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骏马》是回族作家张承志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草原书写是这部作品的显著特色,民间歌谣、民俗意象的融入使《黑骏马》充满浓厚的民族韵味。
关键词:张承志;民间歌谣;民俗意象;隐喻;草原文化
草原文学是反映迷人的草原之美的文学,是歌颂草原人之美的文学,是描绘出草原之风俗画的文学。[ ]草原,是张承志精神信仰的源泉之一,是他全部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 ]。作为张承志草原文学的代表作,《黑骏马》是民俗的呈现与心灵的表达。
一、民间歌谣的融入
民间歌谣是叙事和抒情的一种韵文演唱形式,“包涵着歌唱它的人们的心灵的精粹”[ ]226。张承志曾这样感叹:“蒙古民歌启发了愚钝的我。似乎心里有一丝灵性在生成。”[ ]在张承志的笔下,古老的蒙古民歌歌咏出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栓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 ]184-233
《黑骏马》以辽阔的蒙古草原为背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从小便被寄养在白发额吉家里,并在其抚育下茁壮成长,小说叙述了他和蒙古族姑娘索米娅从相爱到分手的爱情悲剧。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一首蒙古民歌贯穿全文,张承志在八个章节之前分别插入民歌《黑骏马》,使歌词与每一章小说呼应。民歌不仅使文本有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而且与白音宝力格、索米娅的现实命运形成了惊人的对应,具有推动叙事的作用。
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3]188作为一种族群文化的象征符号,民间歌谣“代表着每一個族群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规范、族群关系模式以及社会地位等级等等”[ ],呈现出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张承志在高中毕业后赴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牧民。透过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张承志在这部草原题材的作品中对蒙古草原母亲所作的认同,这既是时代环境的造就,也是个性选择的结果。
二、民俗意象的运用
民俗意象是“一些集体无意识结构形式构成的原型联想群……出现在有特定民俗文化背景人们的联想中,成为形象中内在的象征符号和深层的底蕴”[ ]。“太阳”和“骏马”是小说《黑骏马》中最为常见的两类民俗意象。
张承志笔下的太阳具有隐喻作用,其起落与光线的强弱都隐喻着主人公的心境和命运,同时在结构上始终充当线索。文本中的日出日落和白音宝力格的情感过程产生了呼应,下文选取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三段文字以作分析。
“那半轮红日转动着,轻跳着,终于整个挣出了大地,跃进了人间。索米娅忽然抱住了我,我也把她紧贴在胸前。……哦,黎明,朝霞染红的黎明!你带给我们多么醉人的开始啊!”[5]203
这一段是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热恋的开始,此时的太阳正喷薄欲出,正如两个恋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虽然后来物是人非,但是白音宝力格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生活毕竟给予了他一个如此难忘的开始。
“暮色中的湖水宁静幽暗,西斜的太阳在这暗色的水面上洒着一些耀眼的、粉末般的光点。我把铁桶浸进水里,荡起的涟漪更使那浮动的波光闪烁不尽。”[5]213
白音宝力格大学毕业后重新回到草原寻找索米娅,他找到了赶马车人达瓦仓的小泥屋,从有点学生腔的女教师那听到了他离开的期间索米娅和奶奶的事情。老师的讲述让白音宝力格回忆起了奶奶的离去以及淫棍黄毛希拉,心爱的索米娅遭希拉奸污而怀孕,白发额吉不但阻止白音宝力格去复仇,反而对他进行了一番阻劝,索米娅同样也是逆来顺受。痛苦、难言的委屈在心中汹涌澎湃,西斜的太阳、暗色的波澜隐喻着白音宝力格此时心境的低落。
“那天早晨,湖面上低低地流动着淡白色的浓雾,天上湿润的云彩拉成长长的薄丝,在峡谷的避风处和湖雾连成一片。只有天幕后面那轮巨大的淡红朝日正在无声升起,把一束束微红的光线穿过流雾,斜斜地投向蓝幽幽的水面。”[5]231
在作品的结尾,领悟到生活真谛的白音宝力格告别了索米娅以及昔日的的一切,准备以更丰富、湿润的内心来迎接明天,如同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此时,冉冉升起的朝日正预示着白音宝力格崭新生活的开始。
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认为,“原型是一些联想群”,是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3]10黄发有教授曾指出:“张承志笔下的主人公是‘沿着太阳的路前进的’。那些行色匆匆的追寻者总让人联想到追日的夸父,也就是说,其中隐藏着一个‘英雄与太阳’的原型模式” [ ]。由此可见,“黑骏马”是小说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线索,骏马是张承志作品中的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骏马是英雄的坐骑,白音宝力格可谓梦想的追寻者。
经过一系列的文本细读式探究,本文认为小说《黑骏马》既歌颂了美丽的草原和善良的蒙古人民,又针砭了落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张承志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渴求,动人心弦;民俗意象和民间歌谣的运用则使文本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悠长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张承志;民间歌谣;民俗意象;隐喻;草原文化
草原文学是反映迷人的草原之美的文学,是歌颂草原人之美的文学,是描绘出草原之风俗画的文学。[ ]草原,是张承志精神信仰的源泉之一,是他全部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 ]。作为张承志草原文学的代表作,《黑骏马》是民俗的呈现与心灵的表达。
一、民间歌谣的融入
民间歌谣是叙事和抒情的一种韵文演唱形式,“包涵着歌唱它的人们的心灵的精粹”[ ]226。张承志曾这样感叹:“蒙古民歌启发了愚钝的我。似乎心里有一丝灵性在生成。”[ ]在张承志的笔下,古老的蒙古民歌歌咏出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栓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 ]184-233
《黑骏马》以辽阔的蒙古草原为背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从小便被寄养在白发额吉家里,并在其抚育下茁壮成长,小说叙述了他和蒙古族姑娘索米娅从相爱到分手的爱情悲剧。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一首蒙古民歌贯穿全文,张承志在八个章节之前分别插入民歌《黑骏马》,使歌词与每一章小说呼应。民歌不仅使文本有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而且与白音宝力格、索米娅的现实命运形成了惊人的对应,具有推动叙事的作用。
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3]188作为一种族群文化的象征符号,民间歌谣“代表着每一個族群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规范、族群关系模式以及社会地位等级等等”[ ],呈现出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张承志在高中毕业后赴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牧民。透过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张承志在这部草原题材的作品中对蒙古草原母亲所作的认同,这既是时代环境的造就,也是个性选择的结果。
二、民俗意象的运用
民俗意象是“一些集体无意识结构形式构成的原型联想群……出现在有特定民俗文化背景人们的联想中,成为形象中内在的象征符号和深层的底蕴”[ ]。“太阳”和“骏马”是小说《黑骏马》中最为常见的两类民俗意象。
张承志笔下的太阳具有隐喻作用,其起落与光线的强弱都隐喻着主人公的心境和命运,同时在结构上始终充当线索。文本中的日出日落和白音宝力格的情感过程产生了呼应,下文选取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三段文字以作分析。
“那半轮红日转动着,轻跳着,终于整个挣出了大地,跃进了人间。索米娅忽然抱住了我,我也把她紧贴在胸前。……哦,黎明,朝霞染红的黎明!你带给我们多么醉人的开始啊!”[5]203
这一段是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热恋的开始,此时的太阳正喷薄欲出,正如两个恋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虽然后来物是人非,但是白音宝力格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生活毕竟给予了他一个如此难忘的开始。
“暮色中的湖水宁静幽暗,西斜的太阳在这暗色的水面上洒着一些耀眼的、粉末般的光点。我把铁桶浸进水里,荡起的涟漪更使那浮动的波光闪烁不尽。”[5]213
白音宝力格大学毕业后重新回到草原寻找索米娅,他找到了赶马车人达瓦仓的小泥屋,从有点学生腔的女教师那听到了他离开的期间索米娅和奶奶的事情。老师的讲述让白音宝力格回忆起了奶奶的离去以及淫棍黄毛希拉,心爱的索米娅遭希拉奸污而怀孕,白发额吉不但阻止白音宝力格去复仇,反而对他进行了一番阻劝,索米娅同样也是逆来顺受。痛苦、难言的委屈在心中汹涌澎湃,西斜的太阳、暗色的波澜隐喻着白音宝力格此时心境的低落。
“那天早晨,湖面上低低地流动着淡白色的浓雾,天上湿润的云彩拉成长长的薄丝,在峡谷的避风处和湖雾连成一片。只有天幕后面那轮巨大的淡红朝日正在无声升起,把一束束微红的光线穿过流雾,斜斜地投向蓝幽幽的水面。”[5]231
在作品的结尾,领悟到生活真谛的白音宝力格告别了索米娅以及昔日的的一切,准备以更丰富、湿润的内心来迎接明天,如同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此时,冉冉升起的朝日正预示着白音宝力格崭新生活的开始。
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认为,“原型是一些联想群”,是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3]10黄发有教授曾指出:“张承志笔下的主人公是‘沿着太阳的路前进的’。那些行色匆匆的追寻者总让人联想到追日的夸父,也就是说,其中隐藏着一个‘英雄与太阳’的原型模式” [ ]。由此可见,“黑骏马”是小说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线索,骏马是张承志作品中的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骏马是英雄的坐骑,白音宝力格可谓梦想的追寻者。
经过一系列的文本细读式探究,本文认为小说《黑骏马》既歌颂了美丽的草原和善良的蒙古人民,又针砭了落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作者张承志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渴求,动人心弦;民俗意象和民间歌谣的运用则使文本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悠长的文化韵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