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高中化学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也应担起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高中 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创新意识是关键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创设创新氛围是基础
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培养创新思维是途径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六、探究实验是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总之,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 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创新意识是关键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创设创新氛围是基础
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培养创新思维是途径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六、探究实验是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
总之,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