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和县崇云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位于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建设范围为崇头镇所辖崇头、梅源、三望栏、洋背、下洋、南山6个行政村及白龙山街道沙溪、新建、河上、隔溪寮、长田、高胥、村头7个行政村。示范区面积8558亩,有2个主导产业区。即食用菌主导产业区2500亩、云和梯田生态稻米主导产业区3000亩;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即果蔬设施栽培精品园,面积300亩;食用菌(珍稀菇)循环工厂化生产精品园,面积200亩;1个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面积2500亩。示范区内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专业大户95户,植保服务组织2家,县级以上农业品牌4个。目前在示范区内以种植水稻、食用菌、水果、蔬菜为主,“稻菇轮作、粮经轮作”等高效循环栽培模式已大力推广。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做法
1.产业循环发展情况
(1)产业特色明显显现。示范区所在村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条主线,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粮经轮作高效模式,实施稳粮与增收有机结合。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向示范区集中,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粮油、蔬菜、畜禽为主的4大特色优势产业。
(2)产业循环有效链接。示范区内集中了粮油、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多种产业,各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艺农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农业循环在一个企业或合作社中、在不同产业间、在整个示范区间的三级循环。
2.投入集约节约情况
(1)集约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一是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在不断提升,示范区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二是推进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示范区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截至2011年底,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3549亩,有力地促进示范区内主导产业规模化的发展。
(2)良种覆盖率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区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区内主要农作物覆盖率不断提高,粮食、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实施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有效推进,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示范区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6%,食用菌领域机械化率50%。
(3)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目前在示范区内建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7个,各规模养殖场布局合理,基本实现“两分离三配套”,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工程配套,实施了农牧结合,达到畜禽养殖零排放,环保又清洁。
3.生产全程清洁情况
(1)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2011年示范区水稻及经济作物测土配方率达100%,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每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10kg,示范区作物每亩节本增效120元。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有机肥覆盖率65%。
(2)病虫害绿色防治得到应用。示范区以植保、农机、粮食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农业统防统治,农药减量增效等农业先进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率98.5%。
(3)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得到综合治理。结合浙江省“811”工程和沼气工程,示范区建成厌氧池和干粪堆积棚。并推行沼液和沼渣异地配送模式,形成了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基地的有机联动。
4.废物资源利用情况
(1)农作物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51.2%,秸秆利用率96%。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菌棒)利用率为100%。
(2)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实现零排放。示范区建成沼气厌氧处和干粪堆积棚,使养猪场内清洁卫生,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3)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积极回收处理。田间环境基本清洁,基本无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农膜,但农业包装回收处理尚有难度。
5.产品安全优质情况
(1)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带动示范区广大果农、菜农开展标准生产。
(2)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到2011年底,示范区认证有机无公害农产品6只,有15家农业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生产投入品档案,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全年上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实施生态循环相关措施以来,粮油作物年亩节本增效180元以上,蔬菜作物年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每吨沼液和畜禽粪便可减少化肥成本65元,年节本30万元;280立方米沼气池,可为养殖户节省煤气费用12万元。
(4)达到的指标和存在差距的指标。已经达到的标准指标有:良种覆盖率、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干湿分离生态养殖及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的推广率和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利用率等指标均达到100%,废农膜回收率97%,有机肥覆盖率65%,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96%。还存在差距的指标有: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50%,水稻统防统治率98.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96%,三品认证率51.18%。
二、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省厅文件,对照创建标准,评价分析创建现状和存在的差距,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重视,加大政策扶持
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的领导,县农业局成立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加大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示范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在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方面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立项扶持:通过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给予补助。
2.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推广
(1)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建设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示范推广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为主体,以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统防统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农田化肥、农药面源污染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水质不受污染。
(2)农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建设
对示范区内参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各个产业园区进行发展扶持,开展不同模式的示范,增加废弃物利用规模,提高利用率,提高参与循环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二是开展“水稻-食用菌”、“水稻-蔬菜”多熟制水旱轮作高效种植(下转第61页)模式;三是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项目,通过调整用地结构,提升功能,实现景区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合理布置,将其建设成以梯田观光、农耕文化展示、农家休闲为主的综合性梯田农耕文化园区。
(3)农业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建设
示范区组建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稻草机械切碎还田技术,微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
3.加强品牌认证,提升产品质量
区域内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建设,生产示范规模为4200亩并通过无公害认证。
4.加强财政投入,做好示范创建
一是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并开展省级生态训话农业示范企业创建。二是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建设。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做法
1.产业循环发展情况
(1)产业特色明显显现。示范区所在村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条主线,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粮经轮作高效模式,实施稳粮与增收有机结合。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向示范区集中,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粮油、蔬菜、畜禽为主的4大特色优势产业。
(2)产业循环有效链接。示范区内集中了粮油、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多种产业,各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艺农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农业循环在一个企业或合作社中、在不同产业间、在整个示范区间的三级循环。
2.投入集约节约情况
(1)集约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一是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在不断提升,示范区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二是推进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示范区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截至2011年底,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3549亩,有力地促进示范区内主导产业规模化的发展。
(2)良种覆盖率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区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区内主要农作物覆盖率不断提高,粮食、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实施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有效推进,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示范区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6%,食用菌领域机械化率50%。
(3)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目前在示范区内建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7个,各规模养殖场布局合理,基本实现“两分离三配套”,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工程配套,实施了农牧结合,达到畜禽养殖零排放,环保又清洁。
3.生产全程清洁情况
(1)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2011年示范区水稻及经济作物测土配方率达100%,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每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10kg,示范区作物每亩节本增效120元。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有机肥覆盖率65%。
(2)病虫害绿色防治得到应用。示范区以植保、农机、粮食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农业统防统治,农药减量增效等农业先进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率98.5%。
(3)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得到综合治理。结合浙江省“811”工程和沼气工程,示范区建成厌氧池和干粪堆积棚。并推行沼液和沼渣异地配送模式,形成了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基地的有机联动。
4.废物资源利用情况
(1)农作物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51.2%,秸秆利用率96%。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菌棒)利用率为100%。
(2)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实现零排放。示范区建成沼气厌氧处和干粪堆积棚,使养猪场内清洁卫生,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3)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积极回收处理。田间环境基本清洁,基本无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农膜,但农业包装回收处理尚有难度。
5.产品安全优质情况
(1)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带动示范区广大果农、菜农开展标准生产。
(2)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到2011年底,示范区认证有机无公害农产品6只,有15家农业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生产投入品档案,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全年上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实施生态循环相关措施以来,粮油作物年亩节本增效180元以上,蔬菜作物年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每吨沼液和畜禽粪便可减少化肥成本65元,年节本30万元;280立方米沼气池,可为养殖户节省煤气费用12万元。
(4)达到的指标和存在差距的指标。已经达到的标准指标有:良种覆盖率、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干湿分离生态养殖及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的推广率和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利用率等指标均达到100%,废农膜回收率97%,有机肥覆盖率65%,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96%。还存在差距的指标有: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50%,水稻统防统治率98.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96%,三品认证率51.18%。
二、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省厅文件,对照创建标准,评价分析创建现状和存在的差距,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重视,加大政策扶持
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的领导,县农业局成立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加大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示范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在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方面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立项扶持:通过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给予补助。
2.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推广
(1)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建设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示范推广应用无害化生产技术为主体,以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统防统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农田化肥、农药面源污染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水质不受污染。
(2)农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建设
对示范区内参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各个产业园区进行发展扶持,开展不同模式的示范,增加废弃物利用规模,提高利用率,提高参与循环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二是开展“水稻-食用菌”、“水稻-蔬菜”多熟制水旱轮作高效种植(下转第61页)模式;三是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项目,通过调整用地结构,提升功能,实现景区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合理布置,将其建设成以梯田观光、农耕文化展示、农家休闲为主的综合性梯田农耕文化园区。
(3)农业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建设
示范区组建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稻草机械切碎还田技术,微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
3.加强品牌认证,提升产品质量
区域内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建设,生产示范规模为4200亩并通过无公害认证。
4.加强财政投入,做好示范创建
一是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并开展省级生态训话农业示范企业创建。二是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