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在第六届中国“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暨首届青年舞蹈节中,中州大学28名聋生用他们特有的肢体语言成功演绎了舞蹈《手舞四季》……
据最新资料统计说明,我们国家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听力言语残疾2131万左右。所以发展好特殊教育,不仅仅关系到聋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能够让聋生接受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就这需要我们对这个聋生群体予以高度的关心,这是施行“以人为本,全面教育”规范的表现。舞蹈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方式,应该渗透到聋生素质教育每个过程和互动中。笔者有过几年与聋生舞蹈教学的实践,觉得聋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其情感体验、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舞蹈教学丰富了聋生的情感体验
在全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人类肢体在空间中具有巨大张力的伸展、动作、组合,将抽象的“美”通过人类身体得到了表现。从古至今,舞者都是人类社会中对自我价值最具有独特理解的人,舞蹈艺术赋予自身身体的“美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舞者极大的自信,同时由自信产生对自身价值认可的愉悦感。特殊教育中聋生由本身肢体的残缺所产生的自卑感和对外界的隔阂感才是最大的问题,舞蹈恰恰能够弥补和消除这一个特殊教育中这一问题。通过舞蹈中肢体语言、思想境界、情感归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无声的舞蹈中,突出舞蹈独特的节奏感及人类身体的“美”,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通过打破对自身身体残缺的自卑,重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中,聋生自我认知会产生感情上的升华,给聋人带来强烈的情绪感染,使聋生对舞蹈表现出情绪的抒发、舞蹈动作含义的想像及对舞蹈动作的遐想突破自身以往的经验,在新的体验和旧的经验的碰撞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趣味。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感知舞蹈艺术中特有的抽象韵律美,感受舞蹈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这个语言的特有情感表达。无声世界的情感是有缺陷的,但是正因为这个缺陷导致了无声世界情感的纯粹。舞蹈就是这种不用通过声音、仅仅依靠每个人都具有的节奏感和肢体来重塑“美”,感受“美”。从无到有的欣喜不仅促进了聋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拓展了聋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的途径。
二、舞蹈教学增强了聋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
笔者认为审美意识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各个门类的艺术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现。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在增强聋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聋生舞蹈教学中引导他们关注舞蹈作品本身,并将聋生融入到适合他们的舞蹈作品中,让其亲身体验、分析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舞蹈所要展现的独特魅力、感悟舞蹈的情感真谛、获得身心的愉悦。舞蹈应理顺情感引导的渠道,通过老师的讲解,让聋生在观察、模仿、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理解真、善、美,通过感受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提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从而提供聋生发现美、感悟美、塑造美、追求美的的广阔空间。舞蹈教师通过对聋生进行舞蹈教学、舞蹈欣赏的课程规划及教学尝试,进一步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使聋生在表演舞蹈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过程中塑造一双审视大千世界中真、善、美的眼睛。
三、舞蹈教学培养了聋生的自信心
无声世界和有声世界的巨大区别是让无声世界中的孩子天生社交范围较小,感情敏感、相对脆弱。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是教育中的难题,塑造聋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更加需要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聋生最大的身体缺陷在于缺少一种感受世界的途径,生理的缺陷导致了其感情世界自信心的缺陷。
我国残联近几年将我国对听力障碍者的称谓改为——“聋人”,取消之前社会上习惯称呼——“聋哑人”。我国做过一个统计,80%的聋人都具备发声的生理条件。由于听不到自己声音,不能协调自身声音,往往发生后会被取笑或者被歧视,在这种环境中渐渐不敢发声。而聋校在对通过助听器能够听到声音的聋生进行语言恢复性训练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树立聋生自信心来加速恢复语言功能的训练方法,现在已经被推广使用。
从上述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聋生的培养和聋生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聋生由于生理上缺陷长期被孤立或者被歧视所产生的自卑感。打破自卑感、培养自信心能够使聋生的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情感上的关怀和鼓励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教育者的温情教育,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将聋生多年的被取笑和被歧视的精神包袱去掉。在打破这个自卑感的同时,聋生的教育就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性。
四、促进聋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聋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条桥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对一的交流会加强聋生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三千年前,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创了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先河。而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教学过程也通过各种典籍记载了下来。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孔子和弟子的交谈中的个性培养的描写。创造力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利用发散思维,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聋生由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需要有人对其思维和思想进行引导。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聋生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将聋生本身的独立判断和独立思维转化为其对身边世界的发散性思维判断,又通过不断的鼓励和交流引导聋生将发散性思维指导自身外部的行为。这就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虽然,在聋生中开展舞蹈教学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聋生舞蹈教学工作的认可、支持和关心,必定能让这些聋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据最新资料统计说明,我们国家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听力言语残疾2131万左右。所以发展好特殊教育,不仅仅关系到聋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能够让聋生接受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就这需要我们对这个聋生群体予以高度的关心,这是施行“以人为本,全面教育”规范的表现。舞蹈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方式,应该渗透到聋生素质教育每个过程和互动中。笔者有过几年与聋生舞蹈教学的实践,觉得聋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其情感体验、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舞蹈教学丰富了聋生的情感体验
在全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人类肢体在空间中具有巨大张力的伸展、动作、组合,将抽象的“美”通过人类身体得到了表现。从古至今,舞者都是人类社会中对自我价值最具有独特理解的人,舞蹈艺术赋予自身身体的“美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舞者极大的自信,同时由自信产生对自身价值认可的愉悦感。特殊教育中聋生由本身肢体的残缺所产生的自卑感和对外界的隔阂感才是最大的问题,舞蹈恰恰能够弥补和消除这一个特殊教育中这一问题。通过舞蹈中肢体语言、思想境界、情感归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无声的舞蹈中,突出舞蹈独特的节奏感及人类身体的“美”,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通过打破对自身身体残缺的自卑,重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在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中,聋生自我认知会产生感情上的升华,给聋人带来强烈的情绪感染,使聋生对舞蹈表现出情绪的抒发、舞蹈动作含义的想像及对舞蹈动作的遐想突破自身以往的经验,在新的体验和旧的经验的碰撞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趣味。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感知舞蹈艺术中特有的抽象韵律美,感受舞蹈特有的肢体语言和这个语言的特有情感表达。无声世界的情感是有缺陷的,但是正因为这个缺陷导致了无声世界情感的纯粹。舞蹈就是这种不用通过声音、仅仅依靠每个人都具有的节奏感和肢体来重塑“美”,感受“美”。从无到有的欣喜不仅促进了聋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拓展了聋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的途径。
二、舞蹈教学增强了聋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
笔者认为审美意识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各个门类的艺术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现。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在增强聋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聋生舞蹈教学中引导他们关注舞蹈作品本身,并将聋生融入到适合他们的舞蹈作品中,让其亲身体验、分析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舞蹈所要展现的独特魅力、感悟舞蹈的情感真谛、获得身心的愉悦。舞蹈应理顺情感引导的渠道,通过老师的讲解,让聋生在观察、模仿、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理解真、善、美,通过感受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提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从而提供聋生发现美、感悟美、塑造美、追求美的的广阔空间。舞蹈教师通过对聋生进行舞蹈教学、舞蹈欣赏的课程规划及教学尝试,进一步塑造了聋生对自身身体美感的认知,使聋生在表演舞蹈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过程中塑造一双审视大千世界中真、善、美的眼睛。
三、舞蹈教学培养了聋生的自信心
无声世界和有声世界的巨大区别是让无声世界中的孩子天生社交范围较小,感情敏感、相对脆弱。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是教育中的难题,塑造聋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更加需要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聋生最大的身体缺陷在于缺少一种感受世界的途径,生理的缺陷导致了其感情世界自信心的缺陷。
我国残联近几年将我国对听力障碍者的称谓改为——“聋人”,取消之前社会上习惯称呼——“聋哑人”。我国做过一个统计,80%的聋人都具备发声的生理条件。由于听不到自己声音,不能协调自身声音,往往发生后会被取笑或者被歧视,在这种环境中渐渐不敢发声。而聋校在对通过助听器能够听到声音的聋生进行语言恢复性训练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树立聋生自信心来加速恢复语言功能的训练方法,现在已经被推广使用。
从上述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聋生的培养和聋生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聋生由于生理上缺陷长期被孤立或者被歧视所产生的自卑感。打破自卑感、培养自信心能够使聋生的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情感上的关怀和鼓励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教育者的温情教育,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将聋生多年的被取笑和被歧视的精神包袱去掉。在打破这个自卑感的同时,聋生的教育就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性。
四、促进聋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聋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条桥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对一的交流会加强聋生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三千年前,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创了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先河。而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教学过程也通过各种典籍记载了下来。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孔子和弟子的交谈中的个性培养的描写。创造力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利用发散思维,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聋生由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需要有人对其思维和思想进行引导。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聋生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将聋生本身的独立判断和独立思维转化为其对身边世界的发散性思维判断,又通过不断的鼓励和交流引导聋生将发散性思维指导自身外部的行为。这就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虽然,在聋生中开展舞蹈教学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聋生舞蹈教学工作的认可、支持和关心,必定能让这些聋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