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回忆给晚年周总理治病的经历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8984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周恩来抱病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他的胸前仍然佩戴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工作是第一位的


  我跟周总理接触时间很长,越接触时间长,越觉得跟他接触就是受教育,我受周总理的教育实在太深了。
  周总理患膀胱肿瘤,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的,不是他有什么病状才检查的。后来得到中央批准,要跟他讲这个事情。我跟他说了这个检查结果,他一点也没有什么震动。他说:“我一定配合你们。”这句话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是,他在这句话后头还有一句话:“你们也要配合我。”他这是要医疗工作的安排要不影响他的工作,他是处处以工作为第一的。
  后来,我们安排治疗,差不多都是适应他的时间,他是从工作岗位上抽时间来治疗。比如说,1973年3月我是9日给他做治疗的,为什么呢?因为他3月8日去参加中联部、外交部举办的庆祝三八妇女节招待会,然后回到医院,3月9日做治疗。1974年,已经知道他还有一个肠肿瘤的问题,已经决定要治疗了。可是那个时候毛主席在湖南,四届人大的安排在即,周总理不得不延缓治疗,与王洪文到长沙去见毛主席。他回到医院后,还继续工作,不仅看文件,批文件,还要见外宾。
  我记得,他住院以后,1974年,一直到1975年9月,大概他最后一次见的是罗马尼亚的外宾,其间他见了60多次外宾,不要说内宾了。他接受治疗,是以工作为主的,一直到最后离开我们。
  周总理总是说:把我推上这个历史舞台,我得用一切精力来把工作做好。所以,他一辈子都是贯彻这么一个主导思想,从来没考虑过自己。

问倒不要紧,他也不怪你


  周总理办事非常认真,一切都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认真到不可想象的程度。比如说,我们向周总理报告其他人的病况,上至国家领导人,各方面的高级干部,一直到工人、农民,他都是很关心的。
  我们知道,给周总理汇报工作,按一般的汇报方法是不行的。他完全是一种听的态度,非常认真,比我们想得细,想得周到。他要问你,你为什么说他是这个病,问你的根据,很细,他要弄得很清楚的。空手去汇报,那是不行的,我们带的东西多了,图谱、标本、X线片、显微镜,什么都得带。因为你说到哪儿,他就叫你拿出证据来。模型行不行,合不合比例。问到后来,我们都感觉周总理是医学专家。比如说,这个病是什么病,应该怎样治疗。他就问:不是谁谁谁也是这个病嘛?你们怎么说是那样治疗呢?他就要问你为什么这两个人治疗不同?他一丝不苟,非常认真,考虑得细。那么,会不会被他问倒呢?他问你,你说不出来了,就被问倒了。问倒不要紧,他也不责怪你。我们就知道哪天不被周总理问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想得比我们深,比我们深得多。
  有一次周总理派我们到邻国去为一个领导人治病,说回来要汇报。当时病人已经病入膏肓,随时要出问题,生命不可能再挽回了。去那儿坐专机需要24小时,回来就要书面报告。我事先通知当地使馆,请当地的医疗组带全资料到那儿等我。
  回国后,我在病情报告上写道:“除非出现奇迹,随时可以发生问题。”周总理看后,就让我去口头再汇报。他问:“按你说就是没办法了?”我说:“随时就要出问题的。”他问:“他病在哪儿最主要?”当然他知道,是肺部。他接着问:带的肺部的X片子上都有什么变化?我说有什么什么变化,同时又说了一句,那片子照得不好。因为我的确自己看的片子。他问,为什么照得不好?就这一句,比如我回答不出来,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而我恰恰看了照得不好,当时又问为什么照得不好。据说那个地方也是极“左”路线,说照得好的技术员政治条件不够。来照的这个技术员哪,政治条件是好的,但技术差一些。他说:“噢,这么一回事。”他又问:“什么机器照的?”这句话完全出我意料。我说:“我不知道。”他又问:“你看见那机器没有?”我说:“我没看见。”他说:“好,你回去休息吧。”
  几个钟头后,周总理又叫我了。他说,你再去,带一拨医疗组的人去。到了机场我一看哪,有个放射科技术员,我就明白周总理为什么问那句话。你说那儿的技术员不是政治条件好、技术不行吗?我派个政治条件好技术又好的去。如果这个技术员懂这个设备,知道是个什么型的机器,知道是要什么条件的,他就可以准备得更充分。所以他当时问我是什么机器,不是要问住我,而是要派一个懂得这个机器的技术员去。你看这个多深呀!像这种事情可以说常常有。


1975年9月,周恩来(左二)在医院抱病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伊利耶·维尔德茨(左三)。这也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周总理每次看病情报告也是非常感动人的。给周总理的病情报告并不都是印出来的,有不少手写的。有一次,我在一个病报上写了一句:病人今日体温37.8度。我写病报应该说已经是有锻炼了。周总理在病报旁边括了一个括弧,加写了“昨日37.2 度”一句。这句话对我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因为你说37.8度,这是一个当时的情况,看不出一個趋向,是往好了走,还是往坏了走。他加写一个“昨日37.2度”,那就说明今天高了。所以我就觉得我这病报没写好,我应该写“昨日37.2度,今日37.8度”。所以凡事都要细想,都要去考虑,不是一读而过。这是周总理一贯的主张。

周总理不让我有思想包袱,特地跟叶剑英元帅解释


  周总理患病以后,我们有的领导就安排,在301医院对这个病赶紧做一些研究。当时我们医疗组的同志就定期去301医院看,周总理不让我去,让其他外地两个同志去,回来以后我们一起商议。因为我一去就泄了密了。别人会问,怎么我来看膀胱肿瘤的研究工作呢?他想得非常细,我们都想不到的。他就是从总的方面,从政治上来考虑问题。   过了几个月,医院里说发现一个好办法,用樨树碱,是一个抗癌药,一种从樨树木来的。但是这个药用了以后有很多副作用,包括白血球降低了,包括尿血。周总理也知道这个药,因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让我们去治疗过一个病人,是食道癌,用了这种药,副作用很大,所以他不愿意用。后来,叶帅就对我有意见,说我不相信中药。后来有一天,周总理把我叫去,当着我面,跟叶帅说:不是吴阶平不同意,吴阶平是同意的,是我不同意,是我自己不同意。这是来解脱我,他不要因为这种事情让我有思想包袱。

弥留之际,他一心想的还是别人


  北京饭店有一位朱师傅,一直为周总理理发。知道周总理病了,朱师傅就老要给周總理理发、刮刮胡子,周总理就不让他来。周总理说:“不要让朱师傅看到我这个样子,他会难受的。”
  周总理没病以前,那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在北京饭店旧楼,有次周总理去理发,朱师傅不小心划破了总理的一点皮肤。朱师傅很紧张,周总理对朱师傅说:“不是你的事,我一咳嗽,这就怪我。”后来,朱师傅在周总理身后为他刮脸时,痛哭流涕。
  膀胱癌的特点就是容易复发。1974年5月,周总理出血很厉害,那样要输血了。可他绝不同意,说是毛主席接见外宾需要他去参加的,先打个招呼今天需要什么治疗,能够调整一下时间。结果有一次正在那输着血,忽然毛主席在那见外宾了,周总理也不准许我们说正在输血,拔掉针头就去参加。所以他考虑自己的身体完全是第二位的问题,工作是第一位的问题。
  周总理的病一次一次老复发,我们就很担心,老复发就说明长癌的趋势在那儿。1975年夏天,他忽然得了头部带状疱疹,这是很痛苦的。从前以为带状疱疹得了一次就可以终生免疫,其实是不对的,得了一次还可能再得的,而且体力健康不好了才得这个病,使健康状况更加下降。周总理故去以后多年,我们慢慢才知道,得了这个病以后对促进癌的发展是很严重的。所以在1975年的夏天以后他情况就不好了,9月那次泌尿科的手术后就不能做了,细胞变了,主要靠放射治疗,不能靠手术了。他的身体是全面的崩溃,抵抗力一点都没有了。身体抵抗力一点都没有,这当然和他长期工作担子重、精神上受折磨,尤其是受“四人帮”的折磨都有关系。
  周总理是在1976年1月8日去世的。1月7日晚上11点多钟,弥留之际,他抬起头看见了我,说了这么几句话:“吴大夫,我这没什么事,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这是他最后一句话。这时候,他一心想的还是别人。
  (摘自《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一书)
  吴阶平(1917.1.22~ 2011.3.02),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从1967年起,担任中央领导同志保健小组组长多年。1993年和1998年,他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本文披露了他给晚年周恩来总理治病的亲身经历。
其他文献
蓝天下的洼里村 (王巍/摄)  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个村子走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以及将近60位大学生。考学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但没有改变村子的命运。那些在城里做了教授、公务员的后生,却无法反哺更多,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洼里村原来叫彭家洼,村里有320户、960多人,绝大部分姓彭。这个在当地被人们称为“状元村”的村子,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
期刊
2018年7月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一位距今5000年、身高1.9米的大个子古人骸骨,引发了学术界对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状态的重新认识。  焦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遗存时代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年代距今约5300-4600年,遗址总面积超过100 万平方米。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出土及采集大量石器、陶器等。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
期刊
冯治安将军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写道:“本月七日夜十时,日本在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冯治安部队进攻,要求冯部退至长辛店,因冯部不允,发生冲突,现双方尚在对战中……全中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亡的宣言!”通电所大力赞许的,就是卢沟桥战斗的直接指挥者,被日军冠以“顽固抗日派”的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
期刊
自发聚集在北京菖蒲河公园亭子附近相亲的中老年人穿戴时髦的老年相亲者有人要年轻漂亮一点,有人希望对方有房有存款  周大爷今年80岁,头戴中山帽,身着长款深色大衣。他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介绍自己是正处级干部,退休之前是百货公司总经理。  “我这条件,太差的接受不了。”周大爷想找个年龄60以下,身高1.65米以上的,最好相貌端正出得厅堂。“找个年轻的伴儿我看着高兴,能让我多活几年呐!不说要求多漂亮,但经常
期刊
“病友圈”时不时会出现负面情绪,还藏着“骗子”和“医托”  吴女士是位糖尿病患者,她告诉记者,刚加入某糖尿病患者微信群时她特别开心,病友们讨论热烈,有分享治疗经验的,也有互相安慰的。  但一段时间后,她的情绪开始被群里消息影响。她举例说,有天半夜,一个糖友小姑娘在群里诉苦,她跟男友在一起5年,因查出糖尿病,男方父母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虽然抗争很久,最终还是敌不过“父母之命”。  看到小糖友的遭遇,
期刊
5岁的姐姐徐丹凤和妹妹徐丹宁,是现在村里最小的一对双胞胎。 22对双胞胎,出自小村的同一姓氏  69岁的徐春克,是朱耩村目前在世的最年长双胞胎之一。  徐春克的双胞胎弟弟徐春正,和他的相貌十分相似,身材几乎一样。徐春克说:“我俩要是一起在街上走,就是从小住在一起的街里街坊,也难分出谁是谁。”  5岁的姐姐徐丹凤和妹妹徐丹宁,是现在村里最小的一对双胞胎。记者找到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徐明志,他表示,“这不
期刊
珍珠、椰果、布丁、西米……这些名字,伴随着甜品店诱人的芳香,总是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常见的甜品配料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其营养价值又如何呢?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西米。西米是用棕榈树做成的,这些棕榈树有个特点,就是树干中间是富含淀粉的“髓质”。将树干中的髓质取出,用水洗涤数次,除去残留的木质纤维,便得到了纯的西米粉。将西米粉加水调成糊状,制成圆形颗粒,就
期刊
虽说国家抗癌药的审批加快了速度,事实上,真能指望上的抗癌药,是很有限的,即便你很有钱,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吃药能解决的相对都是小病,真到不治之症,拼到最后的,其实是病人的人生格局。病归“药神”,命归自己  中国有句老话: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病可以找“药神”,但命却归自己,真遇到医学不及之处,遇到不治之症,最后能战胜病魔的人,都有一颗豁达的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是中医肿瘤专家,他的很多
期刊
2017年,马飞贷款40万元买了这辆新货车。他主要跑运费高,也最辛苦的青藏线和新疆线。  在中国的公路上,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常见,而驾驶大货车的人,人们只能看到他们模糊的面孔。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约3000万名大货车司机,他们连通着中国经济的命脉,也撑起了一个个中国家庭。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李旺镇马莲村,地处干旱地区,可种的作物较少,自古,就有拉马车运货的传统。现在全村50多户人家,几乎家
期刊
“床垫、枕头、沙发,拿着放大仪器看,密密麻麻的螨虫能让你宁愿睡地板,也不睡床垫”“枕头用3个月就必须扔掉,里面全是螨虫”……这些关于家里“螨虫成灾”的说法想必你听过,而一些商家的除螨产品广告,也频频以此为卖点。我们的家中真的“螨虫成灾”吗?正常家居环境不必谈螨色变  螨类滋生的重要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食物。在居室环境中生存的螨类有40余种,其中,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有10余种,包括尘螨、粉螨、蠕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