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训练。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学生放学回到家后,忙于上班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照顾他们的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也只关心孩子今天是否安全,是否做完了作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后,就看上了电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要针对现状,以新的方式加以指导。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农村小学生对阅读乐此不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做。只有当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刚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榜样激励引导
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功人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物,都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而成才的。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故事书,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的书。真好,学生们以后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午饭后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读到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他们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能好读书,读好书。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效率、形成阅读能力,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终生受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批注是什么?怎样写批注?教师要有指导。如将精采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展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一)讲一讲
教师可利用每天中午的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说一新闻,讲一趣事,背一古诗,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逐步达到厚积薄发,写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了。
(二)赛一赛
把竞赛引入课外阅读活动,能持续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如举行课外知识比拼,学生为了在比拼中获胜,就会在平时的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举行读书摘录展览,学生就会在课外阅读中对精彩片段进行收集……
(三)展一展
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格言、警句,可让他们用积累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手抄报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展出让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总之,在农村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应鼓励学生只有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学生放学回到家后,忙于上班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照顾他们的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也只关心孩子今天是否安全,是否做完了作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后,就看上了电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要针对现状,以新的方式加以指导。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农村小学生对阅读乐此不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做。只有当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刚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榜样激励引导
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功人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物,都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而成才的。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故事书,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的书。真好,学生们以后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午饭后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读到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他们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能好读书,读好书。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效率、形成阅读能力,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终生受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批注是什么?怎样写批注?教师要有指导。如将精采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展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一)讲一讲
教师可利用每天中午的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说一新闻,讲一趣事,背一古诗,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逐步达到厚积薄发,写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了。
(二)赛一赛
把竞赛引入课外阅读活动,能持续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如举行课外知识比拼,学生为了在比拼中获胜,就会在平时的博览群书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举行读书摘录展览,学生就会在课外阅读中对精彩片段进行收集……
(三)展一展
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格言、警句,可让他们用积累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手抄报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展出让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总之,在农村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应鼓励学生只有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