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适值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由鲁迅研究学者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编著的《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2000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品阐释与精神追索,始终是一代代学者探求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化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探寻构成了一部丰富的、深入的鲁迅研究史。而该书的作者们又另辟蹊径,从鲁迅与整个中国文化密切关系的视角切入,给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值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由鲁迅研究学者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编著的《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2000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鲁迅的思想与人格,作品阐释与精神追索,始终是一代代学者探求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化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探寻构成了一部丰富的、深入的鲁迅研究史。而该书的作者们又另辟蹊径,从鲁迅与整个中国文化密切关系的视角切入,给鲁迅以民族性定位,也就是,在鲁迅与中国5000年文化发展的互动体系中,去发现、体悟、梳理、归纳惟鲁迅所独具的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研究的角度讲,这部著作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近鲁迅的窗子,不仅是对鲁迅文化精神的深层发现,同时也添补了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的空白。该论著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论著以中国文化发展史为纵向坐标,以“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实际为依据,确立了鲁迅和古代、近现代、当代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对鲁迅与中国文学、鲁迅与儒释道文化、鲁迅与中国历史文化人的相互影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将鲁迅置于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宏观观照和微观细读,既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正负面表征,又可体察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吸纳,以及作为文化巨匠在文化、文学工作中所进行的创造性整合。
二、论著在前代、同代学者对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研究状况给以学术判断和学术史定位。
三、论著以开放性的眼光和理论气度,对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其比较研究进行审视,对比较研究中的新课题、新观念、新角度、新方法予以大力褒扬和肯定。
在论述中不仅能够充分完整地概述出诸多比较研究论文(著)的精要之外,而且能指出其研究的价值所在或薄弱缺憾。显示了史家的眼界。全书的选题几乎涵盖了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全部范畴,有关研究篇章的遴选也颇见编著者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功力。
无疑,《鲁迅民族性的定位》一书构成了鲁迅研究界乃至学术界一道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风景。
《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王吉鹏 于九涛 荆亚平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12 定价:48.00元
其他文献
在我童年的时候,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发给我一本方格本,在黑板上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教同学们认字、写字,要求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非但不能出格,而且笔顺也不能错。笔顺错了就叫做“倒叉笔画”。 听我父亲说,我祖父是教私塾的秀才,如果他写字“倒叉笔画”,祖父一定会用尺子重重地抽打他的手心,打得很重,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后来他做了中学的国文教师,也用祖父那一丝不苟的精神严格要求学生。 我当年上的是
为了使广大散文爱好者能更加系统而全面地欣赏到世界经典散文中的旷世佳作,一套13卷本、近700万字的散文经典丛书“世界经典散文新编”最近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全部出齐。这也是迄今为止工程巨大的散文丛书,全部由国内著名的权威专家策划选目,资深的文学编辑历经5年的编撰梳理,整套丛书涵盖了世界各地散文总体风貌。 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世界经典散文新编”共收编了来自世界各地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散文作品,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治国方略。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必须走的第一步。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的普法教育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在广大农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与河北省法制宣传教育办公室共同组织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生命之记忆的书,一册在手,可以使人们触及到岁月中已经消逝的令人怀念的那些微小的情绪、微小的闪光、微小的惊奇和莫大的喜悦。只要读读封面的题语:“我,沉浸在美好世界的昏暗中,感受着微凉世界所带来的往日回忆的温暧”。读读它的题目:《时光中的铁狮子坟》。我们就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了。 《时光中的铁狮子坟》是北京师范大学20年来(1980~2000)的学生创作精品结集。分为小说、散
《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 (南京大学出版社) 胡小石先生同宗白华先生、朱光潜先生、缪钺先生一样,都是深受尊敬的老一辈学者。 胡先生的字真有功底,真有特点。书论也真精彩。他说,线条“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划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说得人恍然大悟。谈到“结体”,又是妙语连珠:“欧书倾左亦特甚,然观
最近,一位同事看过一本题为《深圳城市病》的书后,颇有点不以为然,劝我也看看,且希望我能发表一点意见。老实说,当代世界的大趋势仍是“和平和发展”,轻易发表商榷之类的文字于人于己似乎意思不大。但当我看到该书对整个深圳城市含讥带讽,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信笔发挥失却客观真实之际,我竟有了“商榷”的兴致。 该书说深圳人患有三大病症。哪三大病症呢?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在此,不妨一一道来。 一曰崇尚
通常,我们提起文抄公,常常与他的欺世盗名行为联系起来。而今,这种丑行,已衍变成为一种学术界的腐败。这从两层意义上理解:一是当年的文抄公从遮遮掩掩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公开的大肆盗猎;二是精神产品的抄袭剽窃,已从单兵作战上升到群体配合、分工严密,其使用手段无其不有。学术界的这种腐败,当予彻底揭露,予以严厉批判。 杨守建先生的新著《中国学术腐败批判》,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真是一部读前疑惑、读后
在这个不驻足于习惯的力量而渴望不断刷新的年代,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少儿文学创作中,比较多地倾向都市化,倾向轻巧和灵动,正在慢慢陷入另一种单调。在我的阅读里,的确觉得少了一些大的人文情怀的关怀,少了一些厚重而沉潜的主题,这方面的优秀创作也许不能吸引一时的热烈视线,但能激荡并沉淀于少年的心灵,在他们的生命中激起深远一点的回响。当然,与那些避重就轻的作品相比,后者需要更长久的积累和思考,需要更为强烈的作家的
捧读《20世纪灾祸志》,震惊,更多的是感动。 本来应该由一个不小的部门,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得依靠行政的手段去完成的一项工程,一桩事业,却是一对现在均已年过70的夫妻花了20年的时间与精力,历尽艰辛去完成的,而这对夫妻的人生历程又十分坎坷。丈夫1957年和1967年先后遭受了两次劫难,妻子当然不免株连。他俩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搜集灾害资料,1957年被迫中断,十年浩劫中资料更又全部散失,直到19
关于“60年代”,几年前曾喧嚣了一阵。那时我自认为是70年代的人,觉得“60年代”这个名词充满往事如尘的灰暗色彩,离自己很远似的。后来读了李皖的《我们这一代》,才惊觉“这一代”更确切的是指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己也位列其中。于是,当许晖主编的《“六十年代”气质》一跃入眼帘,便觉得异常的亲切了。 在书中,许多人都说:“描述自己是难的。”但他们还是努力回过头去,从孤独的童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