牛津。主要乘坐 coach 或 train。这边的交通网络其实非常发达,作为乘客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种类也非常多,除了价格比较贵。有 overground、underground、bus等等。 并且一般都能快速地到达,有趣的是这边远距离的火车票价格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有机会做英国境内旅行,一定要提前订票并且查询相关价格。
伦敦人文之消费篇:
几乎所有住宿周围都有很多或大或小的超市,买东西时要多比较,有时候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差价很大。大的购物季则主要集中在圣诞假和夏季,会有christmas sale 和 summer sale,此期间很多人都会去抢购。另外,多带厚一些的衣服、多看一些教你在交通上省钱的书籍、办一些优惠的卡之类的,也是省钱的一大方法。
伦敦人文之人际交往篇:
英国是一个注重传统习俗的国度,本地人对外来人大多持保守和中立的态度。在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遵守规则和注重礼貌是夺取人际交往主动权的关键。其次便是学会不失分寸的举动,学会张弛有度地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往,有课外活动就积极参与,有时间就多去主动沟通,时刻记住不要脱离群体活动。
奥运@伦敦:
在举办完女王登基60年庆典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伦敦作为该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随处可见的是写着“Inspire a generation”口号的海报,而伦敦人对奥运的态度也正如该口号的中文译意一般——激励一代人。他们是被激励的一代人,同时也在激励着全世界的这代人。
8月的伦敦,奥运会的焰火如人们的热情一样不熄不减,国内大型的电视节目也在时刻关注着奥运现场。而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有机会身临其境,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因此,走在伦敦大街上,总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年轻人们穿着奥运会志愿者服装,用微笑和行动诠释着奥运魅力、诠释着世界一家亲。值得国人骄傲的是,提到中国体操,很多国外留学生及英国本地人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用蹩脚的中文说出一句“厉害!”。
影像游记
初见王瑞,你会认为他是都市中的游侠:拉碴胡、斜挎包、行色匆匆。
2011年6月,是桃李飘香的毕业时节,同学们都忙着吃散伙饭或是继续奔波于招聘会和公务员考试。王瑞却悄然离开了挥泪感伤的场面,默默在校园的一个角落计划着下一次旅程。这个计划就是“骑车去伦敦看奥运”。
他一度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和心爱的女孩,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应该先在地球上站稳,十年后再去做这些疯狂的事情。”他并没有被这些耿直但冷酷的言论“拉回地面”,而是骑上单车,去广州各大校园里寻找自己的同类人。
在62岁黄惠琼阿姨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齐天下”社团,得知对方也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心向往之,几人一拍即合。而后怀揣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不断加入进来。王瑞辞去了华南理工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成为齐天下欧洲行团队的兼职工作人员。每周六,他都要乘两个多小时的公车去齐天下游学馆进行筹备工作。
万事开头难,但当他们准备出发的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都来给他们助威和提供帮助。广州的奥运火炬手王卫决定担任活动的发起人。2011年12月5日下午,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办的2012“骑车去伦敦看奥运”的启动仪式上,奥运冠军劳丽诗、何作强也来助威。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摩根先生也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马上写了一封推荐信发到伦敦,于是大家的签证便顺利办了下来。
国内线自广州出发,经过五个省二十多个城市,历时两个月;欧洲路线将经过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历时26天到达英国伦敦。
在骑行沿途,他们将拜访当地有名望的书法家,收集“龙”主题的墨宝。他们希望以此作为礼物献给伦敦奥组委。
这一路上,有风雨也有彩虹,王瑞在伦敦给我们讲述之前国内线上的珍贵点滴。
第一站:残疾骑行者为爱远骑 佛山,4月9日,雨
由广州出发的第一站是佛山,包括残疾骑士在内的近百名骑行爱好者从肇庆鼎湖山向佛山进发,途经三水等地,经过八个小时的艰苦骑行,下午4时抵达南海保利水城。在这里,带着奥运精神,大家进行环珠三角的马拉松骑行公益活动。残疾队友说,当你想追逐梦想,当你热爱体育,身体残缺不是问题,距离也不是问题。
第二站:游吟诗人边走边唱 福州,
4月15日,晴
漫漫公路上,大部分的骑行时间都是枯燥无聊的。大汗淋漓的骑行者需要相互鼓励才能够克服心理上的倦怠。这时候,团队成员的个性魅力便展现出来。一行人中,多数是高校在读或刚毕业的学生。
中大哲学系女生选择休学一年,暨大历史系男生选择待业一年,广州某公司摄影师选择离职一年……
江剑芳,中国石油大学毕业,“齐天下”创业团队成员。这个热爱骑行的男生,却有着温文儒雅的气质,也有着敏感的诗心。在福州的时候,他开始给大家读诗。在滚动的车轮声中,有高远的诗歌沁入心田。
第三站:伤病来袭,大部队同进同退 苏州,5月2日至5日,多云
大雨刚过,从嘉兴往苏州的小路上有些泥泞。大家期待着到苏州能够休整一下,却不料听到身后一个沉重的声响。回头一看,女孩林雳已经倒在地上,不能动弹。王瑞和队友们赶忙停下车。王瑞当即决定让队友们继续上路,不耽误大进度。自己和周才秀两人拦车送受伤的女孩去苏州治疗。在苏州医院,女孩的膝盖绑上了纱布,所幸没有伤到骨头。刚坐下来,王瑞发现周才秀的神态不对,才发现他中暑了。
三天之后,林雳虽然并未完全恢复,但还是执意乘车追上了大部队。
长时间的露天骑行,很多队员的身体都出了问题:王瑞宁波膝盖损伤、林雳嘉兴膝盖撞伤、周才秀苏州中暑、姚泓任杭州高烧……
这是国内骑行中的最大困难,但是每一个队员,不管男女大小,都咬牙熬了过来,无一放弃。
第四站:桂花快餐厅的姜茶 无锡,5月9日,中雨
从苏州至常州一路中雨。简单的雨具根本无法抵御持续的风雨。9日中午到达无锡郊区时,大家的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湿透了。2点时大家才看到了一个餐厅:桂花快餐厅。
老板夫妻二人,得知骑行队的经历后,马上给大家泡了姜茶,不仅没有收钱,还多送了很多美味的菜肴。在感动中,大家换上了干衣服,跳起了西瓜舞。
第五站:63岁黄阿姨在河大作报告 开封,5月28日,晴
团队中,最让大家感到温暖的就是黄阿姨了,虽然有些唠叨,但总是给年轻人一些照顾自己的良言。
退休以后,她就开始骑自行车去很多以前想去的地方。海南、新疆都有她的足迹。一开始,大家都忧心黄阿姨是不是能完成任务。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发现她的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途径开封,竟然有很多河大同学在路上迎接他们。原来,河大的同学一直在微博上关注这次活动,并盛情邀请大家去河大作报告。第二天下午,河大报告厅的会场里挤满了学生。黄阿姨的报告获得了全场掌声。
一路上,骑行者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眼光:好奇、怀疑、兴奋、无动于衷……王瑞说:“最哭笑不得的一次是,有人认为我们是送报纸的,不让停车。但看到这么多陌生人为我们助威,我感到,我们身上其实承载了很多人还未来得及实践的梦想。”
到了伦敦要做的事情很多:拜访华人社团、孔子学院、伦敦奥组委,将国内收集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奥组委,看一场奥运会比赛……
现代生活里,借助各种高速的交通工具和信息软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对一个人说我爱你,为一场比赛喝彩,对一个国度表示热爱。
但你还可以选择用汗水和能量行走两个月,经过千山万水之后走到真实的奥运赛场上说一声,“奥运,我们来了!”
经过这一场追梦之旅,王瑞说自己获得了热情、勇气和自信。这将驱使着他继续以各种方式远走他乡,继续大胆触摸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