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兴”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教育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梳理总结了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可鉴经验,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创业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出现。知识经济时代业已来临,国际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发动机。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都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大学生发展成长、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一、国外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一)美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企业管理课程在哈佛大学首开,这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形成极具特色的多样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推行“磁铁模式”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为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渗透学生专业教育。巴布森学院推行“聚集模式”教育,以培养专业化创业者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年级通识和专业教育中,开展“发现”“探索”和“专攻”三阶段渐进培养模式。
(二)英国
英国创业教育很好地顺应了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主要包括传统模式与互动模式。传统模式的代表伦敦商学院,基于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项目等途径,教育目标覆盖全校学生,旨在通过新工作场所、服务再设计、创业改变生活、丰富企业家实践四项主要活动,实现“企业家精神”培养目标。互动模式的代表英国创新创业者教育协会和小企业宪章,通过“做中学”互动模式教学方式,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充分激发创业者潜能。
(三)德国
截至2016年底,德国创立公司的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数量在过去十多年间增长了36%。德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盖尔森基兴应用科学大学的“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模式为代表,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集体分析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在问题中找方向、在实践中出创新提供基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多元化”模式涉及政府、高校、公司、投资机构等主题,重点关注企业孵化方向、创新创业研究及多方合作领域的教育平台。
(四)日本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发展,形成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在政府层面,日本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鼓励、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社会层面,日本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创业能力发展中心,协调政府、社会、学校三方[2],为学生创业提供经济、技术支持;在高校层面,日本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中小学教育,并经常举办创业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日本学者近藤正幸将其归纳为知识共同创造模式、知识转移模式、基于知识的创业模式三种类型[3]。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有待提升
虽然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势头很足,但教育观念还无法适应“双创”对其提出的要求。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足,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没有给予其核心地位。一部分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保守,有些学校还持有功利性观念。一些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热情地激发。
(二)教育资源缺失,有待补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为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空间,基础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教师中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较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缺乏专门培训,大多数教师缺少创业、管理和商业经营运作的经验,教学授课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因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三全育人”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核心使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业意识、创业成果、创业人才成长、创业特质等规律,注重分类培养,树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业成绩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根据学生实际性格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高校应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三)完善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4]。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校对校、校对企、校对地、校对所的协同育人、协同办学新机制,注重科教结合,吸纳和优化整合社会各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建设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落地实施的关键。高校要重视理论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建立了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邀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校友和企业家来校带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精准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建立表彰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学生和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成果。
(五)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通培养与创业孵化节点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5],应注重搭建便于学生实践的平台或场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应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同时注重加强与政府、企业、校友的联系与合作。目前,C9联盟高校均已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如清华大学的“清华x-lab”、北京大学的“北大创业孵化器”、复旦大学的“创新创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学院”、南京大学的“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茅以升学院”[5]。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尚处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和實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国内高校必须在扎实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探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凌桦,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析——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3):303-308.
[2]陈诗慧,张连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5-120.
[3]彭圆,洪林.双创教育的外部支撑体系:七个发达国家的经验[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26-32.
[4]杨为群,李勇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2-74.
[5]宋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董维)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创业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出现。知识经济时代业已来临,国际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发动机。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都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大学生发展成长、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一、国外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一)美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企业管理课程在哈佛大学首开,这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形成极具特色的多样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推行“磁铁模式”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为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渗透学生专业教育。巴布森学院推行“聚集模式”教育,以培养专业化创业者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年级通识和专业教育中,开展“发现”“探索”和“专攻”三阶段渐进培养模式。
(二)英国
英国创业教育很好地顺应了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主要包括传统模式与互动模式。传统模式的代表伦敦商学院,基于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项目等途径,教育目标覆盖全校学生,旨在通过新工作场所、服务再设计、创业改变生活、丰富企业家实践四项主要活动,实现“企业家精神”培养目标。互动模式的代表英国创新创业者教育协会和小企业宪章,通过“做中学”互动模式教学方式,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下,充分激发创业者潜能。
(三)德国
截至2016年底,德国创立公司的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数量在过去十多年间增长了36%。德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盖尔森基兴应用科学大学的“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模式为代表,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集体分析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在问题中找方向、在实践中出创新提供基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多元化”模式涉及政府、高校、公司、投资机构等主题,重点关注企业孵化方向、创新创业研究及多方合作领域的教育平台。
(四)日本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发展,形成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在政府层面,日本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鼓励、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社会层面,日本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创业能力发展中心,协调政府、社会、学校三方[2],为学生创业提供经济、技术支持;在高校层面,日本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中小学教育,并经常举办创业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日本学者近藤正幸将其归纳为知识共同创造模式、知识转移模式、基于知识的创业模式三种类型[3]。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有待提升
虽然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势头很足,但教育观念还无法适应“双创”对其提出的要求。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足,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没有给予其核心地位。一部分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保守,有些学校还持有功利性观念。一些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热情地激发。
(二)教育资源缺失,有待补足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为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空间,基础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教师中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较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缺乏专门培训,大多数教师缺少创业、管理和商业经营运作的经验,教学授课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因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三全育人”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核心使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业意识、创业成果、创业人才成长、创业特质等规律,注重分类培养,树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业成绩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根据学生实际性格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高校应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三)完善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4]。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校对校、校对企、校对地、校对所的协同育人、协同办学新机制,注重科教结合,吸纳和优化整合社会各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建设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落地实施的关键。高校要重视理论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建立了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邀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校友和企业家来校带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精准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建立表彰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学生和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成果。
(五)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通培养与创业孵化节点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5],应注重搭建便于学生实践的平台或场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应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同时注重加强与政府、企业、校友的联系与合作。目前,C9联盟高校均已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如清华大学的“清华x-lab”、北京大学的“北大创业孵化器”、复旦大学的“创新创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学院”、南京大学的“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茅以升学院”[5]。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校尚处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和實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国内高校必须在扎实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探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凌桦,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析——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3):303-308.
[2]陈诗慧,张连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5-120.
[3]彭圆,洪林.双创教育的外部支撑体系:七个发达国家的经验[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26-32.
[4]杨为群,李勇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2-74.
[5]宋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