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尔登湖》中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hby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通过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人类应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选择一种更加简单的生活,简化物质需要,提高精神文明,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两者的和谐。本文通过生态中心论的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梭罗所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梭罗 《瓦尔登湖》 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1.亨利·戴维·梭罗与《瓦尔登湖》简述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以教书为业。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是这一思想忠实的追随者。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在得到爱默生的同意后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旁,在爱默生的私有土地上建了一座小木屋,开始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这种生活其实是将爱默生的理论化为了实践。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
  梭罗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在欧美各国,物质财富迅速地积累起来,人们陶醉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之中。然而在《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和弊端,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如何日益地剥夺了个人的自由,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近年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更加获得重视的原因,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表现了崇尚实践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派别,它首次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生态批评理论既被用于关注传统文学中的生态或自然意义,从而汲取文学作品中的智慧来改变人类生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又被用来作为新型文学——生态文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生态批评理论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这个思想主要是反对只关心人类短期利益而忽视生态整体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最早来自于美国生物学家A.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在“大地伦理”中最为核心的环境伦理观点有:人类与大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大地的景观审视与伦理审视应当是一致的。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该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它包括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共同体本身的尊重。”[1]在他看来,保护自然环境的关键是道德觉悟,保护必须来自对土地的尊重,必须靠谦卑和责任感,他批判了征服自然的传统:一个孤立的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性的。美国哲学家H.罗尔斯顿三世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他提出的自然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为:“强调自然价值的客观性和客体性,反对传统哲学的价值的主观性和主体性;自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造性,即各类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依赖、竞争和发展并使自然界本身得以进化;自然的价值是由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结构决定的,其全面的协调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3]他强调了自然不依赖于人类而自为存在的客观性,以及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的依赖。“以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思想赋予自然生态系统极高的道德意义,他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与国际现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吻合,为人类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环境伦理学依据”。[7]
  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许多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自然被人崇拜,为人所向往,但是也有少数作品体现出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表现出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欲望。在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主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久不衰的主题,也是因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总是跟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但是由于自然被人类大量地掠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规律,失去了生态平衡,面对如此的情况人们应该怎么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美化自然还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这无疑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应该说,生态批评家并不反对改造自然,但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从文学的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文学应当讴歌前者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美化,鞭笞任意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做法”。[6]
  3.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3.1简化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
  梭罗生活在美国物质主义迅速膨胀的时代,人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贪婪成性,而梭罗却提出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居住期间,通过双手的劳作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他发现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有四个: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他每年工作六个星期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除此以外的时间他都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思考、与大自然对话。梭罗在书中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4]梭罗简单生活观相对于当代人追求名誉和财富的生活方式而言是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具有前瞻性。“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4]“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5]“他们所积累的财富,被飞蛾和锈霉再腐蚀掉,并且招来了胠箧的盗贼。”[5]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多,对于精神的牺牲就越多,而物质的财富最终带来的并不是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充足,而是心灵的荒芜,与物质资料的匮乏相比,人类往往更难以忍受精神的荒芜。“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5]
  3.2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日子里,他经常停下脚步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他把那里的花草鸟兽,以及瓦尔登湖看作是自己亲密的朋友或者是友好的邻居。“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一只笼子里。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树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5]“八月里,在轻柔的斜风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他不仅觉得身边的自然之物与他很亲密,而且看到“矮橡树丛生的高原升起在对岸,一直向西去的大平原和鞑靼式的草原伸展开去,给所有的流浪人家一个广阔的天地”。[5]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清楚地表述了他对自然与人这一关系的认识:“自然,难以形容的纯朴与仁爱。——太阳、风、雨,还有夏季和冬季——永远提供如此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所有这些都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并影响到大自然的一切。只要有人为正义的事业悲伤时,太阳就会褪去它的光亮,风就会像人一样轻声地叹息,云就会落泪,树就会落叶,并在盛夏披上哀妆。难道我不具有大地的灵性吗?难道我自己不要把自己消融在树叶与植物之中吗?”[5]他热爱大自然,在他看来,自然中的一切是平等的,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瓦尔登湖》中,他勾画了一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融洽相处的美丽图画,人不仅徜徉于山水之中观察自然,而且已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把大自然比作我们的“曾祖母”,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大自然曾祖母”的子孙后代,与我们人类情同手足。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选择与禽兽为邻,与飞鸟为伴,彼此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他呼吁人们简朴地生活,因为正是人类对奢侈生活的欲望才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只有改弦更张,最大限度地消解欲望,即不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才能尽快修复与自然的关系,才会真正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保护自然,人类亦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4.结语
  美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芒福德早在1926年就给予梭罗的简单生活以高度评价,他指出:“梭罗也许是惟一的停下来并写出他的丰富体验的人。在人们四处奔波的时代,他保持着平静;在人们拼命挣钱的时代,他坚守着简朴。”“简单化没有使梭罗走向头脑简单的狂热,却使他走向了更高的文明。”“梭罗或许将成为一个预言般的人物,新时代也许将给他的思想和人性以崇高的评价。”[2]如今,芒福德的预言成为了现实。梭罗不仅被誉为美国的绿色圣徒和文化偶像,而且成为现代各种生态思潮和生态理论的先驱。从生态学上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对我们当代人意义重大。
  “人与自然是一种温柔的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是梭罗独有的,它把自然视为人类同等的存在主体,否定了自古希腊以来“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是真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极富人性关怀的人与自然关系论。把自然界万物视为兄弟朋友,把整个大自然当作祖母,珍爱各种生命,回归大自然怀抱,过简朴高尚的生活,梭罗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观念的价值。这种人与自然关系论是梭罗对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之一,他启示着现代的人们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因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珍爱其它生命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的生命,他召唤人们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美]A.利奥波德.沙乡年鉴[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David Mazel(ed):A Century of Early Eeocriticism[C].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1.
  [3][美]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自然界的价值和对自然界的义务”[J].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1.
  [4]Henry D Thoreau.Walde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5][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5.1.
  [7]赵晓红.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评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摘 要: 建国初期,随着高校第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本建立,作为教学媒体的核心——教材的建设,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拟订讲授提纲、推荐参考书,编写讲义、教科书及参考资料到着重修订、编写教学大纲,大量翻译和出版苏联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籍,基本上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为辅助教材的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教材建设 历程   
教学评价历来就是指导教学的尺度。尽管现在已经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但无论单纯对教师课堂行为评价还是单纯对学生学习评价,都不是完整的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既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新基建未来发展的指引方向.军民融合发展体现
期刊
河源市民营经济单位数18.69万个,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出口等方面作用重大.河源近九成纳税户来源于民营经济,
期刊
本文论述了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方式的喜剧性。狄更斯运用幽默、夸张的喜剧手法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人情冷暖,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
摘 要: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美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教师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教师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创新手段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时代呼唤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祖国呼唤创新人才,中小学教育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上好音乐课,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就不能不把自身的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水平。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
摘 要: “教学相长”就是教导和学习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这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现代教育中如何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学互长。  关键词: “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学相长”的解读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摘 要: 本文就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统一和分裂的原因、性质、结局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对国家统一的方式、统一战争的性质、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和平统一的历史作用,对中学历史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封建国家 统一 分裂    “如果不能摆脱封建分散和诸侯混乱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独立
摘 要: 本文以文体分析及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对美国作家兰斯顿·修斯的短篇小说《早秋》进行了文体特点的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本短篇小说在词汇方面、句法方面、书写特点方面及修辞手段的应用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遣词造句对于实现写作的主题效应,和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体分析 文体特点 《早秋》    一、引言  文体学研究的是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篇章在特定的情景中特定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