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上好音乐课,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就不能不把自身的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水平。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受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其实,在音乐作品中,力度是作品进行中音量的变化,它可能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弱唱或弱奏,或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强唱或强奏。它是由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来决定的;而“强弱关系的交替是节拍规律的体现”,两者内涵截然不同。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倶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四、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五、音乐教师课堂态势语语言的美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此外,在教唱某些民族歌曲时,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表情甚至是舞蹈动作,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当然,态势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美外,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受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其实,在音乐作品中,力度是作品进行中音量的变化,它可能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弱唱或弱奏,或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强唱或强奏。它是由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来决定的;而“强弱关系的交替是节拍规律的体现”,两者内涵截然不同。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倶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四、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五、音乐教师课堂态势语语言的美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此外,在教唱某些民族歌曲时,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表情甚至是舞蹈动作,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当然,态势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美外,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