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产区,一年两熟制,农作物以稻麦连作为主。近几年来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灰飞虱越冬残留量大、带毒率高,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所致,两种病害产生相互影响,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全区小麦条纹病毒病发生面积达8000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20%左右,田间一般病株率1.7%~16.4%,重病田病株率高达53.9%,田间发病率和发生面积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一、发生情况
1.症状病害症状表现为整株性,主茎与分蘖同时发病。病株矮化不明显,分蘖减少,心叶淡黄白色,伸长不展开,严重时卷曲干枯。麦苗黄绿色似缺肥状,叶片沿叶脉处出现黄白色条纹。麦苗返青期开始表现症状,拔节期为发病高峰。重病株不能抽穗,提早枯死;轻病株能抽穗,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后期提早成熟。
2.发生特点
(1)稻套麦田重于耕翻田。由于引起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传播媒介同为灰飞虱。稻套麦田在稻麦共生期,随着稻株的成熟枯黄灰飞虱直接转移至麦株取食,增加传毒机会。
(2)近渠边、田埂及杂草丛生田发病较重。杂草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沟渠、田埂是灰飞虱的越冬栖息场所。所以,近虫源(毒源)及田边四周发病较重。
(3)冬性小麦品种重于春性小麦品种。根据调查表明冬性小麦品种的小麦条纹病毒病明显重于春性小麦品种。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0、郑麦9023、温麦8号发病较重,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1发病偏轻。
(4)稀播田块发病率高。播种密度较稀田块发病重,是因为麦苗密度稀的田块易吸收阳光增加地温,冬季地表温度偏高,有利灰飞虱的活动和取食。
二、原因分析
1.灰飞虱越冬基数大从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增加。田间调查表明,近几年灰飞虱越冬基数翻倍增长,2004年冬前灰飞虱残留虫口密度每亩地达1.8~8.3万只,平均4.1万只。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残留灰飞虱直接转移为害小麦。
2.带毒率高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发生,灰飞虱的带毒率也逐年提高,据带毒率测定,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2002、2003、2004、2005年依次为15.4%、20.8%、28.3%、33.0%。带毒率远远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标。
3.气候因素近几年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麦田无积雪,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与繁殖。气象学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气候变暖导致灰飞虱发育进度提前,使灰飞虱发育进度与作物生长发育进度相吻合,也是诱发病害流行的原因之一。
4.耕作制度的影响本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以稻麦连作为主,且水稻、小麦品种以感病品种为主。麦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区稻套麦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两年来又示范推广麦田寄种水稻种植技术。这些新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病虫害新的变化。
5.菊酯类农药的使用近几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的需要,大量地、多次数地使用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本区三化螟、纵卷叶螟多年大发生,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杀虫剂均在7~8次以上,田间天敌(尤其是蜘蛛)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学研究表明,菊酯类杀虫剂会刺激稻飞虱的生殖系统发育,引起稻飞虱种群的再猖獗。传毒媒介昆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带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三、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治虫控病,重视稻麦两季防治,减少相互影响效应。前几年小麦条纹病毒病在本区仅零星发生,防治工作没有被重视,仅仅把小麦当成灰飞虱的越冬寄主,采取“治麦保稻”策略在小麦穗期用药控制灰飞虱的迁移。近两年小麦条纹病毒病流行发生,对小麦自身产生了危害。因此,小麦苗期灰飞虱的防治不可忽视。生产实践证明,减少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既能控制小麦条纹病毒病,同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应。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在耕作制度上,小麦播种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稻茬耕翻轮作,避开虫源,减少灰飞虱传毒机率。在栽培技术上,提倡健壮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能力。还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治虫控病。麦田越冬代灰飞虱防治是关键,在冬前和早春,每亩用吡虫啉有效成份2~3克进行喷雾,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传播。可以加病毒钝化剂一并使用,对小麦条纹病毒病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药剂防治灰飞虱时要注意越冬栖息场所的用药防治,以保证防治效果。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玉侠 徐秀明223200
一、发生情况
1.症状病害症状表现为整株性,主茎与分蘖同时发病。病株矮化不明显,分蘖减少,心叶淡黄白色,伸长不展开,严重时卷曲干枯。麦苗黄绿色似缺肥状,叶片沿叶脉处出现黄白色条纹。麦苗返青期开始表现症状,拔节期为发病高峰。重病株不能抽穗,提早枯死;轻病株能抽穗,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后期提早成熟。
2.发生特点
(1)稻套麦田重于耕翻田。由于引起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传播媒介同为灰飞虱。稻套麦田在稻麦共生期,随着稻株的成熟枯黄灰飞虱直接转移至麦株取食,增加传毒机会。
(2)近渠边、田埂及杂草丛生田发病较重。杂草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沟渠、田埂是灰飞虱的越冬栖息场所。所以,近虫源(毒源)及田边四周发病较重。
(3)冬性小麦品种重于春性小麦品种。根据调查表明冬性小麦品种的小麦条纹病毒病明显重于春性小麦品种。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0、郑麦9023、温麦8号发病较重,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1发病偏轻。
(4)稀播田块发病率高。播种密度较稀田块发病重,是因为麦苗密度稀的田块易吸收阳光增加地温,冬季地表温度偏高,有利灰飞虱的活动和取食。
二、原因分析
1.灰飞虱越冬基数大从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增加。田间调查表明,近几年灰飞虱越冬基数翻倍增长,2004年冬前灰飞虱残留虫口密度每亩地达1.8~8.3万只,平均4.1万只。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残留灰飞虱直接转移为害小麦。
2.带毒率高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发生,灰飞虱的带毒率也逐年提高,据带毒率测定,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2002、2003、2004、2005年依次为15.4%、20.8%、28.3%、33.0%。带毒率远远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标。
3.气候因素近几年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麦田无积雪,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与繁殖。气象学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气候变暖导致灰飞虱发育进度提前,使灰飞虱发育进度与作物生长发育进度相吻合,也是诱发病害流行的原因之一。
4.耕作制度的影响本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以稻麦连作为主,且水稻、小麦品种以感病品种为主。麦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区稻套麦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两年来又示范推广麦田寄种水稻种植技术。这些新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病虫害新的变化。
5.菊酯类农药的使用近几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的需要,大量地、多次数地使用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本区三化螟、纵卷叶螟多年大发生,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杀虫剂均在7~8次以上,田间天敌(尤其是蜘蛛)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学研究表明,菊酯类杀虫剂会刺激稻飞虱的生殖系统发育,引起稻飞虱种群的再猖獗。传毒媒介昆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带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三、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治虫控病,重视稻麦两季防治,减少相互影响效应。前几年小麦条纹病毒病在本区仅零星发生,防治工作没有被重视,仅仅把小麦当成灰飞虱的越冬寄主,采取“治麦保稻”策略在小麦穗期用药控制灰飞虱的迁移。近两年小麦条纹病毒病流行发生,对小麦自身产生了危害。因此,小麦苗期灰飞虱的防治不可忽视。生产实践证明,减少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既能控制小麦条纹病毒病,同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应。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在耕作制度上,小麦播种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稻茬耕翻轮作,避开虫源,减少灰飞虱传毒机率。在栽培技术上,提倡健壮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能力。还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治虫控病。麦田越冬代灰飞虱防治是关键,在冬前和早春,每亩用吡虫啉有效成份2~3克进行喷雾,防治灰飞虱,控制病毒传播。可以加病毒钝化剂一并使用,对小麦条纹病毒病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药剂防治灰飞虱时要注意越冬栖息场所的用药防治,以保证防治效果。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高玉侠 徐秀明2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