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按照传统的思路和学生一起学习《病梅馆记》时,问题出现了。特别是在欣赏梅树图片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梅树之美,并一致认为梅之美恰在“曲”、“欹”、“疏”。确实,直觉告诉我们眼前的一盆盆梅树是美的,这种美是整体到来的,直袭我们的生命。
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梅树并不是天然的野生梅树,正是文章中所提到的经过人工栽植、剪斫、删夭的“盆梅”。
其实龚翁并不是以一位美学家的视角来审视盆梅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基础上,以一位社会学家、思想家的眼光,来思考社会问题。龚翁呼唤的是思想解放、人才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盆梅只是作者感发的媒介,这也符合中国文学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必要轻率否定“人才解放”的主题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但是,我们更应该珍视审美直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为什么龚翁所提到的这些“病梅”会展示出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断之以“中国封建士大夫病态的审美观”这样的结论。
以曲为美
中国艺术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一切艺术品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但力求达到自然的秩序,不漏任何人工痕迹,此所谓“巧夺天工”。 梅枝天生屈曲,植梅者“锄其直”,看似“遏其生气”,有伤物性,实则正是顺应了梅枝虬曲的天性。
曲,是天地间万物的天然形态。草萌花发是“曲”,波舒澜卷是“曲”,云烟缱绻是“曲”,“从物质的本来形态来说,曲才是基本的原生态,曲是生命所葆有的存在方式”。只有当生命不存在时,才会变得僵直。道法自然,作为艺术品的盆梅其实是在艺术化地呈现生命的真实形态,老干遒劲,小枝蟠曲,貌虽龙钟,但神如龙蛇,盘曲之中,透射出内在奔涌的活力。“飞舞的线条永远是追踪超越形式的中国艺术的命脉”。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曲”一直受中国文人喜爱,特别是在中国园林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是常见的,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斗折的回廊,起伏的云墙,蜿蜒的画桥,袅袅余香,曲岸风荷无不是“曲”的艺术。
曲之美,是一种真实之美,展现了生命的元初本真形态,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
以欹为美
高大的白杨树,枝桠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而梅枝恰恰相反,越老越生成横出的姿态。飞枝下探,如神龙入海;虬干腾空,似鹰隼试飞。中国艺术讲究动静结合,在均衡之中求动势,在动势之中求均衡,迎风而立,欹而不倒,营造了一个最有张力的空间,“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是最有包蕴性的时刻,所以也最扣人心弦。
俗世的生活一再要求生命中规中矩,这里偏偏给它来个或醉、或痴、如癫、如狂,打破生活的常式,改写生命的单调,展示出一种卓荦不羁,飘洒萧逸的精神风貌,投射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再者,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小心翼翼,自以为步步为营,稳操胜券,可是世事难料,难免阴沟里翻船,身陷绝境。就在我们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之时,总有些“不经意的生机”,在“旁边”默默吐绽着芬芳和绿意。生命就是这样,需要旁逸斜出,需要打破既往的成见,走出僵滞的程式。相信在生命的拐角处,必定“柳暗花明”。
这正是梅树的“以欹为美”——活泼的生命需要旁逸斜出。
以疏为美
“删其密,夭其稚枝”,“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提到“疏”,自然会想到“疏朗”“疏放”“疏落”“疏淡”“疏阔”……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这里虽然是对古代散文的评价,但透露出“以疏为美”的审美风尚。“以疏为美”,源自中国的“气化”哲学:“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有气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此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勃的空间。”[4]疏,有“通”、“导”之意, “疏”则“流动欢快”,“疏”则“彼此互荡”,“疏”则气韵流荡,风神晔晔。和疏相对的是“密”,密则实,实则不通透,不通灵,密不透风,则死气沉沉了。
“疏”之为美,美在虚灵空阔,美在活络通畅。
疏影横斜,风神舒畅,超脱透彻,最宜虚灵空阔的心灵栖息。澹澹然、悠悠然,让人“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人世当中有太多的“执着”,有太多无法抽身的羁绊,萧疏淡泊之心最为可贵。
结 语
梅之曲,展现的是生命的元初形态,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梅之欹,是旁逸斜出,改写了生命的单调,还生命以千姿百态、丰盈灵动;梅之疏,美在活络通畅、萧疏虚灵、超拔脱俗。“病梅”不“病”,“病”梅之美,美在生命精神的呈现。
文人画士的“斫正”“删密”“锄直”,正是合于自然的艺术创造,力求不露任何人工痕迹,使大自然微妙的“秩序”在盆梅中更直观地呈现。打动我们的不是“曲”“欹”“疏”的形式之美,而是深层的生命韵律。
(作者单位:沧州市第一中学)
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梅树并不是天然的野生梅树,正是文章中所提到的经过人工栽植、剪斫、删夭的“盆梅”。
其实龚翁并不是以一位美学家的视角来审视盆梅的,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基础上,以一位社会学家、思想家的眼光,来思考社会问题。龚翁呼唤的是思想解放、人才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盆梅只是作者感发的媒介,这也符合中国文学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必要轻率否定“人才解放”的主题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但是,我们更应该珍视审美直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为什么龚翁所提到的这些“病梅”会展示出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断之以“中国封建士大夫病态的审美观”这样的结论。
以曲为美
中国艺术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一切艺术品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但力求达到自然的秩序,不漏任何人工痕迹,此所谓“巧夺天工”。 梅枝天生屈曲,植梅者“锄其直”,看似“遏其生气”,有伤物性,实则正是顺应了梅枝虬曲的天性。
曲,是天地间万物的天然形态。草萌花发是“曲”,波舒澜卷是“曲”,云烟缱绻是“曲”,“从物质的本来形态来说,曲才是基本的原生态,曲是生命所葆有的存在方式”。只有当生命不存在时,才会变得僵直。道法自然,作为艺术品的盆梅其实是在艺术化地呈现生命的真实形态,老干遒劲,小枝蟠曲,貌虽龙钟,但神如龙蛇,盘曲之中,透射出内在奔涌的活力。“飞舞的线条永远是追踪超越形式的中国艺术的命脉”。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曲”一直受中国文人喜爱,特别是在中国园林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是常见的,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斗折的回廊,起伏的云墙,蜿蜒的画桥,袅袅余香,曲岸风荷无不是“曲”的艺术。
曲之美,是一种真实之美,展现了生命的元初本真形态,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
以欹为美
高大的白杨树,枝桠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而梅枝恰恰相反,越老越生成横出的姿态。飞枝下探,如神龙入海;虬干腾空,似鹰隼试飞。中国艺术讲究动静结合,在均衡之中求动势,在动势之中求均衡,迎风而立,欹而不倒,营造了一个最有张力的空间,“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是最有包蕴性的时刻,所以也最扣人心弦。
俗世的生活一再要求生命中规中矩,这里偏偏给它来个或醉、或痴、如癫、如狂,打破生活的常式,改写生命的单调,展示出一种卓荦不羁,飘洒萧逸的精神风貌,投射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再者,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小心翼翼,自以为步步为营,稳操胜券,可是世事难料,难免阴沟里翻船,身陷绝境。就在我们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之时,总有些“不经意的生机”,在“旁边”默默吐绽着芬芳和绿意。生命就是这样,需要旁逸斜出,需要打破既往的成见,走出僵滞的程式。相信在生命的拐角处,必定“柳暗花明”。
这正是梅树的“以欹为美”——活泼的生命需要旁逸斜出。
以疏为美
“删其密,夭其稚枝”,“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提到“疏”,自然会想到“疏朗”“疏放”“疏落”“疏淡”“疏阔”……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这里虽然是对古代散文的评价,但透露出“以疏为美”的审美风尚。“以疏为美”,源自中国的“气化”哲学:“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有气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此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勃的空间。”[4]疏,有“通”、“导”之意, “疏”则“流动欢快”,“疏”则“彼此互荡”,“疏”则气韵流荡,风神晔晔。和疏相对的是“密”,密则实,实则不通透,不通灵,密不透风,则死气沉沉了。
“疏”之为美,美在虚灵空阔,美在活络通畅。
疏影横斜,风神舒畅,超脱透彻,最宜虚灵空阔的心灵栖息。澹澹然、悠悠然,让人“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人世当中有太多的“执着”,有太多无法抽身的羁绊,萧疏淡泊之心最为可贵。
结 语
梅之曲,展现的是生命的元初形态,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梅之欹,是旁逸斜出,改写了生命的单调,还生命以千姿百态、丰盈灵动;梅之疏,美在活络通畅、萧疏虚灵、超拔脱俗。“病梅”不“病”,“病”梅之美,美在生命精神的呈现。
文人画士的“斫正”“删密”“锄直”,正是合于自然的艺术创造,力求不露任何人工痕迹,使大自然微妙的“秩序”在盆梅中更直观地呈现。打动我们的不是“曲”“欹”“疏”的形式之美,而是深层的生命韵律。
(作者单位:沧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