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物图腾在民间生活中的呈现方式,蛙图腾被崇拜的原因,蛙图腾产生的精神渊源,生物特性,民间传说。蛙图腾集中出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刺绣,武器之上等等。
关键词:动物图腾;蛙的起源;民族审美意识
代表各个民族的图腾不尽相同,有我们熟知的传统龙凤图腾,很多民族的民族文化中都有龙凤纹样的出现,古时候的皇室更是将天子视为龙的化身,皇后为凤的化身。文武百官上朝时所穿着的官服上的图样五花八门。比如 明朝官府就非常有讲究。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補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古代官服上以动物图案来区分官品等级就可以看出,动物图腾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到我们身边,我们贵州的苗族对牛图腾有特殊崇拜,从苗族的头上戴的牛头银饰我们就可以看出苗族和牛图腾之间的渊源深厚。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牛耕文化使得他们对牛倾注了更多情感,通过将牛角形状作为自己穿戴的饰品制作的原型,将牛的图案变形后以刺绣的方式表现出来。
民族和动物图腾比例数不胜数。蛙文化相对于其他动物图腾来说并不是那么常见和熟知。我们先从蛙文化的起源开始了解起。
蛙文化的起源:
1、神话起源,蛙字与中国传统神话中女娲的娲字同音,不仅音同,有人认为女娲是蛙图腾的女氏族长。在《说文》中“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娲声,古蛙切。可见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女娲被人们认为是造万物的女神,可见从一开始蛙文化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2、生物特性,蛙之所以被人们崇拜是由于蛙是两栖类动物,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不但生命力顽强而且繁殖能力超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纯粹靠人们的双手,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分力量。于是人们对多产充满了期望。蛙一次能产卵数百枚,这样的繁育能力,让缺乏科学知识的祖先们钦佩不已。更让人迷惑的是蛙鸣,有时蛙鸣伴随着降雨,这在远古时期完全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下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下雨不仅能消除部分虫害,更滋润了万物。所以蛙鸣常常被古人理解为鸣请天神下雨,必是神灵赋予,人得崇拜之。除了能带来雨水,蛙声与婴儿的啼哭声相似,这更使得蛙与人的关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3、民族起源,中国少数民族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是半人半蛙,部落氏族间还流传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黎族的图腾也有蛙的存在,远古时代去的苏龙部落的布耶族,石脚等氏族均认为自己祖先起源于青蛙,自己是蛙的后代。远古西北羌戎民族也是盛行蛙类崇拜。云南也有丰富的蛙文化流传。广西花山崖画也有蛙人图样。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其实应该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跟蛙类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并没有被考证,还有很大一片空白区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古老而神秘的蛙类文化的面纱等待我们掀起 。
蛙纹集中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上。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1972 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遗存中,曾出土了一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盆,其中与蛙纹相组合的还有鱼纹。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半圆形,圆圆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圆点,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其逼真的程度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由此看来,中国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有栩栩如生之感,富有逼真的表现形式。
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大量蛙纹图样陶器。纹样有从写实性到抽象变形逐渐过渡。半山、马厂期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后期,表现在蛙纹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很大的差异,马厂期的蛙纹图案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前期较为逼真,后期则趋于抽象,而且与人体比较接近,这更体现了人与蛙之间的关系。当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马厂期时,蛙纹图案变成了抽象化。1975 年,乐都柳湾出土了一件蛙纹瓮,两耳上部为蛙纹,用双圆圈表示蛙头,蛙纹作风比较特殊。1974和 1977 年,民和县出土了两件蛙纹壶,腹部主体纹饰是蛙纹间两个大圆纹,两蛙足相连,具有马厂类型早期蛙纹的显著特点。另外,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的蛙纹图案。可以看出,此时此地的蛙纹已经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纹饰图案,具有人型蛙纹的特征,从而使蛙纹高度变形。
除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有蛙图腾还有查海遗址位于辽河流域的辽宁阜新,属查海文化类型,距今约7600年。蛇衔蟾蜍陶罐一侧浮雕单体蟾蜍,写实手法塑成,蟾蜍大肚膨鼓、四肢张开似欲跳跃,采用压印窝点纹饰于蟾蜍身上,就像蟾蜍皮肤上的疙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另一侧浮雕蛇衔蟾蜍图案,显然是依据罐体缩小了二者造型,这一巧妙安排与整体造型更协调,突出了整体美感,蟾蜍四肢展开,做扑状,蛇衔蟾蜍右下肢,蛇尾下甩,蛇背鳞和两侧腹鳞为流行的压划短线纹。龙为大蛇,蛇即为小龙,蟾蜍、蛇衔蟾蜍陶罐虽残,但是罐身底部两侧的图案保存比较完整,这种饰有蟾蜍及蛇衔蟾蜍浮雕图案的陶器,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除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上蛙文化有集中体现之外,蛙图腾在考古中被多次发现,有出土过蛙纹织物,蛙纹鼓,蛙纹武器等等。我们对蛙图腾的研究还是太少,人们对蛙文化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快餐文化当道的当今社会,我们对外来文化,新鲜事物抓住了眼球,却遗忘了我们自己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值得我们挖掘和探讨。我们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不紧要向前走,更要时常回望我们的过去,只有在充分了解过去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更好。因此,我个人认为民族审美文化需要引起重视,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蛙文化仅仅只是我们学习众多民族文化中一个开始,有更多生动有趣,民族文化等待着我们探寻。
参考文献:
[1]汤春华 《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3]张永红《中国古代蛙纹的象征意义》《艺术探索》
张萍(1989——): 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贵州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动物图腾;蛙的起源;民族审美意识
代表各个民族的图腾不尽相同,有我们熟知的传统龙凤图腾,很多民族的民族文化中都有龙凤纹样的出现,古时候的皇室更是将天子视为龙的化身,皇后为凤的化身。文武百官上朝时所穿着的官服上的图样五花八门。比如 明朝官府就非常有讲究。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補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古代官服上以动物图案来区分官品等级就可以看出,动物图腾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到我们身边,我们贵州的苗族对牛图腾有特殊崇拜,从苗族的头上戴的牛头银饰我们就可以看出苗族和牛图腾之间的渊源深厚。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牛耕文化使得他们对牛倾注了更多情感,通过将牛角形状作为自己穿戴的饰品制作的原型,将牛的图案变形后以刺绣的方式表现出来。
民族和动物图腾比例数不胜数。蛙文化相对于其他动物图腾来说并不是那么常见和熟知。我们先从蛙文化的起源开始了解起。
蛙文化的起源:
1、神话起源,蛙字与中国传统神话中女娲的娲字同音,不仅音同,有人认为女娲是蛙图腾的女氏族长。在《说文》中“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娲声,古蛙切。可见传说中的女娲可能就是雌蛙图腾神演变而来。女娲被人们认为是造万物的女神,可见从一开始蛙文化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2、生物特性,蛙之所以被人们崇拜是由于蛙是两栖类动物,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不但生命力顽强而且繁殖能力超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纯粹靠人们的双手,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分力量。于是人们对多产充满了期望。蛙一次能产卵数百枚,这样的繁育能力,让缺乏科学知识的祖先们钦佩不已。更让人迷惑的是蛙鸣,有时蛙鸣伴随着降雨,这在远古时期完全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下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下雨不仅能消除部分虫害,更滋润了万物。所以蛙鸣常常被古人理解为鸣请天神下雨,必是神灵赋予,人得崇拜之。除了能带来雨水,蛙声与婴儿的啼哭声相似,这更使得蛙与人的关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3、民族起源,中国少数民族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是半人半蛙,部落氏族间还流传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黎族的图腾也有蛙的存在,远古时代去的苏龙部落的布耶族,石脚等氏族均认为自己祖先起源于青蛙,自己是蛙的后代。远古西北羌戎民族也是盛行蛙类崇拜。云南也有丰富的蛙文化流传。广西花山崖画也有蛙人图样。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其实应该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跟蛙类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并没有被考证,还有很大一片空白区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古老而神秘的蛙类文化的面纱等待我们掀起 。
蛙纹集中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上。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蛙的图样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1972 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期遗存中,曾出土了一件非常精美的蛙纹彩陶盆,其中与蛙纹相组合的还有鱼纹。蛙纹形象近似于现代的蛙类,头部为半圆形,圆圆的腹体,上面点缀着黑色的圆点,四条腿弯曲,好似正在爬行,其逼真的程度非常富有生活气息。1956 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曾发现有蛙纹图案。同时在山西万泉荆村相当于庙底沟时期的残陶片上,也有蛙纹图案。由此看来,中国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同时存在着以蛙为图腾的崇拜意识。这个地区的先民所描绘的蛙纹,都有栩栩如生之感,富有逼真的表现形式。
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大量蛙纹图样陶器。纹样有从写实性到抽象变形逐渐过渡。半山、马厂期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后期,表现在蛙纹的艺术风格上,具有很大的差异,马厂期的蛙纹图案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前期较为逼真,后期则趋于抽象,而且与人体比较接近,这更体现了人与蛙之间的关系。当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马厂期时,蛙纹图案变成了抽象化。1975 年,乐都柳湾出土了一件蛙纹瓮,两耳上部为蛙纹,用双圆圈表示蛙头,蛙纹作风比较特殊。1974和 1977 年,民和县出土了两件蛙纹壶,腹部主体纹饰是蛙纹间两个大圆纹,两蛙足相连,具有马厂类型早期蛙纹的显著特点。另外,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杨塔,兰州市华林坪,永靖县和东乡县都出土过变形的蛙纹图案。可以看出,此时此地的蛙纹已经演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纹饰图案,具有人型蛙纹的特征,从而使蛙纹高度变形。
除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有蛙图腾还有查海遗址位于辽河流域的辽宁阜新,属查海文化类型,距今约7600年。蛇衔蟾蜍陶罐一侧浮雕单体蟾蜍,写实手法塑成,蟾蜍大肚膨鼓、四肢张开似欲跳跃,采用压印窝点纹饰于蟾蜍身上,就像蟾蜍皮肤上的疙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另一侧浮雕蛇衔蟾蜍图案,显然是依据罐体缩小了二者造型,这一巧妙安排与整体造型更协调,突出了整体美感,蟾蜍四肢展开,做扑状,蛇衔蟾蜍右下肢,蛇尾下甩,蛇背鳞和两侧腹鳞为流行的压划短线纹。龙为大蛇,蛇即为小龙,蟾蜍、蛇衔蟾蜍陶罐虽残,但是罐身底部两侧的图案保存比较完整,这种饰有蟾蜍及蛇衔蟾蜍浮雕图案的陶器,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除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上蛙文化有集中体现之外,蛙图腾在考古中被多次发现,有出土过蛙纹织物,蛙纹鼓,蛙纹武器等等。我们对蛙图腾的研究还是太少,人们对蛙文化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快餐文化当道的当今社会,我们对外来文化,新鲜事物抓住了眼球,却遗忘了我们自己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值得我们挖掘和探讨。我们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不紧要向前走,更要时常回望我们的过去,只有在充分了解过去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更好。因此,我个人认为民族审美文化需要引起重视,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蛙文化仅仅只是我们学习众多民族文化中一个开始,有更多生动有趣,民族文化等待着我们探寻。
参考文献:
[1]汤春华 《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3]张永红《中国古代蛙纹的象征意义》《艺术探索》
张萍(1989——): 女,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贵州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